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媛
【摘 要】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但在国共两党之间、国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以及中国与苏、美、英等国家间都存在着不同的矛盾。只有正确认识和研究抗战时期的社会矛盾,才能揭示出各种社会问题的本质与规律,为解决我国当前社会矛盾提供经验与教训。社会矛盾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为认识和研究抗战时期各种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因此,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
【关键词】抗战史研究;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
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去分析和看待抗战时期的社会问题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准确把握这些社会矛盾以及其所处的地位,为我们更客观、更准确地认识历史,把握历史规律,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
一、社会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分析方法
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马克思主义认为,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这就要求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并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社会生活中,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突出特点是矛盾重重,并且这些矛盾贯穿于中国的整个抗战时期。因此,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勇于承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树立科学正确的世界观。
(一)社会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之间以及各领域内部间都存在矛盾。在政治领域内,中日等国家间、国共之间、国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国内不同阶级阶层之间、国民党内部各派系之间、国内各民族之间,都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在经济领域内,客观存在的农业经济阻碍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生产与消费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矛盾;在文化领域内,民族意识、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各种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并存,它们之间的斗争与论战不断上演;在社会领域内,国统区、解放区与沦陷区之间,城乡之间,地主与农民之间等不同群体之间以及群体内部之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矛盾。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把握好、分析好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的矛盾。
(二)社会矛盾贯彻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
矛盾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过程之中并不断运动,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呈现出不同的情形。以抗战时期国共矛盾为例。抗战初期,国共“冰释前嫌”后走上了第二次合作的道路,并尽全力抗日;在战略相持阶段,在日军的政治诱降下,国民党开始动摇抗日的决心,制造了“皖南事变”等摩擦和冲突;在战略反攻阶段,国民党在合作的伪装下,积极部署战后“反共”。
(三)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无论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还是矛盾的次要方面,无论是外部矛盾还是内部矛盾,无论是敌我矛盾还是人民内部矛盾等,虽然作用方式和作用大小不同,但都推动着社会向前发展。在抗战时期,为了使更广大的人民群众团结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周围,中共在解放区内积极发扬民主,建设抗日民主政权,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国民党迫于资产阶级等的要求民主的压力,逐渐开放政治,建立了临时参议会等民主制度,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民主进程。
社会矛盾无时不在,无事不在,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社会科学研究应当注重矛盾的复杂性。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矛盾体,在国内外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社会的矛盾极其复杂。因此,在认识和研究抗战时期的中国社会时,我们不能简单地将某一社会问题归结为某一社会矛盾作用的结果,而要通盘考虑造成社会问题的所有可能因素和矛盾及其变化。此外,造成社会问题的矛盾和因素在发生作用时,还存在着一定的偶然性和突发性,这更加剧了社会矛盾的复杂性。面对复杂性社会矛盾体系,正确、客观认识抗战时期社会问题的唯一路径在于坚持科学的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毛泽东同志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学会这个方法,才能正确地分析中国革命的历史和现状,并推断革命的将来。”
二、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与具体问题
具体分析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矛盾之间以及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其特点,不同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社会问题时,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不仅要准确把握中国社会的不同矛盾,也要善于分析社会矛盾在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准确把握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
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不同领域矛盾的特殊性。抗战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之间以及各个领域内部之间都存在矛盾,但是不同领域的矛盾各有其特殊性。以抗战时期的政治领域为例。在解放区,人民群众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各级参议会和各级人民政府,建立了民主政治;但在国统区,参议员并非都是由人民选举产生,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政体。国共两党的参议会同为抗战时期的民意机关,但民主建设却相去甚远。虽然我党领导的解放区的民主政治建设体现了真正的民主,但在不同的解放区内,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经济基础等条件的不同,其民主建設也各不同。
(二)注重不同过程和阶段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在不同过程和阶段各有其特殊性。抗战时期,中日之间、国共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以及不同领域的矛盾在三大战略阶段,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在陕甘宁边区第一届参议会民主选举中,参议员几乎都是中共党员,在第二届参议会选举中,通过“三三制”选举,中共参议员基本达到了三分之一的要求,体现了矛盾在不同过程和阶段的特殊性。因此,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在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下去认识社会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对社会问题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三)注重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同矛盾以及矛盾的不同方面,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和在促进事物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同的。在不同的矛盾中,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居在事物发展中起主导作用,非主要矛盾和矛盾的非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的地位,起次要作用,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影响着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事物的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联系,并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注重社会矛盾地位和作用的特殊性,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抗战时期,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并在政治、经济、文化和外交等领域,深刻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所以,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要牢牢把握中日民族矛盾这一主要矛盾。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其他矛盾的分析与解决,否则就犯了“一点论”的形而上学的错误。
三、利益分析和阶级阶层分析方法
社会生活中的矛盾主要地表现为利益、阶级阶层矛盾。利益分析、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是研究社会矛盾的具体方法。
(一)利益矛盾与利益分析方法
利益是人类行动最大的、也是最原始的驱动力。不同的个体、群体、阶级和阶层为了各自的利益,才会有所行动,才会产生各种矛盾。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点和利益矛盾学说来思考、分析和解决相关的社会矛盾与社会问题,就是利益分析方法,最关键的是要正确分析一定社会的利益关系格局,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群体所作出的政策和策略。抗战时期,中日两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爆发了侵略和反侵略的战争;美苏两国为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从最初的中立变为援助中国;国民党为了维护其执政地位,在与我党合作过程中不断制造摩擦冲突;等等。因此,在抗战史研究中,一定要注重把握和分析中日之间、中国与反法西斯同盟国之间、国共之间、不同阶级和阶层之间的利益诉求,以正确把握推动中国社会运动和发展的力量。
(二)阶级矛盾与阶级分析方法
在阶级社会,利益矛盾突出地表现为阶级矛盾。利益矛盾是阶级矛盾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阶级斗争源于根本利益对立的阶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重要指导思想,贯穿于我党领导的社会革命的全过程。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斗争学说来思考、分析和解决阶级社会中相关的社会现象与社会问题,就是阶级分析方法。在抗战史研究中,我们一定要注意把握阶级分析方法,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要在分析阶级状况的基础上准确把握阶级关系格局。中国共产党根据抗战时期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学说,暂时同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合作。为了团结一切抗日力量,中国共产党采取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策略”。
(三)阶层矛盾与阶层分析方法
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由于不同的利益诉求,而产生阶层间的矛盾。因此,进行抗战史研究,应重视阶层分析方法。以研究抗战时期的土地政策为例。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将农村中的农民阶级划分为富农、中农、贫农等,采用“依靠贫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的土地路线,在一定程度上推进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并充分团结了占绝大多数的中农,为争取抗战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抗战时期,中国社会存在着的各种社会矛盾,在相互作用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为了尊重历史本身,抗战史研究必须坚持社会矛盾研究方法,客观把握史实,揭示历史本真。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08.
[2]楊春贵.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5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