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哲丰
摘要:文章对中国公共艺术思潮发展的变革及其动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力图从具体的艺术事件中梳理自“85美术思潮运动”后20多年来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探明未来公共艺术思潮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当代中国;公共艺术;城市雕塑;美术运动;发展思潮
中图分类号:J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5)04-0239-02
2013年10月,《画刊》杂志第10期刊登了孙振华先生的文章——《雕塑:从1994到2012——关于五人雕塑展》。孙先生以傅中望、隋建国、张永见、展望、姜杰五位雕塑家分别于1994年和2012年在北京和武汉举办的两次雕塑展为线索,对当代中国雕塑艺术在发展过程中的变革与创新进行了深入分析。
如果将城市雕塑艺术、装置艺术看做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部分的话,研究孙先生在《雕塑:从1994到2012——关于五人雕塑展》一文中对五位艺术家不同时期艺术特征的总结,则为我们研究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思潮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践范本。
从1994年的“个人”、“观念”、“媒介”、“空间”到2012年的“身份”、“互动”、“时间”、“场域”。关键词清晰地呈现出中国公共艺术的变革、发展的轨迹及其动因的轮廓,投射出当代公共艺术思潮发展的现实情景。
一、“雕塑1994”——中国公共艺术的思想启蒙
“个人”一词是相对于“85美术思潮”时期的“集体模式”而言。“雕塑1994”颠覆了“85美术思潮”时期艺术创作的“集体模式”,艺术家开始真正按自己的想法创作作品,让艺术回到自身。“观念”的表达则是对“85美术思潮”前存在的政治性的“宏大叙事性”的挑战。“观念”一词的引入,说明作为公共艺术的雕塑在形式和内容上已经开始对中国社会的具体问题、文化、现实生活进行呈现和批判。“媒介”则是指材料的选择,“雕塑1994”中雕塑家对于雕塑媒介开始有了自觉和理性的认识,匡正了“85美术思潮”时期材料至上、媒介单一的问题,转而积极探索新的媒介装置,为传统雕塑艺术以多种物质形式存在提供了可能。“空间”概念的引入预示着艺术空间开始多样化,为当代雕塑在不同空间的创建建立了基础。
“雕塑1994”展反映了同时期雕塑艺术界普遍存在的艺术观。“雕塑1994”展中的作品传达出一种浓厚的“个人”“观念”以“媒介”形式在公共“空间”中进行表达的符号特征。这种符号特征直逼参观者的心灵深处,引发极大地共鸣。展览在当时艺术界引发的“轰动效应”说明了艺术圈的自然觉醒已成常态,而公众的文化视野也开始急速扩张。
按照当代公共艺术学界目前对公共艺术做出的普遍定义:公共艺术是指市民社会参与的公共空间中,由公共权力决定的艺术形式,具有公众性和艺术性双层属性。20世纪90年代后期,越来越多的市民以各种形式参与到与城市公共艺术相关的事物中来,促使公共艺术研究越来越大众化、平民化。
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欧美社会思潮和各种文艺思潮对我国公共艺术启蒙和发展影响深远。“二战”后,呼唤艺术文化的公共性、民众性和社会公益性成为20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的重要话题和理想社会的一部分。受大量新艺术理论的影响,欧美诸多艺术理论家、批评家、社会学家从市民社会、大众艺术的角度对艺术重新定位。这些艺术思想成为当代中国公共艺术滥觞的重要源头。
格兰特·凯斯特(Grant Kester)在《艺术与美国的公共领域》中认为严格意义上的公共艺术必须具备三个特点:1.公共艺术必须走出美术馆和博物馆;2.公共艺术要走进大街小巷、楼房车站,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打成一片;3.公共赞助艺术创作。约瑟夫·波伊斯(Joseph Beuys)强调生活中的每个人都在进行艺术活动,生活中的每件物品都是艺术元素,每个人都是改造并雕塑这个社会的艺术家。这种观点对早期中国公共艺术的发展影响非常大。以雕塑家个人为主体,以个人生存体验为基础,以个人对世界的观察、理解、表达为出发点的新艺术思潮逐渐形成。很多当代公共雕塑家抛弃了各种既定的制约和限定,真正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作品,让艺术回到自身。
正是诸多域外思潮的剧烈冲击,使得当代中国公共艺术的实践者们自觉与国际接轨,推动着公共艺术朝着越来越多元的方向发展。
二、“雕塑2012”——“后现代”主义语境中公共艺术思潮的演变
“雕塑1994”展后的10多年里,社会经济逐步活跃、社会市民化程度增加,政治制度更加民主,公共权力不断扩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公共艺术开始出现,并以一种不同于传统雕塑、装置艺术的崭新面貌出现在大众面前。
在来势汹汹的“后现代”文化影响下,城市公共艺术在某些方面几乎完全颠覆了其传统样式。在此文化语境中开展的“雕塑2012联展”,再成为展示中国当代公共艺术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孙振华先生将这次展览的关键词定义为“身份”、“互动”、“时间”、“场域”,既是当代公共艺术发展思潮的一种新的诠释和定位,又是对“雕塑1994”展后近20多年公共艺术发展的一种新总结。这里的“身份”指的是作品的文化身份,是多元文化集中展示的一种体现。“互动”指向公众的体验与感受。“时间”则是艺术家创作过程的体现与强调,让时间成为当代雕塑的一个重要维度,让作品更立体、直观地展示给观众。“场域”在这里作为一种新的理念出现。布迪厄认为:场域是指一定场所内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相互存在。艺术评论家滕小松教授认为:“场域”就是抗“熵化”即反“耗散”。“耗散”理论指的是过多的存在没有达到凝聚的效果,反而构成了信息的流失与消散。“雕塑2012联展”中所存在的“场域”实际上是指艺术品与公众、空间环境两者之间架构成的一种场所气氛,一种认同感。
然而,如果用“现代性”的眼光审视“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城市公共艺术(比如“雕塑2012联展”),我们会发现“后现代主义”语境中的大多数公共艺术品其本质上只是披着“公共”与“艺术”外衣的消费产品,其力求与公众对话,从公共需求中寻找自身价值的特点显示了其精英化、主流化的缺失。
三、与政治、经济、文化对话——未来中国公共艺术思潮发展方向
事实上,如果仔细分析我国公共艺术发展的时间轴,无论是“85”前后城市雕塑的政治表达,还是“雕塑1994”中凸显的“个人”、“观念”、“媒介”、“空间”思想或是“雕塑2012”中传达的“身份”、“互动”、“时间”、“场域”等观点,无不反映出艺术家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认知。政治、经济、文化始终都将是理解和把握公共艺术的三个重要维度。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可以预见未来我国公共艺术研究将更加关注现实、关注传统文化以及生态文化。
“关注现实”需将公共艺术引向两个舞台:一是关心政治、关心社会、关心城市经济、关心公共心理需求,这需要从日常生活出发寻找题材;二是以批判的态度去批判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以积极、正面的导向去创作公共艺术,这是未来公共艺术应该极力提倡的两个方面。
从文化的层面来看,近20年来,“后现代”主义虽然为当代公共艺术注入了多元的文化养分,极大地扩展了当代公共艺术的功能和价值。然而,当我们回过头重新思考这种文化带给我们的影响时却发现,“后现代”文化虽然让城市生活缤纷多彩,释放了长久以来的文化保守主义,却也间接伤害了传统文化的坚强体魄,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力量。中央美术学院殷双喜教授在“2014AAC艺术中国雕塑年度论坛”上强调:“中国城市扩张进入了反思阶段,现在我们要重新思考城市和公共艺术之间的关系。”这个关系就是指城市文化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就是我们未来的城市公共艺术究竟需要什么文化养料的问题。
另一方面,“关注生态文化”也将作为对城市建设的一种反思而成为城市公共艺术未来重要的发展方向。城市发展与“生态”的保护问题实则是指城市健康、良性发展与城市公共艺术生态建设的问题。探索城市公共艺术生态建设的重点就是探索公共艺术与社会、经济、自然的生态协调性;探索公共艺术与人文生态、自然生态的对应关系;探索艺术材料资源的可再生和综合利用水平,让自然环境的演进过程得到保护;同时,着力于提升城市居民自觉的生态意识和环境价值观,尊重生命、尊重环境。公共艺术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此之重要,因而从其功能上来讲,如果使用得当,城市公共艺术将成为“治疗”城市生态问题的“良药”;使用不好,便会加剧和激发城市生命体中的各种矛盾。
随着公共艺术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视野不断拓展,我们欣喜地看到,城市公共艺术已渐渐有回归自然的迹象,如当下地景艺术、自然艺术的异军突起,让公众于城市的纷繁芜杂之中得到心灵的安逸与平和,感受善与美的淳朴,回归理想与诗意的境界,这已然成为当下公共艺术思潮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可以预想的未来,我国公共艺术将以一种更加亲切、优雅的姿态,成为新时期展示中国城市生态文化的名片。
(责任编辑:贾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