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优化与税制结构调整*——基于协整的分析

2015-11-29 01:35:18张丽微
税收经济研究 2015年6期
关键词:流转税税制协整

◆张丽微

产业结构优化与税制结构调整*——基于协整的分析

◆张丽微

内容提要: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文章在第二、三产业税负以及流转税、所得税比重与产业结构系数的实证分析基础上,分析了我国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具体影响效应,并提出了有利于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政策建议。

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优化;税制结构;协整分析

一、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及其现状

根据Neumann关于最优经济增长理论的核心成果——经济增长的大道定理,经济会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不断迈上新的增长大道,其路径是一种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相交替的过程。因为大道定理的证明过程非常复杂,这里参考李博和胡进的图示法来形象地反映其基本含义。经济增长的最优路径从经济初始点先移动至大道Ⅰ,沿大道Ⅰ均衡增长一段时期后,由于技术进步的影响,最优均衡增长路径变为大道Ⅱ,为保持经济长期快速增长,国民经济将沿弯曲大道由大道Ⅰ转向大道Ⅱ。经济在弯曲大道上是一种非均衡的增长过程,当实现了向大道Ⅱ的转换后,又恢复均衡增长。①李博,胡进:《中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测度和比较分析》,《管理科学》,2008年第2期,第87-88页。但是,这种经济在低水平大道到高水平大道的顺利转变是以资源在各产业间长期保持有效配置、产业平衡发展为前提假设的。这显然与现实情况不符,因为产业结构的转换受到劳动力技能水平、居民消费需求以及新技术应用和推广条件因素的限制。Pasinetti曾指出,不同产业之间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和需求扩张程度往往是不同的,只有产业结构的变化能适应需求的变化和有效地对技术加以利用才会加速经济增长。②Pasinetti L L,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Growth:A Theoretical Essay on the Dynamic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1982,20(4):1564-1566。因此,在产业结构无法通过自身力量顺利实现转换时,如何通过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价格政策等相关经济政策来促进其调整转换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呈现较快的增长,GDP年均增长率持续稳定在10%左右。2012年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有所下降,2013年和2014年略高于7%。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5年公布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近1/7的份额,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国的人均GDP、产业结构等衡量发达程度的指标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2014年中国人均GDP只有7262美元,不到美国人均GDP的1/7。从表1描述的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的产业结构情况来看,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着过度依赖工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三次产业就业人员比重极不合理等众多问题,与当前的经济增长不相适应。在新的社会经济状态下,产业结构转换能否顺利实现,并逐步朝高度化方向发展,必然会影响我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

表1 世界主要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及就业的产业构成 单位:%

二、税收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机制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本质及实现方式

产业结构本质上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及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具体配置状况,最终体现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上。当产出结构同需求结构相适应,产业之间及产业内部的比例相对协调时,产业结构才能达到合理的状态。但在经济社会中,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生产部门的供给结构和居民的需求结构总是不断发生变化,同时新技术的出现也会影响产品生产的要素使用结构,带来产业结构的重新调整,这都需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优化。所谓产业结构优化是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合理化为目标,通过产业政策调整资源再配置,进而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其中,高度化是指通过创新,加速产业结构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而合理化主要是调整资源合理配置,促进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的过程。①苏东水:《产业经济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产业结构优化就是一种产业结构不断转换、调整的演变过程,其实质就是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在三次产业之间比例的变动。

(二)税收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式

从理论上说,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有供给和需求、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以及产业政策等。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人口、技术进步、资金供应状况、环境因素等;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等。税收作为产业政策实施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物质利益机制,对供给、需求和国际贸易以及国际投资都会产生影响,从而成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一个重要工具。

第一,税收对供给因素的影响。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对不同的产业设定了不同的征税对象、税率及税收优惠,改变了不同产业之间的收益率。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微观主体,会自动进行要素的重新分配或调整各产业之间的要素积累,引导产业结构向高度化和合理化方向发展。

第二,税收对需求因素的影响。首先,直接对居民收入征收的个人所得税是影响居民收入的重要因素,而居民收入水平又决定居民消费支出结构。其次,对居民消费商品而直接征收的消费税,通过对商品实行选择性的征税或采取差别税率引起价格变动,影响消费者的商品购买选择。再次,在对不同产业所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中,根据发展需要设计征收不同幅度的税率和税收减免等税收优惠政策,直接影响产品利润,从而引导了投资方向,决定了投资结构。税收又影响产品价格,企业要根据产品的盈利状况组织生产,改变中间要素投入结构,即调整自身投资结构。

第三,税收对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因素的影响。税收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进口关税限制、出口退税优惠等政策,在产品进口、出口环节通过设计不同程度的税负水平以及优惠水平,是政府引导进口、出口产品种类和规模的一种重要方式,直接影响国际贸易的结构。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征收的各种流转税以及对企业经营利润征收的企业所得税,对不同产业的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都制定了不同的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这必然影响以追求资本增值最大化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投资方向。

三、变量测算与模型建立

(一)变量选择与测算

本文税制结构这一指标变量主要使用1994-2010年产业税负结构、税系结构的变动来描述,即第二、三产业税收负担与总税收收入中间接税、直接税所占比重,分别记作STB、TTB、TT和IT。由于第一产业税收负担在统计资料上存在较大出入,无法获得统一口径的准确信息,因此未将其纳入模型之中。另外,由于篇幅有限,被解释指标变量是参考龚唯平(2010)通过本经济体与参照经济体的比较,基于分析产业结构优化效果而测算得到的我国1994-2010年的产业结构系数,记作CI。上述时间数据序列变量都通过CPI平减消除了价格因素的影响,并且对各变量取了自然对数,使时间变化趋势线性化,消除了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现象。最后,得到模型数据序列:LNSTB、LNTTB、LNTT、LNIT和LNCI。所用数据均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税务年鉴》整理得到。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所使用的计量工具是协整分析,协整理论及其方法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时间序列变量是非平稳的,它们的某种线性组合却是平稳的时间序列,则这些变量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即协整关系。本文通过构建我国第二、三产业税负以及流转税、所得税与产业结构系数的两个协整估计模型,以考察不同产业税收负担以及税系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在强度和方向上的差异性,具体模型如下:

其中,Yt=[LNCIt,LNSTBt,LNTTBt]或者[LNCIt,LNTTt,LNITt],LNCIt为产业结构系数,LNSTBt、LNTTBt分别为第二、三产业税负,LNTTt为流转税所占比重,LNITt为所得税所占比重,Γ0,Γ1,Γ2,…,Γp分别为滞后向量的系数矩阵,p是滞后阶数,T为样本容量,冲击向量εt是白噪声向量。

四、税制结构调整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相关检验

1.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本文采用计量分析中常用的ADF(Augment Dickey- Fuller)和PP(Phillips-Perron)检验方法对LNSTBt、LNTTBt、LNCIt等各变量序列及其一阶差分序列进行了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检验结果表明各变量序列的ADF统计量都没有拒绝单位根的假设,即都是非平稳序列,但经过一阶差分后的ADF统计量都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拒绝单位根假设。因此,DLNCI、DLNSTB、DLNTTB、DLNTT、DLNIT均通过了平稳性检验,各变量均为一阶单整序列,即I(1)序列。

表2  模型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

2.模型的协整检验

在上述单位根检验的基础上,本文采用多用于检验多变量之间协整关系的Johansen检验,通过检验模型的回归系数来确定系统变量之间是否存在一定的协整关系,以及存在的协整方程的系数估计值。这里选择协整均衡项含有截距项但不含趋势项的模型形式,对以第二、三产业税负和产业结构系数组成的三元变量系统以及由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和产业结构系数组成的三元变量系统进行检验,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以下协整检验结果可知,在5%显著水平下,由第二、三产业税负和产业结构系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协整关系,而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和产业结构系数三个变量之间存在1个或2个协整关系。因此,可以确定第二、三产业税负和产业结构系数之间以及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和产业结构系数之间都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

表3 模型的Johansen协整检验结果

(二)实证结果分析

在上述数据平稳性和协整检验的基础上,根据1996-2010年我国第二、三产业税负与产业结构系数三个变量的数据建立协整模型1;根据1994-2010年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与产业结构系数三个时间序列数据建立协整模型2。模型输出结果如下:

模型1输出结果:

模型2输出结果:

通过以上协整方程输出结果可以看出,我国第二、三产业税负与产业结构系数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从方程系数看,第二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系数会产生正的影响,而第三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系数产生的影响为负,且第三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影响明显大于第二产业。从税系结构与产业结构的长期关系来看,两者也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其中,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对产业结构系数均会产生负的影响,流转税对产业结构系数变动的长期影响比所得税更为显著一些。这充分说明税负结构变动和税系结构变动都会影响产业结构优化。

为了对第二、三产业税负以及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影响做进一步的分析,在已构建的上述两个协整模型的基础上,对各变量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它们之间存在的因果关系,并利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从动态上分析有关变量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冲击及解释贡献。

1.模型的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判断模型中相关变量间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性,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看出,产业结构系数(LNCI)与第二、三产业税负(LNSTB和LNTTB)间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产业结构系数(LNCI)与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LNTT和LNIT)间亦存在单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第二、三产业税负与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的波动均是造成产业结构系数波动的原因。

表4 模型中存在的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

2.税制结构变动的脉冲响应分析

根据Eviews6.0检验结果表明,按照赤池信息准则(AIC)和施瓦茨准则(SC)确定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数均为1。另外,通过Eviews6.0软件检验结果可知,所构建模型的所有特征值均在单位圆内,故所构建的VAR模型都是稳定的,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图1中(a)、(b)为产业结构系数对第二、三产业税负的脉冲响应情况,(c)、(d)为产业结构系数对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的脉冲响应情况。

从图1(a)和(b)可以看出,第二、三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变动是有影响的。图1(a)反映了第二产业税负单位标准差冲击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影响在当期并不明显,但随后在短期内产生正向影响,在第2期正向影响达到最大(接近于0.005),之后逐步减弱,在第5期之后转为负向影响。图1(b)描述了第三产业税负单位标准差冲击的影响一直为负效应,负向影响在第3期达到最大(接近于-0.007),之后逐渐减弱,最终趋向于零。综合比较产业结构系数对第二、三产业税负冲击的脉冲响应情况,可以发现它们的响应轨迹有很大区别,不仅短期内响应的正、负性方向不同,且响应力度和强度也有所差异。以上脉冲响应分析说明:其一,各产业税负的变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具有滞后效应。这是因为产业结构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投资、技术、产品、企业组织等多种结构调整变动积累的结果,税收不可能对产业结构调整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其二,短期内,政府对第二产业征收的各种税收使生产要素倾向于在第二、三产业积累,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但第三产业的情况截然相反。这主要是由于我国现有的税制结构不合理,导致各产业承担的税收负担不公平,对各生产要素的分配、使用产生了扭曲,从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不明显。

产业结构系数对相关变量的脉冲响应情况图

图(c)和(d)反映了流转税比重及所得税比重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影响在当期都不明显,但随后都开始产生负向影响。在图(c)中,产业结构系数对流转税比重冲击的响应在第2期达到负向最大(接近于-0.004),之后逐步减弱,在第4期时由负效应转为正效应,正向效应在第6期时达到最大(接近于0.008),之后又逐渐减少为零。在图(d)中,产业结构系数对所得税比重冲击的响应在第3期达到负向最大(接近于-0.01),之后负向效应逐渐减弱,在接近于第7期时转为正向效应,但影响效果不明显,最终也趋向于零。可以看出,两种脉冲响应轨迹形状相似,但响应的方向转折点和强度不同。以上脉冲响应分析说明:其一,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也都存在滞后效应。其二,短期内,两者对产业结构均产生负向影响,相对而言,所得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大于流转税。长期内,两者都会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一定的正向影响,但所得税的正效应几乎是微乎其微的。这可能是由于1994年税制改革后,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模式不符合激励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之间使用、分配的合理化要求,反而成为了阻碍其优化调整的主要因素。

3.税制结构变动的方差分解分析

为了更好地分析产业结构系数波动中产业税负和税制结构冲击贡献程度,文章对模型进行方差分解。这里用相对方差贡献率来表示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率。上述模型中的产业结构系数的方差分解结果如表5所示。

表5 产业结构系数的方差分解结果

从表5可以看出,在两个模型中产业结构系数的变动主要通过自身的调整来实现。短期内与脉冲响应分析结果一致,第二、三产业税负、流转税与所得税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都具有滞后性,表现在产业结构系数的变动在第1期100%由其自身调整来解释,从第2期开始各变量的影响开始显现,并且这种影响作用逐步增强。长期来看,在模型1中,第三产业税负的影响大于第二产业税负,两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在第12期分别为4.45%和14.30%,合计贡献率为18.75%,即在长期产业结构系数变动的18.75%可以由产业税收负担来解释,其余81.25%由产业结构系统自身的调节来解释;在模型2中,所得税对产业结构系数的影响在初始阶段大于流转税,但是后期两者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贡献率基本相当,分别为11.74%、10.48%,二者合计贡献率为22.22%,也就是说在长期产业结构系数变动的22.22%可以由税系结构来解释,其余77.78%由产业结构系统自身的调节来解释。由此看来,产业税收负担和税制结构的变动对产业结构调整确实存在一定的效应,但其作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五、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第二、三产业税负以及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协整分析,深入认识了我国产业税负结构以及整体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效果,得到以下结论:第一,产业结构对第二、三产业税负冲击的响应轨迹完全不同,响应强度也存在差异。短期内,第二产业税负的变动会对产业结构产生正向影响,但长期内还是会逐步转化为负效应;第三产业税负则一直对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且相对而言,第三产业税负对产业结构影响效应更强些。第二,产业结构对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冲击响应的方向转折点和强度存在差异,但轨迹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前期,对两者的正冲击都会对产业结构产生负向影响,后者影响效应强于前者,但很快流转税的负效应逐渐消失,并转变为正效应;长期内,两者对产业结构变动产生的影响几乎都是微乎其微的。第三,第二、三产业税负以及流转税比重、所得税比重和产业结构系数变动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却存在一定的滞后期,而且虽然产业税负结构以及整体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有影响,但对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贡献度并不太高。

现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以低劳动力成本为基础的生产加工产业将逐步退出市场,这必然会给整个产业结构带来冲击,产业结构能否顺利实现优化调整将关系到我国经济能否继续保持另一个阶段的快速、稳定增长。政府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必然要充分发挥其“管理者”的角色,通过各种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税收政策作为调整经济的重要手段之一,如果能合理利用就可充分发挥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针对以上模型分析的结论,我国现行的税收政策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第一,适度降低第三产业税负,实现各产业税负公平化。高税负不利于资源在市场调控下自由配置,不合理的产业税负结构会扭曲投资和消费需求结构,最终导致产业结构的扭曲。总体来看,我国税制结构的不合理导致了产业税负不平衡,这种不平衡又影响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一直以来,我国将经济发展的重心集中在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生产性行业,税收政策也有所倾向,这使得第三产业税负相对较高,严重影响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因此,适度降低第三产业税负水平,实现各产业公平税负十分必要。应在公平税负的原则基础上,运用多种手段来实施区别对待的倾斜性产业政策,通过减税、免税等激励性的政策优惠,重点支持和扶植的主导性产业。

第二,调整税制结构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税制结构不合理是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效应弱化的根本原因,我国长期以流转税为主的税制结构使得流转税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促进了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但这是以所得税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负效应为代价的,总体上税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目前,税制结构的调整应紧紧围绕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这个目标,重点应该放在促进自主创新的功能、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上。通过对流转税、所得税所包括的各种税制因素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税制结构,促进技术的转化和应用,为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铺平道路。同时,对第三产业所涉及的各项税种进行改革,为新型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较为宽松的税收环境,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尽可能缩短税收政策时滞,完善信息反馈机制。应做好充分的理论准备工作,及时对调整产业结构的经验教训进行必要的梳理,对一些问题进行深入、透彻的研究。并及时了解、把握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的最新动态,根据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律,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做出预测,使各项决策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尽可能缩短税收政策的时滞。另外,税收政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产业结构本身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二者之间就会出现不协调。为此,有必要建立一整套产业结构、税收信息追踪调查机制,对税收的政策作用及时进行反馈、传递、分析,对政策作用弱、不适时宜的税收政策要及时进行调整。

[1]赵今朝,龚唯平.产业结构系数:经济增长理论分析的新思路[J].学术研究,2009,(7).

[2]张同斌,高铁梅.财税政策激励、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J].经济研究,2012,(5).

[3]安体富,任强.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税收政策[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1,(12).

[4]王春香.税收对产业结构影响的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8,(7).

[5]黎昌卫.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税收因素与政策措施[J].税务研究,2006,(11).

[6]冯瑜.产业结构调整与税收增长分析[J].税务研究,2011,(7).

[7]曹海娟.流转税和所得税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经验分析[J].现代财经,2012,(3).

[8]吴俊培,李淼焱.调整产业结构的税收政策研究[J].财政监督,2012,(13).

(责任编辑:盛桢)

F812.422

A

2095-1280(2015)06-0075-08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宏观税负、税负结构与结构性减税研究”(项目编号:12&ZD04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张丽微,女,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流转税税制协整
唐朝“两税法”税制要素欠缺析论
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协整分析
智富时代(2019年2期)2019-04-18 07:44:42
河南金融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协整分析
智富时代(2018年3期)2018-06-11 16:10:44
近期我国税制改革的重点
财政科学(2017年3期)2017-08-07 02:28:42
外贸出口退税占全部流转税的比重
流转税制优化与拉动居民消费关系研究
时代经贸(2017年6期)2017-06-26 22:14:24
减低中低收入者的税收负担的税制改革思考
市场周刊(2017年1期)2017-02-28 14:13:37
外贸出口退税占全部流转税的比重
新税制来了 今后咋淘洋货?
中国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关系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