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童童
思想史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视角
◎ 文/童童
研究视角的局限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思想史研究的进一步发展。为此,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编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十五”研究状况与“十一五”发展趋势》(社会学卷)指出:“对于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要强化思想史的方法意识,保持社会思想史和社会学理论之间的适度张力,从历史情境和内在逻辑两个方面挖掘社会思想的深刻蕴意,切合历史实际解读中国社会思想史的历史进程和演变逻辑,从而更好地服务于本土社会学理论的建构。”概而言之,为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探索新的研究视角已经迫在眉睫。笔者认为,知识社会学视角既符合当代中国社会现实,也顺应思想史研究的内在需要,更与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的“文化自觉”理念契合相通。知识社会学视角能够在研究取向、对象挖掘以及研究思路等方面,极大地拓展思想史研究的界限。
1.成就
在社会学恢复重建以来的30多年发展历程中,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在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一是在学科建设方面,确立了中国社会思想史作为社会学的主干课程之一,成立了社会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并在部分高校招收社会思想史研究方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二是在学术研究方面,研究领域和议题不断深化和拓展,发表和出版了一系列有影响的论文和专著,港台地区和海外的研究成果也陆续介绍进来。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进一步走向建制化和系统化。
2.问题
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如研究力量相对薄弱、资料发掘不足、研究视野狭窄等。其中,最根本的问题是社会思想史研究视角或范式的局限。换句话说,社会思想史研究未能与社会学的理论与方法形成有效结合,缺少既有社会学特色又能充分开拓研究视野的研究视角。
知识社会学(特别是马克思-曼海姆传统的知识社会学)的视角对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颇有启发。引入知识社会学视角,符合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符合社会思想史学理上的内在要求,也与一些学者的倡导和实践不谋而合。
1.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思想和官方意识形态,多数学者也承认马克思主义作为研究社会思想史的方法论指导
马克思的知识社会学思想是一种被挖掘的思想,长期被掩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光环之下,导致多数学者对于马克思主义如何具体指导中国社会思想史研究语焉不详或含糊其词。
2.从学理上来说,知识是一个范围极广的范畴,社会思想可以看作广义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知识的研究思路、视角和方法,完全可以运用到社会思想研究之中。因此,社会思想史与知识社会学具有天然的契合。知识社会学旨在考察知识与社会结构和社会过程的关系或者知识与社会实在之间的相互影响。这一框架完全可以将社会思想纳入其中。
3.知识社会学视角符合“文化自觉”理念和社会科学的本土化趋向
“文化自觉”是费孝通先生提出来的,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具有的特色和发展的趋向。知识社会学的优势在于它是以知识为核心,强调具体的社会结构和过程对于知识的建构或者知识在具体的社会背景之下的生成。因此,在强调中国思想文化的独特性这一点上,知识社会学视角与费孝通先生所说的文化自觉理念具有内在一致性。
洞穴相对于岩鹰的巨翅而言,着实狭小了太多,那翅膀一抖,青辰根本无处躲避。巨大的力量扇在他的身上,他的身子直朝一旁跌出,重重掼在洞壁上,又摔落在地。不过,他的天葬刀也割开了岩鹰的翅膀,岩鹰发出一声惨叫,拖着一串鲜血,飞出了洞穴。
4.知识社会学的视角与当前社会思想史研究领域内部分学者的倡导和实践不谋而合
近年来,有很多学术论文在一定程度上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思想。但是,这些研究成果更多地把社会因素视为背景性因素而非参与性、动态性因素;较多关注宏观社会与思想,而对于微观层次的思想与社会因素的关系着墨不多。因此,倡导和深化社会思想史研究的知识社会学视角可谓正逢其时。
知识社会学有若干研究传统,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哲学风格的马克思-曼海姆知识社会学、人类学路径的涂尔干-莫斯知识社会学以及现象学取向的韦伯-舒茨知识社会学。它主要关注两种类型知识的社会关联,一是大众信仰和日常知识或常识,二是系统化、专门化的知识。
1.知识社会学起源于意识形态批判
马克思把意识形态与阶级结构或阶级统治联系起来,使得意识形态批判具备了知识社会学的雏形。马克思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包含了知识社会学的核心命题。曼海姆拓展了“存在基础”概念和意识形态批判的范围,将其发展成为知识社会学。曼海姆还为知识社会学确立了研究方法:一是知识社会学应当重建思想和视角的完整风格,把那些显得相关的单一表达和思想记录追溯到主要的世界观,使暗含于一个思想系统的分离片段之中的整个体系变得清晰可见。二是建立理想类型,考察这些理想类型的运用和体现,进而揭示实际发生的发展路线和方向的具体图景,揭示思想类型的实际历史。前两个步骤集中于文献的汇集、整理和重组,与一般的思想研究并无二致。三是再现思想的建构与发展的步骤,是知识社会学的精要所在。
2.20世纪70年代后崛起的爱丁堡学派把科学知识作为核心议题,发展出独具特色的科学知识社会学
科学知识社会学在理论上以“强纲领”为旗帜,坚持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吸收了库恩科学哲学、后实证主义科学哲学和社会理论的解释学等思想;在方法上主张采用“描述主义”的经验研究方法,尤其偏爱个案研究、参与观察、深度访谈和细节分析等微观研究方法;在研究思路上,往往通过再现知识建构过程的细节,对知识加以解析。
3.知识社会学,尤其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理论与实践,对社会思想史研究颇有启发
无论是其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理论,还是注重呈现细节的研究思路和方法,都有助于克服当前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局限,极大地扩展社会思想史研究的广度与深度。
在近30多年的学术实践中,中国社会思想史也在不断拓展其研究范围。这种拓展具体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打破“经典思想”垄断地位,开始关注民间社会思想;二是在时间上向近现代延伸;三是由具体的“思想述评”到“思想命题”的抽象概括。但在笔者看来,这种拓展与其说是质的飞跃,不如说是量的增加。在没有充分反思学科方法论或者吸收其他学科思想成果的前提下,社会思想史研究很难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在知识社会学视角的指导下,社会思想史研究将可以在研究取向、研究对象等方面极大地拓展其研究界限。
1.注重思想与社会的双向建构
知识社会学有两种面向,源自马克思所提出的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原理的两个侧面。一是“社会建构知识”,即强调知识的社会历史根源,或者说是知识的社会历史背景、情境或条件;二是“知识建构社会”,即社会所建构出来的知识会弥散于社会之中,反过来对社会结构和过程产生影响。前者强调知识的被动性,后者强调知识的主动性。“社会建构知识”这一取向,往往被认为是知识社会学的主要取向甚至是惟一取向。相对而言,“知识建构社会”的取向几乎被忽略了。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从若干学者的论述中找到线索。如当代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强调理论批判、思想启蒙以及集体行动三者不可分割,目的即在于运用理论批判社会,改变社会现状。
在思想与社会的双重建构之中,微观层次的阐述最为关键。微观阐述能够提供比宏观阐述更为细致和深刻的认识。如科尔曼把韦伯的命题“新教伦理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修正为3个命题:一是新教教义改变了某些人的价值观念;二是这些改变了价值观念的人采取了一定的经济行为;三是这些人的经济行为有助于资本主义经济组织的形成。这就充分体现了宏观到微观的转变、微观层次的互动以及微观到宏观的过渡,深化了对于韦伯命题的说明。因此,在分析思想与社会的双重建构之时,要充分注意微观层次的说明以及宏观之间的转换。
2.挖掘社会思想的丰富内涵
社会思想包括微观、中观和宏观3个层次,分别对应个人、组织群体或社区、宏观社会结构与变迁。在实际研究进程中,对中观与宏观层次的思想强调得比较多,而微观层次的思想几乎被忽略了。因此,加强微观层次的社会思想研究刻不容缓。费孝通先生在《试谈扩展社会学的传统界限》一文中也认为对人的微观研究需要补课,强调社会学应该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加强对于意会、自我、心灵等主题的研究,“人”和“自然”、“人”和“人”、“我”和“我”、“心”和“心”等,常常是我们真正理解中国社会的关键。
3.关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
人的实践是思想与社会的双向建构的中介,思想的孕育、产生、扩散、演变和产生影响,都是在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因此,对思想的研究,必须将其置于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历史实践之中。一是应该关注思想所赖以产生的特定时空的实践活动,以及实践主体的主观和客观状况;二是要注意其他相关的实践活动;三是要将这些实践活动放在更大的社会历史场域中加以考虑。关注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实践,才能够充分把握和呈现知识与社会双向建构的细节和微观机制。
4.树立关系主义的思维方式
知识社会学视角的社会思想史研究有两种分析层次。这两种层次依据其复杂程度呈现出一种递进关系。初级层次是对于社会思想本身的研究,是在典籍文献之上对于社会思想的理解与诠释。这一层次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者试图呈现某一社会思想的原貌,二是研究者对于社会思想原貌的呈现本身也是一种新的建构和诠释。这一层次的研究现已成为社会思想研究领域中学者们的基本认识。
更高层次是关系主义或者关联主义的,即在对社会思想本身的理解基础上,探讨社会思想与其他思想的关系,社会思想与政治、经济等社会组成部分的复杂互动关系以及较长历史时期中二者关系的动态演变。关系主义的延伸则是网络主义,即把社会思想放在各种社会要素和组成部分所构成的网络中,研究此社会思想作为网络中的节点与网络的其他节点的复杂关系以及此节点在整个网络当中的地位、作用及其历史变化。这种网络类似于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布迪厄所说的场域,场域是各种社会位置及其相互关系所构成的客观关系网络,也是动态的、充满运作和争夺的空间。网络主义的分析范围可大可小,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家族;既可以是真实的社会空间,也可以是虚拟的社会空间。
作者单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