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张二震 戴翔
|经济观察|JINGJIGUANCHA
全球价值链下的贸易应对之策
◎ 文/张二震戴翔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突出表现为产品的价值链被分解,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优势更多地表现为价值链上某一特定生产阶段和环节的优势,从而使得国家之间按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进行分工,学术界把这种新的国际分工形式称之为全球价值链,相应地,这一新国际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可称为全球价值链贸易。相比传统国际分工模式下的贸易,全球价值链模式下全球贸易的本质内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并由此给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带来了全新机遇和挑战。
随着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价值链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换言之,全球价值链已经成为当前世界经济的突出特征。
1.从国家层面来看,全球价值链深入演进形成的产业集聚现象突出
由于全球价值链的实质是国际分工的深化与细化,是比较优势在广度和维度上的进一步拓展,即伴随生产分割技术的快速进步,同一产业或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或工序,会按照其要素密集度特征而被配置到具有不同要素禀赋优势的国家和地区。如此,在国家或区域层面上呈现出两种发展趋势,一是不同生产阶段和环节在不同地理空间的分散化,二是相同或类似生产环节和阶段在某一地理空间上的集聚化。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着不同的位置,专业化不同的环节和阶段,以及相同或类似的产业在某一地理位置集中从而形成较为典型的产业集聚现象,这是全球价值链深入演进在国家或地区层面上所表现出来的突出特征。
2.从企业层面来看,跨国公司全球外包、全球直接投资发展迅速
价值链的全球分布,其主要的组织者和实施者是企业,更确切地说是跨国公司。“掌握核心的,外包其余的”成为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采取的普遍战略。通过合同制造业、许可经营、管理合同等非股权安排方式,将部分生产环节和阶段外包给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从而利用其优势资源,如资本、原材料、劳动力、技术、知识、管理等,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而对于难以外包或者不适合在外部市场进行交易的环节和阶段,跨国公司便会采取另外一种经营模式,即通过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以“跨国内部化”的形式将其优势资源变为企业可利用资源,从而实现成本最小化和效率最大化。目前,全球服务外包以及全球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发展,既是跨国公司实施全球价值链战略的需要,也是全球价值链发展的必然表现。
3.从交易内容来看,中间产品跨境流动在全球贸易中占主导
由于全球价值链的发展使得不同生产环节和阶段,被分布在不同国家和地区,因此,在完成最终产品和服务提供之前,这些“中间环节和阶段”需要通过多次跨境流动,在内容上必然表现为中间产品跨境流动的迅猛发展。这与传统国际分工和贸易形式下跨境流动的“内容”是截然不同的。换言之,在以最终产品为界限的传统分工和贸易形式下,跨境流动的主要内容是最终产品;而在全球价值链分工和贸易模式下,跨境流动的主要内容则变为“中间品”。据联合国贸发会议Comtrade统计数据测算,自1995年以来,全球中间产品出口额占全球总出口额的比重一直在50%以上,2013年更是高达69.32%。由此可见,中间品贸易在全球贸易中已经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这一国际经济的新特征正是全球价值链深入演进所呈现的必然逻辑。
1.从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能力上来看,全球价值链贸易的深入发展,降低了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经济体和国家融入全球分工的“门槛”,形成了“比较优势创造效应”和“比较优势激发效应”,提升了融入全球分工体系的能力
所谓“比较优势创造效应”,主要表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原本在以最终产品为国际分工界限条件下不具备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具备了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或者原本只是在少数产品生产部门具有比较优势的国家或地区,在更多产品生产部门具备了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激发效应”主要表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使得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优势要素相结合而产生“强强联合”作用,从而表现为一国或地区的优势要素甚至是“闲置”要素,在与流入要素进行协同生产时所激发出的本国比较优势。
2.从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的产业升级角度来看,我国积极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实现了令人瞩目的经济增长和巨大的产业结构变化,形成了产业迁移、产业聚集、外向配套和出口学习等效应
产业迁移效应是指技术、管理、品牌、营销等先进要素与当地生产要素相结合,从事全球价值链上某个环节和阶段的生产,本质是产业和产品价值增值环节的国际梯度转移。产业集聚效应是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环境中,具有相同或者相似要素密集度特征的产品价值增值环节和阶段呈现出很强的地域集中性,从而形成较为显著的产业集聚现象。外向配套效应是指在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大量外资企业“入驻”和集聚,催生了外向配套型本土企业的产生和发展,形成了外资企业的技术外溢效应以及配套竞争效应。出口中学习效应的本质是“生产中学习”,一方面,不熟悉国际市场的本土企业融入全球生产分工体系,获取了学习锻炼机会;另一方面,本土企业的出口行为往往对发达经济体市场高度依赖,面对不断提升的高要求,发展中经济体本土企业不断“升级”,进而产生促进本土企业及产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3.从全球价值链深入发展的特征来看,其正在给亟待转型升级的我国带来发展开放型经济新机遇
当前,信息、通信等技术进步在不断地促进有形交易成本下降,全球多边和双边贸易体制、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也在促使无形交易成本下降。跨国公司为提升效率,将产品价值链进一步分解,价值链的“全球长度”有不断延伸趋势。在以要素为界限的新的国际分工形式下,要素尤其是资本跨国流动和商品流动之间呈现为融合和一体化关系,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生产网络在国际分工中的作用仍在进一步加强。伴随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逆向创新”将成为未来跨国公司的普遍战略。由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市场需求规模不断扩大,跨国公司也将更多的创新活动置于新兴市场经济体,然后将创新性产品再销往包括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市场。
在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中,我国既面临重要机遇,也有一定的风险。在笔者看来,全球要素分工带来的最大风险并非是所谓“低端锁定”或者说“俘获”的风险,而是被“开除球籍”的风险。因为被跨国公司“锁定”或者“俘获”,至少说明一国或地区还具有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能力,存在着“跟随模仿”的发展机会。但是一旦被“开除球籍”,其他一切便无从谈起。由于全球价值链的区位配置与地区成本因素密切相关(此处的成本概念是一个综合性概念,既包括要素成本,也包括商务成本,如运输、投资和税收激励、基础设施、基础服务、行政管理负担、契约履行成本、制度质量、进口便利程度等)。成本不仅决定了能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也决定融入后的动态变化。如不具有成本优势显然难以融入全球分工体系。但融入之后伴随成本的相对变化,原有的区位配置同样会产生“空间漂移”,即由于某些国家和地区丧失成本优势而使得其原先专业化生产环节和阶段被转移到其他更具成本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当前我国已进入各类生产要素价格集中上升期,传统低成本优势正在弱化,近期跨国公司部分新产品的投资设厂出现“南下”趋势,即向东南亚和南亚转移,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由于成本因素驱动下的全球价值链区位配置具有动态性,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必须警惕“浮萍经济”的风险。
1.推动加工贸易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攀升
在当前全球价值链贸易成为主导形式背景下,全球制成品贸易,包括服务贸易,本质上看大多都是加工贸易。因此,我国应把握全球价值链分工演进所带来的战略机遇,通过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实现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不断攀升。进一步大力提高本地企业参与加工贸易的程度和水平,推动有实力的本土企业成为承接加工贸易订单的主体。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品结构升级,加快向以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方向的演变。继续鼓励本土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配套,逐步增加零部件和原材料的国内采购比重,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条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顺应逆向工业化的一般趋势,支持本地企业由贴牌生产向委托设计和自主品牌为主方向转变,通过参与国际竞争和模仿创新,逐步提高自主设计和自主研发水平,促进加工贸易产业链和本地产业的有效融合,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2.依托服务贸易助推我国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分工体系
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在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价值链。在新一轮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中,我国要扩大服务业市场开放、引入竞争,大力承接服务业跨国转移,积极参与世界服务业大调整,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与大力发展在岸服务外包,努力打造全球资源整合型服务供应商。
3.依托引进国际先进生产要素助推我国创新能力全面提升
我国要在继续大力引进和集聚国际先进生产要素的同时,注重提升整合各类先进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通过“引资”带动如先进技术、管理经验、高级管理人才、研发机构等先进要素向我国集聚。通过集聚更为全面优质生产要素,尤其是高级管理和科技型人才等“外智”,提高我国在发展开放型经济中整合各类先进要素进行创新活动的能力。进一步加大教育投入,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努力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坚持创业留人、事业留人、待遇留人、环境留人,着力打造“招才引智”的优良环境;促进“官、产、学、研、媒”的有效结合,加快构建创新体系,建立研发同盟,为创新活动提供重要保障等。
4.通过培育国际化企业家队伍来提升整合全球优质要素的能力
在所有要素中,企业家要素最为重要和关键,培养具有整合全球资源能力的企业和企业家,已经是提升我国整合全球优质资源能力的当务之急。一方面,可以依托知名高校,打造由高层领导、国内外知名专家教授、企业家和跨国公司高管人员组成的强大师资阵营,开展国际化企业家培训,尤其是通过组织分行业培训的方式,打造适应行业发展的国际化企业家队伍。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搭建“国际化企业家论坛”平台,扩大企业家之间的交流,以“经验分享”和“问题探讨”的方式促进国际化企业家成长。
5.依托市场规模优势吸引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在我国进行“逆向创新”
在新一轮开放中,我国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市场的开放,充分发挥经济规模总量优势所形成的巨大国内市场虹吸效应,从外资、外贸、外经、外包、外智等方面,努力建设各种扩大内需的平台,如以事业平台吸收海外高科技人员加入国内产业高级化进程的研究开发,吸引大批研发中心和营销中心乃至跨国公司总部转移到我国。
*本文系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策咨询基地项目(编号:SSL13040)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张二震,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戴翔,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