胡安胜 朱虹 李峰
【摘 要】师生关系是教育活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系统,师生关系的状况直接影响并决定着教育活动的背景和情景,影响着最终的教育成效。笔者就新型的师生关系,以及如何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进行了有关探讨。
【关键词】人际关系;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的内涵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以其独特的身份和主体地位通过教与学的直接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多性质、多层次的关系体系。师生关系不仅是人与人的关系在教育领域中的体现,而且是一个体现了人际、教学、管理等特征的关系。师生关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教师与学生以教育为目的,通过教学直接或间接的交流活动而形成的关系体系。
二、新时期下师生关系存在的问题
在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发生扭曲的今天,利益已成为了衡量事物的标准,师生关系也不例外,它已经被近乎商业化,师生间原有的围绕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关系已转变为以利益为目的的相互利用关系。在一些学生眼里,教师只不过是为了满足教育消费者的权利而履行义务的工具。加之现在院校实施的选课制度赋予了学生至高的权利,学生按照老师“过关的难易程度”来划分等级,那些给分高、课业少、考试易通过的老师备受学生青睐。原本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关系却受到来自课堂外的条件所制约,成为了学生为主导的关系。
此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衡量个人价值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更注重金钱的多少与社会地位的高低,教师的地位也从原来的“天地君亲师”一泻千里地落到了很多职业之后。在院校中,有部分教师把自己抬得很高,放不下架子,不能平等地对待学生。在师生交流中,往往有些教师缺乏沟通艺术,强行地打断和扼杀学生的想法,导致师生关系的疏远。仔细思考目前师生关系的现状,不难发现,问题主要表现在师生交往接触少、沟通减少、师生关系存在功利倾向。师生比例增大,客观导致师生交往减少;院校后勤社会化,使师生联系、交往更加困难;院校教育产业化的推行改变了部分学生对教师的认识,师生关系有功利化倾向。
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
首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每个人都是社会的根本,都具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在院校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他们担当着知识的传授和与学生沟通的角色,为建设和谐院校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教师也是学校办学理念与方针的执行者,他们作为个体的“人”,需要学校管理者的重视,学校应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满足教师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需求,提高教师待遇,改善教师生活与工作环境,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体系,加强与教师的沟通与交流,关注教师生理和心理健康。
第二,主动与学生沟通,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一般要经历生疏、接触、亲近、依赖、协调、默契阶段。在师生交往的初期,往往出现不和谐因素,如因为不了解而不敢交往或因误解而造成冲突等,这就要求教师掌握沟通与交往的主动权,经常与学生保持接触、交流。同时,教师还要掌握与学生交往的策略和技巧,如寻找共同的兴趣或话题,一起参加活动等。
第三,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教师的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核心因素。教师的师德修养、知识能力、教育态度、个性、心理品质无不对学生发生深刻的影响。教师要使师生关系和谐,就必须通过自己崇高的理想、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活泼开朗的性格、多方面的爱好与兴趣等来吸引学生。为此,教师必须加强学习和研究,使自己更加智慧;经常进行自我反思,正确评价自己,克服个人的偏见和定势;培养自己多方面的兴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学会自我控制,培养耐心、豁达、宽容、理解等个性品质。
最后,创建和谐温暖的校园文化,师生关系和谐与否,仅靠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关爱与理解是不够的,还要借助深层次的院校文化内涵。校园文化是大学的精神沃土,是院校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它能在不知不觉中熏陶、感染在校的师生,使他们受教育于无形,因此,构建和谐温暖的院校师生关系,校园文化的建设不容忽视。院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环境,架起师生交流合作的桥梁,增进友谊,使之开放、积极的交流与沟通,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要构建院校和谐师生关系,必须要有一个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建构师生的文化认同机制,通过师爱来感化学生,通过师德来吸引学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建立稳定、和谐、持久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