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槃
女人喜欢流泪,黛玉尤其喜欢流泪。 黛玉的泪水,如三月小雨淅淅沥沥。绵绵不断的愁苦,绵绵不断的忧怨,绵绵不断的孤独,绵绵不断的病魔摧残,绵绵不断的伤春情怀,绵绵不断的痛苦记忆,千般万般的愁结,千般万般的思绪,“载不动许多愁”,毫无乞求的,任幽幽的落泪抒写苍白的语言。
想到唐代的陈子昂,身为一名七尺男子,满身刚健之气,但当他登上幽州台的时候,触景生情,慨慨然落泪,歌道:“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壮哉!由此洒泪,正是出自一位深深感受壮志难酬,正是出自一位深深地长长积淀的“伟大孤独”之感,面对苍天,发号嘶鸣,惊心动魄,淋漓尽致,刚强畅快,这是男儿之泪与女儿之泪最不同处。
黛玉的泪水柔于春雨,无穷的孤独便由此滋生,以泪洗面,泪洗纯洁,泪洗美好,这悲剧性的“美”使人刚肠寸断,心神俱碎。勃发的春季虽然落英满地,但这是随着“美”的使者的降临而殒落的。黛玉珍惜这样的美,伟大的美是不能任意贱踏,任意随风飘拂的,这正是黛玉一生所渴求,并以生命置换而来的灵魂升华,是故“黛玉葬花”给这增添了另一份美学意义。
如果说陈子昂是古代男性中的伟大孤独者,那么黛玉便是古代女性中的伟大孤独者。女人与男人都会孤独。当女人与男人的心性同一的时候,当女人与男人的遭遇同一的时候,当女人与男人身心的孤独体验趋向同一的时候,这种孤独就会在一代又一代的人世悲怆中产生碰撞,激发痛感;警醒之后,看看四周铁壁坚固的黑暗,无力的抗争,最终由邪恶拖向孤寂的毁灭,更增一层悲怆。
又想到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不曾相识,也能共鸣,这是血色的交融,红红的心情趋向了同一。琵琶女的际遇正是白居易际遇的影子,诗句的完美坦露,这正是诗人划笔为刀的魅力:人世的真面孔剖开了,也把“沦落”世人的心灵剖开了。“江州司马青衫湿”,泪水涟涟,流之于心,感之于世。黛玉的泪呢?那源源不断的泪水是曹雪芹给予的,黛玉的泪腺被曹雪芹剖开了,这样泪水里就渗透了血,就渗透了辛酸。血泪涌动,人世最凄最惨的幽幽哭号!
黛玉“葬花诗”云:“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花是美的吧,但“红消香断”的花儿“有谁怜”?想到自身的孤苦伶仃,看看人世的悲凉,黛玉就在这“花满天”的盎然春景里,凄惨问道:“有谁怜?”读此,莫不让人也随之泪下。年年花开花落,愁绪无寄:年年花开花落,燕子去来;年年花开花落,青灯冷雨;年年花开花落,悲歌葬花……这种悲,由孤独的层层堆积而成极致。“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逼什么?逼青春的无着?逼真洁的遭毁?逼鸟魂的无眠?逼花魂的愁怅?……这千千万万的“逼”,铺天盖地,直压而下,弱不禁风的黛玉抵御得了几时?孤心自慰,何人有助?芳香自赏,何人能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莲出淤泥而不染”,这千古凝聚的文人心态,由这一孱弱孤独的黛玉道出:纯洁之花虽可死,不可染也!
伟大的屈原在《离骚》里说:“世混浊而嫉贤兮,好蔽美而称恶。”混浊之世,以恶为先,美遭于毁,何其痛心哉!但“质本洁来还洁去”,屈原最后表白死的抉择:“既莫足与为美政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黛玉的“还洁”,这是美学意义上的进一步扩大与突破,纷繁的生活,洁白清纯横遭不测,更有其广泛性:恶浊之世,难容清白留矣!一掊净土,锦囊艳骨,荒塚虽寂,花枝伴眠,正是黛玉其身其洁的最好夙愿。黛玉的悲剧,自始至终伴随“洁白”之色,是为舍身而就洁也!黛玉的泪水流干了,黛玉的泪水流尽了。等到污浊的肆意横流,等到“白茫茫的大雪”席卷而至,喜欢落泪的黛玉已远离人世,艳骨覆盖着白雪,荒塚覆盖着白雪。到此,读者诸君想必会投以一个苦涩的微笑:“安息吧,落泪的黛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