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识别与考古学的社会复杂化研究

2015-11-28 14:34范健泉
雪莲 2015年17期

范健泉

【摘  要】提出组织识别是复杂化理论的前提,重申复杂化理论在文明起源研究中的关键性。来自现代管理学的复杂化理论先天对于组织识别缺乏敏感性,同时受限制于考古材料,史前社会的组织识别手段匮乏。指出文献、地理单元和考古学文化等组织识别方法的不足,强调聚落群聚理论在组织识别上的重要性。

【关键词】组织识别;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四级聚落;聚落群聚理论

社会复杂化理论是解决文明起源的关键方法,但是刘莉先生在该理论的代表作却受到了广泛的争议,而其中尤以王震中先生利用商代史料的反击最为有力。王文举例商代材料,证明已经形成国家的商朝并不具备所谓“四级聚落”。由于传世文献和甲骨文,可以比较方便的辨识“唐邑”“丙国”之类的社会组织,但刘文重点研究的新石器时代却没有文献记载,只能用大的地理单元和考古学文化来加以区格,组织识别比较困难,难免不精确,但瑕不掩瑜,不能因此否定社会复杂化理论对于史前考古的重要意义,只是需要在组织识别上多下功夫。复杂化一词最早的用途是在社会行为科学中用于特指一个建立在现代组织和管理研究基础上的复杂系统。而这个管理学概念后来被社会学吸收,并发扬光大,但时间上针对现代社会问题。在美国的学术传统中,社会学和考古学同为人类学的分支学科,常常可以概念共享,“复杂化”概念由此经社会学渗透考古学。由于现代信息的标识,人们对于各类、各级组织总是能够轻松识别,很少把需要强调组织识别是社会复杂化研究的绝对前提。

史前社会缺乏文字,领土常不毗连,考古材料有限,组织识别不易,常常相互混淆。所以組织识别需要被特别强调,否则复杂化研究就会被架空,失去其本来意义。“复杂化”广泛使用于中国文明起源的问题分析中。究其原因,“社会复杂性”指社会群体之间或群体内生活与其他活动的变化程度,社会区分的差异程度也非常明显。如果用该理论去看待考古学材料,关键词就是“差别程度”,根据大小、多少、精美程度等标准可以将考古遗存分成若干的分组。而中国考古学界恰恰普遍认为阶层、等级之类的社会分化是文明或国家出现的标志。换而言之,文明很大程度上就是将物的级差转化为社会分化的阶层,但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将组织识别这个前提抛到九霄云外。

而“同一个历史时期的、不以分布地点为转移的遗迹、遗物的综合体”的考古学文化,作为遗存的集合体,是“物”的集合,并不是天然的组织识别工具。例如,新中国成立后,宿迁刚刚从安徽省宿州分出来划入江苏时,两地原是毗连的,物质面貌应该差不多,但是却分属两个不同的政治组织。刘莉先生也看到了类似的缺陷,试图用“中心—边缘”的理论来消除这种不足,通过中心地区对边缘地区的各种扩张的论证,来建立起不同组织之间的联系,姑且不论早期社会是否和现代社会般如此紧密联系,相互影响,除了要分别大的社会组织,小的社会组织也是需要识别的,所以组织识别的问题没有得到完全解决。

摩尔根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不同的社会组织之间,总是会有一个缓冲地带,而血缘越近的两个组织,则在距离上离得也更近,这不符合经济需求,但能保证安全。今日的动物界,仍然广泛的出现这样类似的领地,以保证自身的安全、食物来源和交配对象的稳定。毫无疑问,这些缓冲地带就是“领地行为”的遗存。裴安平先生利用类似的原理,概括出了聚落群、聚落群团、聚落集团三种社会组织的识别方式,为缺乏文字的史前复杂化研究开创了新的途径。例如,同样是研究良渚文化的社会复杂化问题,郑建明先生认为良渚文化的墓葬根据随葬品可以分成大中小三个等级。而周膺认为:“依照随葬玉器的器形、数量、体量及质料方面的差异,良渚文化墓葬至少能够划分出五个不同的等级。”随葬品的差异,反应的是社会等级的存在,如果单个群团之内有三个等级,则三个平行的群团在如此紧密的地区出现,很有可能还存在第四等级的组织存在,如果只是把整个良渚文化的全部玉器拿来比较,则未必是一个组织之内,考虑到区域经济差距的可能,物的三级或者五级并不能对应成社会的分级,以上的分类也失去了许多价值。

所以,复杂化理论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要注意利用各种手段做好组织识别的问题再展开讨论。当然,我们也需要找到文献记载、地理单元和考古学文化、聚落群聚理论之外更多的组织识别方法。

参考文献:

[1]刘莉.中国新石器时代——迈向早期国家之路[M].文物出版社,2007.

[2]王震中.国家形成的标志之管见——兼与“四级聚落等级的国家论”商榷[J].历史研究,2010(06).

[3]科林·伦福儒,保罗·巴恩主编,陈胜前译.考古学:关键概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