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平
【摘 要】黄峨《寄外》一诗取得了较高的艺术成就,在当时流传广泛,有一定的影响力。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诗文评论关注此诗,并围绕此诗的艺术成就展开了讨论;二是文学创作应用此诗,并产生了不少优秀的作品。
【关键词】黄峨;《寄外》;影响
黄峨(1498-1569),字秀眉,杨慎之妻,四川遂宁人。黄峨是历史上著名的才女,她的《寄外》(也称《忆升庵》《寄夫》等)一诗流传甚广。
《寄外》云:
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那能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伤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此诗是黄峨写给丈夫杨慎的。嘉靖三年(1524),杨慎因“议大礼”一案被贬谪到云南。当时,杨慎“携之戍滇南。后慎莽父丧,安人留于蜀应家政”。从此,他们便分居两地,只能互通书信,以慰相思。据简绍芳《杨文宪公年谱》记载:“二十五年丙午,修撰年五十九,在永昌。春,黄安人寄先生诗曰‘雁飞曾不到衡阳……何日金鸡下夜郎。滇中士夫一时传诵也。”
此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在当时流传很广,久为人传诵,杜应芳《补续全蜀艺文志》、彭贻孙《明诗钞》、沈德潜《明诗别裁》等都收录了此诗,后世一些诗文批评以及文学创作也受到此诗的影响。
一、《寄外》一诗引起了文学批评家的争论
明代著名文学家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提到:
杨用修妇亦有才情。杨久戍滇中,妇寄一律云:“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
王世贞对此诗的关注引发了后人的争论,他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对此诗的艺术成就进行了探讨:
首先,关于《寄外》的句法,评论家有不同的看法。
明人董斯张在批驳王世贞的观点时说道:
弇州《艺苑卮言》殊击节杨夫人“曰归曰归”二语。昨从张嗣宗借《山谷外集》看一联云:“美人美人隔秋水,其雨其雨怨朝阳。”《寄初和叔诗》中句也。弇州极诋宋诗,乃薶名士而誉笄袆,岂不令双井失笑?然“其雨怨朝阳”已入步兵之咏,“曰归归未克”复征大陆之唱。“美人秋水”,杜老遗音。昔之人早以风雅为我用矣!
唐人用叠语,如太白“枯杨枯杨尔生稊”,又“美人美人归去来”,少陵“长镵长镵白木柄”,长吉“采玉采玉须水碧”,乐天“刘郎刘郎莫先起”、“苏台苏台隔烟水”,黄诗意祖之。宋人用成语如“谁其言者两黄鹄”、“何以报之双玉盘”,载《困学纪闻》,亦可咏也。独谢康乐《白岸亭诗》:“交交止栩黄,呦呦食苹鹿。”神奇巧妙,居然千古之只。
董斯张认为,此诗借用了黄庭坚《寄初和叔诗》中的成句,且“其雨怨朝阳” 已是阮籍《咏怀》中的诗句,“曰归归未克”又是陆机《东宫作诗》中的诗句,而此诗出现的叠语在唐诗中亦为常见。由此可见,他并不欣赏“曰归曰归”这两句诗,认为其不过是拾人牙慧,并无新意。
与董斯张观点类似的还有清人褚人获,他在《坚瓠集》中谈到“杨夫人诗祖山谷”时,也说其“是皆古人所已言者也”。
但更多评论家对此诗还是持欣赏态度的。清朱彝尊在《静居斋诗话》中指出:
“美人娟娟隔秋水”,杜子美句也;“其雨怨朝阳”,阮嗣宗句也。黄鲁直《寄苏和仲诗》用之曰:“美人美人隔秋水,其雨其雨怨朝阳。”杨夫人复用黄鲁直语寄用修,正陆平原所云“袭故弥新”者。
朱彝尊认为,黄峨虽袭用前人成句,但“夺胎换骨”,用得恰到好处,使人有焕然一新之感。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亦用朱彝尊之语来评价此诗 ,尤侗《艮斋杂说》也称此诗“青出于蓝”,沈叔埏在《颐彩堂文集》中更是盛赞“‘曰归一联,胚胎双井,妙绝古今”。
其次,关于《寄外》一诗的格调,批评家的看法也存在着分歧。
一些批评家认为此诗格调较高远。明胡维霖在《墨池浪语·明诗评五》中说:
气色高华,风调鸿爽,如宋人叶玉,几夺天巧。
胡维霖认为,黄峨诗的整体格调是高远宏大而又精练自然。清朱彝尊等人引用明末女诗人方维仪的话,称此诗“不纤不庸,格老氣逸”,赞其格调高远。
清人顾栋高的观点和胡维霖等人恰恰相反。顾栋高是清朝著名经学家,其《毛诗订诂》亦提到此诗:
(《卷耳》)和平婉转中而正大之气自在,有开国气象,与寻常闺思不同。杨升庵黄夫人诗云:“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亦得风人之致,而气象不如远矣!
《卷耳》和《寄外》都是思远怀人之作。顾栋高把两诗相比较,认为《卷耳》一诗中正宏大,格高调远,有“开国气象”;此诗虽有《国风》之意趣,却“愁”、“怨”太重,气象远远比不上《卷耳》。
最后,关于《寄外》诗的韵律问题,陈子龙与高承诞的看法也有不同。朱彝尊在《明诗综》中说:
陈卧子云:“其调虽别,自是成章。”高寓公云:“夫人是诗才情殊胜,特嫌韵重,‘阳字首句不如以‘湘字易之。”
陈子龙认为《寄外》在韵律方面,虽与众不同,但也合律。高承诞则指出此诗在韵律上存在的一些瑕疵。
笔者认为,《寄外》一诗的确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平。诗中用典和化用前人成句虽多,如首联出自唐韩翃《送刘评事赴广州使幕》的“前临瘴海无人过,却望衡阳少雁飞”和唐郎士元《送李敖湖南书记》的“莫信衡湘书不到,年年秋雁过巴东”,颈联出自《诗经·小雅·采薇》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和《诗经·卫风·伯兮》“其雨其雨,杲杲日出”,尾联的“刀环约”化用了《玉台新咏》“藁砧”、“刀头”这一隐语,《汉书·李陵传》也有关于这一典故的记载“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末句则出自李白《流夜郎赠辛判官》的“我愁远谪夜郎去,何日金鸡放赦还”,但都贴切自然,真实感人。而颔联更是将眼前景和心中情联系起来,虚实相生,构思巧妙。诗中也出现了一些拗句,但这也是作诗之常法。总之,正如王初桐在《奁史》中所说:“黄安人诗独建旗鼓,雄视一时。”此诗的艺术成就是值得肯定的。
二、《寄外》一诗成为了文学创作的素材
《寄外》一诗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寄外》成了黄峨形象的典型代表。无论是诗词,还是传记、戏曲,在提到黄峨时,常会摘用此诗的词语来指代她。如明沈泰的《盛明杂剧初集卷十四·杨升庵诗酒簪花髻》:
杂(上):我从成都来,稍得杨夫人一封书信,索去杨学士咱。(做见科)你可是升庵学士么?
末:然也。
杂:有您夫人的书信作看波。(出书介)寄到了,我先去也!(下)
末(开念介):“雁飞曾不到衡阳,锦字何由寄永昌?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曰归曰归愁岁暮,其雨其雨怨朝阳。相闻空有刀环约,何日金鸡下夜郎。”夫人也,你好染写也!
【呆骨朵】投至得寄音书卓氏台前鲤,我这伤春女素泪染朱衣。我日对着瘴雨蛮烟,你兀自望金鸡玉敕。你说“曰归曰归”,我却归不得也!死惟有青蝇吊,归只归那蛮中鬼。你子规在天外招,争奈这鹧鸪在烟树啼。
明田艺衡《诗女史》、清彭遵泗《蜀故》以及清姚之骃《元明事类钞》等,在写到黄峨时,也都附上此诗以示其才情。
诗词中,“以诗代人”的现象,更比比皆是。如清尤侗《新都叹》:
新都才人官玉局,入朝手撼天门哭。相公之子状元郎,杖血淋漓投永昌。永昌市上拥堵妓,簪花涂粉双丫髻。白绫新祴绿毫光,酒酣起舞龙蛇字。蛮童笑杀老癫狂,万里云南作醉乡。相思独有深闺妇,盼断金鸡下夜郎。
此诗末句即用《寄外》的诗句,来表现黄峨痴心等待丈夫归来的形象。又朱珪《拟杨升庵重会黄夫人》、孙原湘《琵琶仙·杨升庵松下煎茶图》、王荣商《桂湖吊杨升庵在新都》等,也都如此。
第二,《寄外》中的词句成为典故成语,被后世诗词化用。清人檀萃《草堂外集卷十三·永昌杨文宪公祠堂碑》中有这样的注释:
三春六诏[黄夫人诗]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
这种以《寄外》入诗文的现象十分常见。如清汪如洋的《抵滇后呈方伯王庵师》:
苦吟先子薄阴何,遗集编成待不磨。一序干金生死诺,三春六诏雨风和。
碧鸡暇溯前型美,铜雁传观古意多。感极情深词转拙,只如圆泖听渔歌。
此诗颔联“三春六诏”即化用《寄外》“三春花柳妾薄命,六诏风烟君断肠。”又如清张九钺《水龙吟·吴仙郎以芦雁图乞题劝其归吴门就婚》首句:“雁飞不到天南,瘴乡作客都成悮。”亦自注明“用杨升庵黄夫人词中语”;民国杨钟义的《雪桥诗话续集》在赞美明陆卿子与夫赵宧光偕隐寒山的诗中写道:“六诏风烟绝断肠,三春花柳怨朝阳。卧云高阁寒山里,偕隐谈诗兴最长。”首联亦化用《寄外》中的诗句来表现做官的苦楚,与后面寒山隐居的自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王金星在《黄峨诗刍议》中对黄峨的诗作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其“诗歌艺术成就突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宋子尧的《黄峨<寄外>诗讲析》也说此诗“情切、辞妙、意深、格奇”。《寄外》是黄峨所有诗作中最脍炙人口的作品,在同时代的女性诗作中,可以称得上是突出的作品,尤其是其中用典之细密巧妙,格调之高远鸿爽,更是显现出作者的诵记之广博,作法之老练高超。黄峨虽然以曲称世,但此诗的影响却不亚于她的散曲,无论是桂湖的石壁上,还是文人的字里行间,提到她的地方总是少不了此诗。
参考文献:
[1]《续修四库全书》编纂委员会.续修四库全书[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2](清)谈迁.枣林杂俎·义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6:284.
[3]丛书集成续编(第261册)[G].台北:台北市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260.
[4]吴文治主编.明诗话全编(第9册)[G].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7:9004-9005.
[5](梁)萧统编,(唐)李善注.文选(第3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1068.
[6](清)朱彝尊.静志居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0:720-721.
[7]王钟翰主编.四库全书禁毁书丛刊(集部165册)[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574.
[8]四库未收书辑刊.壹辑·肆册[G].北京:北京出版社,1997:621.
[9](清)永瑢,纪昀等编纂.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460册)[G].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772.
[10](明)高棅编选.唐诗品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34.
[11]全唐诗(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0:2791.
[12]程俊英,蒋见元著.诗经注析(下)[M].北京:中华书局,1991:464.
[13](陈)徐陵编,(清)吴兆宜注,程琰删补.玉台新咏笺注(下)[M].北京:中华书局,1985:469.
[14](汉)班固.汉书(第8册)[M].北京:中华书局,1962:2458页.
[15](唐)李白著,(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中)[M].北京:中华书局,1977:563.
[16]杨钟羲撰集,刘承干参校.雪桥诗话续集卷六[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1:369.
[17]王金星.黄峨诗刍议[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6).
[18]宋子尧.黄峨《寄外》诗讲析[J].延安教育学院学报,20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