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红梅
(广东白云学院,中国广州510450)
基于CLT理论的大学英语测试模式实践研究
唐红梅
(广东白云学院,中国广州510450)
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设计以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英语口语和笔试学业测试模式,改变传统的大学英语课程学业测试模式以语言知识点记忆为主、选择题即客观题为主要题型的信度较高但效度较低的测试模式,提高试卷的效度和测试的信度。测试与访谈发现:(1)采用交际性语言测试模式(CLT)的班级学生即实验班学生的测试成绩明显高于传统语言测试模式(TLT)班级的学生;(2)实验班学生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有显著表现,如深层次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学习策略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
交际性语言测试;大学英语CLT测试;评价
语言测试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前科学阶段、心理测量与结构主义相结合的阶段和心理语言学与社会语言学为基础的阶段[1]。C homs k y(1957)提出了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和语言行为(l inguistic per formance)的概念,认为语言行为只是语言能力的实际表现,不能揭示语言本质[2]。社会语言学家H ymes(1972)则提出了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还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即语言使用涉及社会文化因素[3]。因此该阶段的语言测试特点是通过综合性的完形填空、听写综合改错、口试、作文等来衡量语言能力。
Weir(1990)详细阐述了交际语言测试(C L T,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sting)的理论原则,并介绍了交际语言测试题目类型[4]。B achman和P almer(1996)提出了外语测试设计和评价的“实用性”原则(usefulness),交际性语言测试具有真实性、实用性、相互作用性、后效作用和适用性等特征[5],英国的I E L T S较好地体现了C L T的原则。B achmann(1990:85)认为语言能力包括三部分: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6]。从测试的理论基础来看,我国目前在语言测试理论模式基本上是基于以语码为纲(code-based)和结构为纲(st ructure-based)的测试,以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为特点,忽视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不符合现代语言测试的发展方向。从测试实践上看,测试题型单调不合理,语言能力测试项目不全,比如,作为一项语言考试,它不考“语”和“言”(“语”和“言”本身都指“说话”),不符合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7]。
大学英语是我国高校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对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对证书的片面追求,正常的英语教学已经演变成典型的应试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为考试而教,学习英语的目的在于为考试而学。从我国的测试形式而言,目前采用最多的是多项选择题,注重测试的信度和客观性。
目前我校大学英语对学生的语言学习的评价也从以往单一的、终结性的笔试转变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测试从单一的笔试转变为一学期口试与一学期笔试的形式,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测试的理论基础仍然没有跳出“以重视语言知识和语言形式为特点,忽视语言能力的实际运用”的测试模式,笔试的设置也仍然以考核学生的记忆能力为主,造成平时不学习,期末背练习答案获得高分的学生不少,极大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不利于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至于口语测试,其内容仍然注重学生的记忆及背诵,一旦遇到教师的互动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听不懂,也无法做出相应的反应,没有突出体现学生真正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教会学生使用一门语言,学生学习语言的目的也是为了掌握这门语言,即学会使用这门语言。语言测试的目的则应是看学生能否会使用该语言,使用的情况如何,以此来推断学生是否具有基本的、较好的或是较高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是通过语言运用体现出来的。看一项考试是不是真正考核了考生的语言能力,就要看这项考试从多大程度上让考生参与语言运用之中,因此,新的语言测试必须突出体现“用”字。
3.1 口语测试模式
口语测试的目的在于真正使测试是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手段,提升学生的交际性能力,加强文化意识的培养,帮助学生达到基本的有效交流,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口语测试模式结构图:
为避免因学生听不懂而导致无法进行阐述,教师在情境导入环节可适当添加一些帮助部分学生理解的提示如使用有字幕的视频或汉语的视频、关键词的呈现等,以增加测试的有效性和学生的信心。在学生阐述观点之后,进入师生互动环节,教师可针对学生的阐述提出问题,语速和难度可根据学生前面阐述时的效果进行调整。
考前把设定的评价标准发放给学生,让学生对口语测试评价标准有所了解,并以该评价标准来衡量自己平时的学习。
3.2 笔试测试模式
笔试测试模式的构建在于解决以往以测试学生对所学语言点的记忆能力转变为测试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兼顾语言知识的掌握,注重学生语言能力输出。在传统以客观题为主的试题设计模式的基础上添加主观题的量,把原有更多的选择题改为具有思维培养的题型,如阅读理解题并非都是选择题,可设置信息定位题、文章summary填空题、问答题以及l ist of headings,词汇测试则采用“用所给的词组或短语连词写故事”的方式,既考核了学生对所学词汇的记忆能力,更是考核了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语言基本技能如语法运用、语句的连贯性和深层次思维能力如逻辑思维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3.3 评价标准
调整大学英语考核结构,改变原来一学期考口语、一学期考笔试的单一测试,应该每学期都把口语测试与笔试相结合起来(虽然采用了形成性评估的学习),这样两者兼顾,既注重语言学习的输入,也重视学生语言输出,最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测试必须有评价。设定统一的评价标准有利于避免随意性,保证测试的公平性和有效性。口语测试模式的评价标准的设定是基于语言表达流利度、合乎目的语运用与交际规律的原则。笔试测试模式中的客观题(作文、连词写故事、翻译等)必须有明确的评分标准。从测试的理论而言,主观题的信度较低,但效度高,较能体现学生的实际语言运用水平。客观题(为多项选择题)易于批改,信度虽高,但效度却很低(尤其是校内的期末考试),减少客观题多项选择题型的量,如阅读理解适当增加“信息定位题”、“文章summary填空题”、“问答题”、“判断题”以及“l ist of headings”等题型的配备,听力部分则选择题、短文单词听写以及听后问答题等题型相结合。因此,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模式的大学英语测试合理分配客观题和主观题的比例,使之既能保证试卷的信度,也能提高其效度,真正起到考核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手段、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测试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教学的一个或不可缺的手段和方式,科学的、合理的测试会对教学起到积极的反拨作用,反之则会带来负面的影响。因此,采用怎样的考试模式或基于怎样的测试理论对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对改变当前教与学的困境都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本课题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针对广东白云学院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和实际情况,设计出大学英语课程测试模式,包括口语测试模式和笔试测试模式,并对该测试模式与传统的测试模式的成绩进行了对比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对象与目的
选取B13级的1个班级作为本课题的试验班级,2个班级为对照班级,共166人,其中实验前的问卷调查来自B12级和B13级的15个班级的抽样调查,共220人参与,回收有效问卷212份。
对课题组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而设计的大学英语课程测试模式进行实践性研究,了解该模式是否对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产生影响,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以建构大学英语测试体系,完善理论框架,建构合理、科学、有效的能真正考查出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测试模式,为今后的学科建设奠定较扎实的理论基础。
4.1.2 实验方法与过程
采用实验前与实验后对照的方法对传统语言测试模式与课题组设计的基于交际能力培养的语言测试模式进行对比,探索适合于提升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测试模式,以提高大学英语的教学质量。实验的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分析。具体的实验过程:
第一,确定试验班级和对照班级以及实验前的语言测试成绩的收集,为实验做好准备资源。
第二,设计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大学英语测试模式:口语测试模式及评价方法和笔试测试模式及相关题目的评分标准。
第三,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一个学期的统一教学后,采取了不同的测试模式:实验班采用的是课题组设计的基于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的测试题(C L T),对照班则仍然采用实验前的传统的测试题(T L T)。
第四,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
第五,对新测试模式的学生访谈。
4.2 实验结果分析
4.2.1 实验前测试情况-----实验条件分析
教学环境:担任该三个班级的大学英语教学的是同一名教师,最大限度减少因教师之间的差异带来的影响因素。该教师均采用一样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和教学内容在三个班级中实施教学活动,布置的课前、课中及课后任务均一样。
测前条件:我们对实验前的三个班级的测试(即传统的测试模式T L T)成绩从三个数据进行了分析:(1)P值对比:三个班测试成绩的P值显示分别为P1(实验班)是0.166,P2(对照班)是0.988,P3(对照班)是0.709,都明显大于理论值P(=0.05),这说明后面的结果是有统计意义的。(2)双侧检验值sig.=0.152表明三个班在实验前的英语成绩和水平没有差异。(3)F值对比:根据统计学理论,F值越大,显著差异也就越大。实验前三个班的测试成绩的F值(F1=1.46,F2=0.42,F3=0.81)都很小,进一步说明了三个班的大学英语水平和成绩是相当的。
4.2.2 实验后测试情况分析
其一,组间对比
Table1 A N O V A Test in thepost test
表1方差分析的P值显示是0.009远远小于理论参数值(0.05),说明两种测试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或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
Table2 M ul tiple C omparisons Test
表2的多重比较中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采用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大学英语测试模式(1.00)的班级的后测成绩与采用传统的语言测试模式(2.00,3.00)的两个班级的成绩有明显的差异,而两个继续采用传统语言测试模式的班级之间不存在差异。
Table3 H omogeneous S ubsets
从表3得出采用传统测试模式(T L T)的两个班级(2.00,3.00)归到了同一个范畴中,即说明他们的学习成绩没有变化,也没有差异,而采用了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测试模式的班级(1.00)则被归类到单独的一项,也充分说明了C L T有极大的意义。
这是对三个班级间的测前和测后成绩进行对比的结果,从结果来看,采用交际性语言测试模式(C L T)的班级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的提高。下面我们再从三个班级本身的测前与测后的成绩进行对比即组内对比,以了解不同的测试模式是否存在差异。
其二,组内对比
P1值=0.000小于0.05,即表示该班学生的学习成绩有变化:不同的测试模式对学生实验前和试验后的学习有明显影响,从而产生差异。P2值=0. 171大于0.05,说明该班学生的测前与测后成绩没有发生变化,即传统语言测试模式(T L T)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没有影响。
4.2.3 学生访谈分析
第一,试卷难易度问题
对于基于C L T测试试卷的难度这个问题,访谈中大多数学生表示,新的测试模式的难度明显难于传统的测试(T L T)试卷,虽然需要更多的思考,但更注重材料与学生的对话,彰显试卷设计的人性化与灵活性,能体现学生真实心理状态下展示语言的能力,利于学生的发挥。
第二,语言综合能力培养问题
从不同分数段的学生(采用C L T测试模式的班级)中进行了随机访谈,学生的共同感受是新的测试模式需要更多的思考和思维,更能体现出学习的差异性、体现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避免学生投机取巧,成绩具有更高的可信度和有效性。他们认为这样的测试模式对认真学习的学生而言,增加了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满足感和成就感,因为这是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思考而获得的,而且他们还发现这种测试模式可以让他们找到一种学习语言的方法和策略,即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学习的策略能力和组织能力。另一方面,对于学习基础较差但乐意学习的学生而言,可以帮助他们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鼓励通过自身的努力看到自己的点滴进步与成长。
第三,自主学习性问题
学生反映自从了解了新的测试模式后,他们表示在学习的时间上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课外自主学习性有所加强,因为有些测试题型以前没有经历过,同时因为这类题型如summary completion、回答问题等需要真正理解了才能做出正确的答案,需要分析与思考。
交际性语言测试的主要特征是:(1)重点是意义;(2)语境化(conte x tuali z ed);(3)语言活动带有可接受的目的性(purposive);(4)有实际意义的语言;(5)使用真实的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6)文本处理有真实性;(7)反应结果不可预见性(unpredictable);(8)以互动为基础(interaction-based);(9)考生在真实心理状态下展示语言能力;(10)根据实际交际结果判定成绩[8]。
通过对外语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各阶段语言教学的特点以及测试特性的学习、研究,引入交际性语言测试(C L T)理论,分解其核心内容,根据该测试理论的特点,摸索出集真实性、互动性和能力性为一体的测试模式是课题的核心。从以上的数据分析以及学生的访谈,从一定角度而言,本课题组所设计的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大学英语课程测试模式对学生的英语学习有一定帮助,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学习的方法,有效培养学生对目的语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完善和发展我校大学英语课程体系。
交际性语言测试比传统测试复杂得多,对考试大纲设计、命题设计、阅卷人员等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对于该基于交际性语言测试理论的大学英语测试模式的进一步完善和推行还需要同行的共同努力。
[1]H eaton,J.B.1991,Writing E nglish L anguage Tests. N ewYor k:L ongman I nc.
[2]C homs k y,N.1957.S yntactic S tructures.The H ague:M outon.
[3]H ymes,D.H.1972.O n C ommunicative C ompetence.I n J. P ride and J.H olmes(eds.).S o-cial inguistics.H ar mondsworth:P enguin.
[4]Weir,C.J.1990.C ommunicative L anguage Testing[M]. N ewYor k:P rentice-H al l.
[5]B achman,L.F.&A.S.P almer.1996.L anguage Testing in P ractice[M].O x ford:O U P.
[6]B achman,L.F.1990.F undamental C onsiderations in L anguageTesting[M].O x ford:O x fordUniversity P ress.
[7]韩宝成.语言测试的新进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9):352-358.
[8]武尊民.英语测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责任编辑:周哲良
G642
A
1672-2094(2015)03-0105-04
2015-03-18
广东白云学院2012年度科研课题项目(B Y K Y201238)。
唐红梅(1967-),女,广东梅州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大学英语教学与测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