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互联网+”的发展,教育信息化呈现出“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它不仅肩负着不断重塑传统教育的任务,同时也肩负着不断创新教育的使命,促使学校教育模式、教学内容、教学形式的革新,带来人们对教育观念、教育环境、教学方式的改变。培育智慧教育,重塑校园学习生态,适应时代下的教师发展、应具有的特质及能力,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资源共享;智慧教育;教师的能力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发展,融入于社会的各行各业,给行业带来快速发展与变革的同时,也不断提高了社会发展的效率与品质,引发人们观念的更新。“互联网+教育”使得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变革的方向。互联网融于教育,带来教育内容的持续更新、教育形式的不断变化、教育评价的日益多元。以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寻求教育公平发展,提升教育质量。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与水平,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目标的重要因素。教师如何适应“互联网+教育”的到来?自身应具有怎样的特质?引发我们思考。
一、“互联网+教育”带来什么?
互联网以其灵活迅捷的接入特性,开启了开放、自由、连接、协同、共享信息的新时代。
自由、开放构筑了互联网独有的特征——互联网环境中,信息流动的自由、用户言论的自由、使用者使用的自由,在一个虚拟、开放的自由王国中,让人们畅快地生活、工作和学习。
平等、共享实现着互联网“不分等级”的获取——互联网单纯靠一台计算机(或者是一部手机、一块手表、一部Pad)与其它任何一台计算机连接,凭借个体键盘操作,实现信息资源的平等共享,展现个体特性的发展模式。
个性化、全球化使得互聯网信息交互融通——从互联网一兴起就具有无国界的特点,成为全球性的产物。人们通过对信息的数字化处理,实现虚拟技术代替传统实物流动,突出个人特色,引导个性化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互联网融入教育产生的魅力,改善着我们的教育模式、教育观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为教育均衡、教育均等、教育公平寻找到新的途径。
情景之一: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教学时代,被虚拟空间的学习所引入,形象化教学,玩中学知识、玩中思考问题,互联网技术被运用在教育教学的服务之中。
情景之二:不出国门、家门享受国内外名牌学校的课堂教学,获取资源的路径缩短,优质资源无边界,互使公平教育得以实现。
如此说来,“互联网+教育”究竟带给我们的是什么?正如北京市教委《关于做好2015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通知》所指出:创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方式,以关注师生实际获得为导向,数字化优质基础教育资源广泛覆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目标。
二、“互联网+教育”要发展什么?
“互联网+教育”的兴起,一系列诸如大数据、慕课、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在线学习等词汇纷至沓来,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思想观念。我们的教育将如何发展?教育怎样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问题。2015年5月24日青岛举行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部长圆桌会议,习近平主席在致大会的贺信中强调: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深刻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生产、生活和学习方式,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培养大批创新人才,是我们人类共同面临的重大课题。“互联网+教育”的发展,无疑使教育信息促进教学观念、教学环境、教学方式产生系列的变化。网络系统观念、信息控制观念、教学设计观念、主导主题观念、整体优化观念正日渐渗透到教学整个过程,势将对教育发展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
1.充斥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时代的变化危机着传统学校观念改变。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三中心论”,将被灵活的授课方式取代,没有“课堂”、不受地域所限,没有歧视平等地享有学习权利。同时,日新月异的知识更新,冲击改变学校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增强掌握和运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具有更多的散发性思维、跨文化沟通与协作能力的人才,成为学校关注培养的目标任务。
2.充斥对教师的挑战。面对时代教育的发展,无法回避“互联网+教育”的冲击,教师角色从传统的以教为主,转移到围绕学生的“学”和“导”的辅助技术服务为主。互联网引入课堂教学,发挥互联网的优势服务于教育教学,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还是教学软件的设计者、教材的编制者、自主学习的评判者、教学问题的诊断者和治疗者。教师不断学习,驾驭新环境下的课堂教学,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自身专业素养、更新知识的任务依然艰巨。
三、“互联网+教育”教师应具有什么?
我们进入到互联网的一个崭新时代,互联网与教育紧密相连,在线教育成为重要形态之一,用“智能”重塑教育形态是智慧的教育。作为从事教育的“教师角色和职责的变化,不仅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新要求,而且为教师的类型和范围的扩大提供了空间。”(引自《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教师要适应时代教育的发展,在转换角色的同时,教师除应坚守所具有的自信自强、善于合作、不断创新、勤于学习、关爱生命、社会责任感等特质外,归结起来还不可或缺、需要着力提升的是以下几方面:
1.教育教学能力。信息时代,学生与老师获取知识的通道变得通畅、平等而开放,教育借助于互联网产生的慕课在线,使得教师的呈现不再拥有知识霸权。正如今年3月中国教育报刊登《奔跑吧,智慧教育》一文指出的:“‘95后、‘00后是在网络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更喜欢技术,更依赖网络,更习惯于碎片化的学习。”
2.自身的学习力。“互联网+教育”让学习由“套餐”变成了“自助餐”,为教师开启了不断深入学习的航程。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教育就如同学习的革命,自主学习、主动学习成为必然,学习力就是生存力。在信息技术同教学业务深度融合的新常态下,重塑自身的学习力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把自身知识资源转化为知识资本,驾驭学习内容的宽度和组织与个人的开放度,提高个人学习的速度以及吸纳、不断扩充知识的能力,提升自身学习成果的创新以及把知识转化为价值的程度。说到底就是塑造自身竞争力的学习力提升。
总之,互联网正在并将长期深刻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拥抱互联网,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必然选择。“互联网+”助力教育,向我们展现了美好的发展远景。学习利用好新技术,实现教育均衡、教育公平、教育平等,推进教育发展,切实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是时代赋予教师乃至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
参考文献:
[1]《互联网+ 创新2.0下互联网经济发展新形态》作者李亿豪 中国财富出版社.
[2]《现代教师学导论——教师专业发展指导(第二版)》钟祖荣主编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
[3]《论互联网时代教师角色的转变》作者熊曙初.
作者介绍:王红樱(1961-),女,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基础教育人才科研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副高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