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
【摘 要】赵本山主演的电影落叶归根是一部难得的好影片。在诗意浓郁的叙事中,展现了丰厚的美学与哲学况味,本文就电影创作中的美学构思和美学思考进行初步研究。
【关键词】电影落叶归根;美学思考;生与死;平凡与伟大
电影《落叶归根》的情节取材于一个真实生活原型。2005年初,湖南农民工左家兵意外死亡,同乡工友李绍与几位老乡一护送死亡工友的尸体还乡。这一真实感人的故事被艺术家进行审美的艺术构思,创作出富有诗性的和美学意蕴的影片《落叶归根》,在这部影片中充分展现了电影编导深刻的美学思考和厚重的人文精神。本论文从三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论述。
一、“回家”旅途中演绎的美学思考
首先,“回家”的过程是编导设计的符号性的动作过程,编导并不追求行为的结果而旨在通过“回家”的行为过程展现其对普通人平民百姓的讴歌与赞美,并从中蕴含了丰厚的美学意蕴。
影片中主人公从头至尾在完成一个动作,那就是为死者找家。这个寻寻觅觅的过程中编剧设计了重重困难,而超越困难执着前行的老赵,尤其是背着工友前行的背影循环往复的镜头推进,是富有深刻的哲学内涵的。这个过程是个无果的过程,而意义就在过程之中。这个过程暗示着人们的生存状态,其实人的生存状态就是一个永恒的追求和寻找的过程。无论什么情况下,追求都是一种自愿的动作行为,人的追求和寻觅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只要生命在,欲望在,追求就永生。因此追求的本身构成了人生循环往复永无完结的宿命般的仪式——有生命必有追求,追求和寻觅是生存的本质。
其次,关于“归根”、“回家”的本意解读与本片的美学意蕴。本片中主人公所求的是一种承诺的实现。可是家在哪里,归宿在哪里?在文学的词典中“家”这个概念有多种解释,人们对“家”这一概念亦有多维的理解。我们可以把家理解为地理位置上的一个居所,可以理解为从属于血缘关系的小群体,可以理解为身心疲惫时可以小憩的小小驿站,可以理解为心灵的归属的港湾,亦可理解为家乡、曾经生活过的地方等等。在本片中,主人公为死者找寻的正是这多种意义的综合,孤独灵魂的归宿,亲情的寻觅,劳苦拼搏过后淡定从容的永远安息的居所。但是没有找到。情节演义中的原因颇多,有土匪的抢劫,有路人的非难,有金钱的困扰,山重水复的阻挡……更有亲情的疏远等等,但实则在展示编剧的哲学及美学思考。编剧用一波三折的情节的安排和设定,构成了主人公追求动作意义的不断递增和嬗变,构建了影片丰富复杂的审美内涵。暗示了人生的艰辛,演绎了理想的难以实现,更体现了一個最原始的也是最本质的问题,即人的归宿在哪里。虽然结尾在死者家的门板上有文字的告示,可以找到其家,但那只是留给观众的艺术空白,意味着家在希望即在。但是环顾整个影片,“家”的意味着实丰厚,寻找的目标也极为模糊。这是编导将有意在拓展寻觅过程的美学和哲学的况味,将地理位置上的“家”和精神的、灵魂的归宿两层意义诗意的组合在一起,营构此种诗意的模糊的艺术境界,超越故事层面审美展示出人生追求和寻觅的人的理解、赞誉,暗示“归根”是一种无休止符号式的仪式行为,而重点却是人生应该有永远不可企及的心理目标。
二、关于生与死的哲学思考
首先有关于生死的思考。生与死是生命中的两个重要概念,在《落》中得到了完美的组合与演绎。作者怀着对生命敬畏之情,营构了老赵送死去工友回家这样荒诞而又离奇的故事情节,在艰辛困苦中浓墨重彩地书写人生的画卷。在这一连串的戏剧性情节中展示着人们对生的渴望和对死的敬畏。生与死是生命的不同阶段,是生命的不同的表现形式,关爱“死”亦是关爱“生”,尊敬死者就是对自身人格的尊重,对自身生命的热爱。在影片中生与死,幸福与悲哀,怜悯与羡慕的关系辩证的统一在一起,得到了最好的诠释。生是美好的,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弥足珍贵;但生又是艰辛的,生存的本身是一件非常不易的事,要温饱、要健康,有责任还有义务,还有理想并为之奋斗。主人公送工友回家本身就是一种责任和爱心的体现。这里又对工友的关爱,同情,怜悯,更有对死者的敬畏,所以自然肩负其对死者的一切责任。但是编剧并没有将故事停留在好人好事的叙述上,而是用其拳拳的爱心从哲学和美学层面建构情节和意境,淋漓尽致的召唤和阐释着人们有关生死的辩证思考。
当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仍然是一筹莫展时,他几近绝望,只好将尸体埋葬。并同时产生了解脱的愿望。影片情景是这样表现的:在一个郁郁葱葱的小山上,主人公挖了一个坑,松软的黄土在柔和的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温暖而宁静,如诗如画的境界令人释然。主人公为了工友的舒适先躺倒坑里尝试死亡的感觉,此时老赵的脸上呈现出一种宁静祥和甚至是向往的表情,他羡慕死者,他想死。继而他在树上吊了一块大石头来回晃动他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是当石头真的撞向自己的一刹那,他一躲再躲,他又害怕死,他毕竟热爱生命,但是石头竟然歪打正着的击在后背上他晕死过去。这一段情节着实滑稽可笑,但是更令人深思。该情境揭示了主人公丰富复杂的内心感受,更体现了编剧复杂的心理内涵,深深地讴歌与呼唤。而且体现了导演对生命的敬畏与讴歌。呼唤和告诫人们,无论生命多么卑微,生存无论多么艰辛,生存的本身就是幸福,那样的神奇而令人向往,没有理由,无须辩论,人对生的渴望和需求是与生俱来的,生的权利是不可剥夺的,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在这生与死的抉择的场面展示中,进一步渲染和肯定了影片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关乎于对生命的尊重、理解和爱戴的表现,是关乎于生和死的两端完美结合的最好诠释。因此这个细节具有丰富的美学意义。首肯了奋斗者的坚强,讴歌了生命的美好,呼唤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权利和义务,凸显了该片的美学和哲学因素。
三、辩证思维下的美学思考
贫民化的叙述视角构筑了该片辩证美学思考的基石。《落》的编剧通过平民化的艺术视角演绎了荒诞不经的故事,阐释了自己深刻的哲学和美学思想。本片作者将普通百姓作为书写的主体,将同情、理解、尊敬和讴歌作为影片主旋律。
本片中的人物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艰辛但不乏真诚和善良。作者正是通过平凡、琐碎、无奈的生活细节现实展示百姓纯美与善良心地和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在主人公老赵背着工友的尸体回家的路上,遇到过重重困难,都仍在困顿中拼搏并满怀希望,这是编剧苦心经营的群体形象的共性特征。
背井离乡的农民工希望落叶归根,无儿无女的老人希望被人关爱,打工的母亲希望儿子有出息,养蜂人希望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这种平凡而微小的希望是他们生存的动力和勇气。在影片中,编导设计每一个人的希望都是特殊的、个别的、甚至是微不足道的,但是组合起来则是一个群体伟大而震撼人心的希望。在为希望而挣扎的过程中这些貌似卑微的民众折射的是坚韧的民族的品格和民族精神,体现出民众的希望的实现则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首先,“平凡”中孕育“伟大”的诗性情节构建。平凡与伟大辩证思考是该影片的主要美学内涵。编剧正是以拳拳爱心俯身民众,倾听心声,品味咀嚼百味人生,从卑微者身上发现并歌颂美。主人公老赵是农民工的形象,言谈举止近乎憨傻,演绎的情节近乎荒诞。但在这憨憨的形象中塑造中却讴歌了百姓的良知,责任、爱心和牺牲的精神。在物欲横流的金钱世界,主人公的品格像金子样闪光,百姓的高尚的情操、善良的心地和百折不挠的硬汉精神是民族之魂的体现。人们在观看影片时,透过滑稽的动作和语言接受着灵魂的洗礼,在微笑之后思索自问。正是这平凡而渺小的人物命运,展示丰厚的审美内涵。
其次,希望与失望的诗性建构。该剧的情节推进展示了丰富的美学内涵,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地演进,让观众心理在希望、失望甚至绝望再到希望的情绪中徜徉。工友刘全有的突然死亡,让人感到命运的无常,亲情的失落无家可归更惆怅无比。尤其在老趙背着工友回家的途中磨难种种:遭遇抢匪、抚恤金是假币、囊中羞涩、车辆拒载、山体塌方,直至最后“找家”,但因为三峡工程,“家”被夷为平地……种种磨难令观众心寒,但是聪明的编剧并非在渲染和苦难,而是讴歌超越苦难执着前行的人生境界。因此构思总是在希望与失望的矛盾纠结中蜿蜒前行。每一个小故事都给观众“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绪转接。老赵的义举作为故事的总起,贯穿了系列人物的出现。远在他乡谋生的理发女、无儿无女的孤苦老人、以车为家快乐生活的养蜂人、善解人意的民警等系列人物的帮助,连缀着整个影片的情感和情绪脉络,慰藉着观众的心灵,委婉而贴切的该剧的宗旨——首肯百姓生存状态与生存意义,暗示只要执着希望就在前头,电影的结尾一声长长的江轮的汽笛声,伴随着老赵的身影,留给观众无限的遐想和希望,镜头渐渐淡出,观众心头却生出浓浓的诗意,令人感慨颇多。
总之,《落叶归根》是一部好影片,从贫民化的艺术视角,本着对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书写了系列可歌可泣的小故事。并以其深刻的人文思考和哲学、美学意蕴的渗透,丰富了本电影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起到了文学“兴、观、群、怨”的美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