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娴
摘要:江苏本土原创歌剧《运之河》剧本立足于江南本土原创,以真实历史题材为创作追求,运用自己江南音乐语言讲述剧情,恢宏大气的舞美和国内一流的歌剧演员鼎力出演。该剧选择“歌剧”这一国际性音乐戏剧形式作为表现形式,将江苏本土音乐文化很好地与之融合。《运之河》在当下国际文化交流和大力发展本土歌剧的形势下,立足本土江南民族的历史题材,借用“歌剧”讲述自身故事,开启了江苏音乐文化新的篇章。
关键词:音乐艺术;《运之河》;歌剧;艺术作品;江南文化;历史剧目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49-02
江苏本土原创歌剧《运之河》于2015年成功亮相国际舞台,此次出访欧洲正值“中欧建交40周年”及“联合国成立70周年”之季,这部古老的东方故事唱响了欧洲各著名歌剧院,观众们能从中感知到今天的中国,演出所到之处都受到了欧洲观众的欢迎和肯定。歌剧《运之河》自2014年在国内上演以来已经荣获了多个奖项,并入选为2014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资助剧目。如此多的奖励与支持一方面为剧目巡演及修改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则是肯定了此歌剧的成功为江苏音乐剧目创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是江苏音乐文化发展的一个新的里程碑。
一、从《运之河》剧本看水中江南
我国原创歌剧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基本形成了“中国模式”的歌剧创作,从刚落幕的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中的众多剧本题材上看,历史剧目仍是当下多受创作者们的追捧对象。如今,大多数创作团队选择历史剧目进行创演一般是在基于对于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是在经过了长时期的沉淀后得到的比较客观的评价和价值认可的基础上进行挑选的,这样的选择可以规避许多近现代题材剧目中所存在的矛盾争议与价值取向问题;从另一方面看,对历史剧目的创演也是对中华文化和历史发生地文明的梳理、继承与宣讲。
江苏原创歌剧《运之河》是发生在江苏扬州地区的历史故事,歌剧取材于这纵贯南北价值堪比长城的京杭大运河,以“水”文化做文章正是对江苏“江南水乡”文化的宣讲与传承。历史记载中的京杭大运河在隋朝时的大运河共分四段全长2000多米,构成了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要把这条一度使扬州成为南北交通枢纽,富甲江南为中国最繁荣之地的古老运河的诞生之初和历史上背负骂名的一代暴君隋炀帝修运河这段历史故事,用歌剧的语汇在2个半小时的总时长范围内写出符合当今人们价值观和审美观的歌剧剧本,在总政歌剧团编导室主任、国家一级编剧冯柏铭先生看来,他要以一种更为宽广的视角来叙述这段历史,可以看出他在创作中明析了剧中历史人物的功与过,从大运河的开掘、通航为经,以隋唐的朝代更替为纬,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为主线,客观还原了隋炀帝开掘大运河的历史经过,把这个发生在江南的故事编织成了一部具有史诗品格、中国气派的大型原创歌剧。
二、从《运之河》音乐品如歌江南
有人曾这样说过“江南春有《春江花月夜》,夏有‘印日红花别样红,秋是苏州的《枫桥夜泊》,冬是白居易的《早冬》”。那么,四季皆可成诗的诗韵江南必能咏以为歌了。众所周知,江苏的《茉莉花》很早就亮相于普契尼的歌剧《图兰朵》中,在歌剧中这段来自东方的旋律被用来作为主要人物出场时的音乐,作者几乎没有改变其原有的旋律结构并把它原始的呈现在整部歌剧中,这一流传百年的歌剧正体现了我们今天创作的理念。是的,《运之河》的创作初衷就是为了打造江苏自己的品牌剧目,歌剧的曲作者,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唐建平对此也有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在音乐的创作中就一定要有体现江苏本土的音乐元素,这在体现国际化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尤其重要。后经过对江苏经典民歌、小调的筛选最终决定了采用故事发生地扬州小调《拔根芦柴花》作为音乐创作中的基本元素,但是,由于《拔根芦柴花》的曲调表现过于简单,且它欢快、活泼的节奏并不适合整部歌剧的情绪,所以曲作者唐先生将原貌的《拔根芦柴花》经过不同调性的转换,使原来看似短小的民歌小调变成了大气恢宏的交响音乐,并巧妙的贯穿在整部歌剧的旋律当中,可以说,在歌剧中国化的探索上唐先生对本土音乐国际化做出了不小的尝试。当然,也有部分观众在观看后提出从音乐中无法捕捉到江苏民歌的影子,笔者认为既不想原貌出现原始的民歌小调旋律又要体现出原有的旋律感对于创作者来说确实是有一定难度的,原始民歌通过调性的改变和扩大成为交响音乐一定会损失一部分原有的旋律感,但从乐谱创作的走向上看是能读出原有民歌小调的结构特点的,只是作为普通观众难以分辨罢了。因此,笔者认为歌剧创作中本土音乐国际化的方式仍有很大的空间去尝试,是否一定要将原曲变形为各种旋律织体融入音乐才算是真正与国际接轨,而保留原曲旋律就不算是进步呢?这只能有待我们更多地歌剧人去探索去实践了。
三、从《运之河》演员及包装读江南思路
《运之河》的大手笔制作还突显在演员的启用、舞美设计和服装包装上。这次歌剧人物角色是面向全国招聘的,前来应聘者不下百人,其中不乏来自留学海外的歌者及专业人士和历届国内声乐大赛上荣获殊荣的冠军选手,在经过层层选拔后最终的演员启用方案是以国内歌剧界著名人士领衔,以江苏省内优秀歌唱演员为班底的配套模式进行人物角色的编排。整部歌剧分成了A、B、C三组,其中A组以国内歌剧界一线演员戴玉强、殷秀梅、张海庆等担任,B组和C组均以省内演员担任,出于挖掘江苏青年歌剧人才的考虑,选择这样的搭配模式既能提升整体演员队伍的实战能力,也能为江苏歌剧新人的培养和发展打下基础。
其次,《运之河》的舞美设计可以说是恢宏大气、别有新意。可以说舞美的整台布景都是以“水”为线索展开的,在舞台中央竖立着的两扇巨大的铜色文翻板,翻版两面均印以层层水纹象征着运河的滚滚波涛,这两扇铜色翻板从它的色彩和厚重的体积上看都让人有肃穆之感,似乎展现于眼前的是历史的轴轮,随着它的上下翻转人们反复可以看到历史长河中一个朝代的兴衰更迭,在它的翻转中似乎也暗合着歌剧中所要表达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训示;另一让人惊叹的设计出现于歌剧的第四幕隋炀帝之死,设计者国家话剧院一级设计师刘科栋表示“这次的舞台设计与以往常见的较为写实的舞台布景不同,而是以抽象为主,使它在其中发挥出极大的比喻空间”。此时舞台上的两扇翻板互为垂直状态,在竖立着的翻板前悬挂着几近与翻板高度一样的一副巨大铠甲,舞台的另一侧则是已知大限将至的隋炀帝独自一人饮酒哀叹,这样的对比正好体现了隋炀帝此时内心的挣扎写照,当反叛的禁卫军呐喊着冲向隋炀帝时,悬挂着的巨大铠甲在映红火光的翻板前突然破碎,如此的视觉冲击堪称一绝,所有的呈现都象征着隋炀帝内心希望的破灭和帝王权利的彻底崩塌。看到这里观众不得不为设计者点赞,其设计理念的精准与切题不说,更多的是给与了观众内心实实在在地现场震撼感,这些体会是剧场外的数字传媒等无法给予的。
再看服装和造型设计,为了拿捏好隋唐交替时期服装造型上的细微变化,服装设计师及造型设计师根据剧本查阅了大量的史料文献作对比选择,也多次赶赴博物馆及扬州隋炀帝和萧后墓出土文物处进行考证。最终出炉的服装及造型是经得起推敲和考证的,就比如剧中萧后有一整套头面就是按照出土文物仿制的,可以说是完全的1:1复制,即呈现出了精美也很好的还原了历史。当然,舞台服装与生活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它既要满足时代要求又要体现舞台装作为舞台表现的职能,所以设计者在尊重史实和人物特点的前提下,都稍做了一些修改和调整,使之更为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
四、《运之河》成功将江苏音乐文化带出国门
《运之河》是承载着江苏本土音乐文化的一艘歌剧“巨轮”,她用西方传统歌剧表演形式讲述江苏本土故事的方式是继十几年前江苏省排演我国民族歌剧后的第一次大胆的尝试,可以说这样的尝试是可行的。在《运之河》出访前已被邀请到国家大剧院进行了2次公演,而作为江苏原创歌剧的代表作品在2015年6月又被送到了由国家大剧院牵头的“世界歌剧发展论坛”的推介会上。论坛会上国内外专家学者都认为,传统歌剧在当今的可持续发展更应该各具特色,用国际通用的“歌剧语言”讲述不同国度、不同地域的文化精神和传递各国民族之间的民族情感,其成功显而易见的了。
当然,《运之河》诞生恰逢2014年6月“京杭大运河”成功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并录入第38届《世界遗产名录》之机,由江苏省委宣传部牵头,江苏省文化厅和江苏省演艺集团精心创作而成,并作为第二届中国江苏文化艺术节的开幕大戏亮相南京,此时也正是我国歌剧音乐走向中国歌剧的最高峰、走向中国原创歌剧的最高峰之时。所以,从某种角度来说《运之河》的诞生并不是一个偶然,而她是一个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幸运儿”。《运之河》现已作为江苏对外文化交流传播的一个精品、一座桥梁、一条纽带,她是一条通向世界文明的河流。万千河流流向大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真正融合在一起,最后它们终将构成世界文明之海。
其实,除《运之河》外,2014年江苏还推出过由省演艺集团原创的本土音乐剧《锦绣过云楼》,在社会上也引起过一阵热评,并且已于2014年9月登上了爱丁堡的舞台。在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已经跃跃欲试。据悉省文化厅又在着手准备着下一部歌剧《郑和》的筹备工作。让我们期待江苏有更多更好的本土剧目呈现给国人,有更多更精彩的原创剧目走出国门。
(责任编辑:陈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