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研究 *

2015-11-28 01:13赵国安李燕飞王晓菲赵秀丽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10期
关键词:学分框架成果

赵国安,李燕飞,王晓菲,赵秀丽,郭 明

(1.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北京 100088;2.辽宁商贸职业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沈阳 110161;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5)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研究 *

赵国安1,李燕飞1,王晓菲1,赵秀丽2,郭 明3

(1.北京邮电大学 网络教育学院,北京 100088;2.辽宁商贸职业学院 商务外语系,辽宁 沈阳 110161;3.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辽宁 沈阳 110015)

该文提供了终身学习环境下不同学习类型进行互认和衔接的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通过文献调研和案例分析现有框架体系并通过群体讨论,重点提出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社会服务功能、逻辑本源、逻辑框架、结构和特性及相关的子结构。其中,提出了框架体系的社会逻辑定位,重点分析了逻辑本源,详细描述了框架体系的结构、组成元素、结构的功能和认可逻辑,多层次设计了框架的实际认可方式,重点阐述了子结构及其运作逻辑。

学习过程认可;学习过程;资格框架;认证;转换

一、引言

在1965年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召开的第三届促进成人教育国际委员会议上,法国成人教育家保罗·郎格朗(Parl Lengrand)首次正式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经过只有数十年的传播,掀起了教育届对资历架构(“资格框架”或“资历框架”)的探索,也产生了对学习成果(1979年,由美国学者艾斯纳Eisner E.W提出)框架的探索,这也成为“实现不同类型学习成果的互认和衔接”[1]的主要框架体系,但是框架体系应该为终身学习者提供其学习的“佐证”,使学习者基于此“学习”达到相应的目标。“学习成果”框架与“资历架构”、学历教育体系不同,被国内学者认可的学习成果框架定位是在“尚无国家资格框架前提下,进行学习成果归类、分级,以实现各级各类学习成果互认与衔接”[2],也是“学分银行”制度(也称“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的主要依据和基础,引起了高等院校的网络教育学院或继续教育学院及国家开放大学的关注[3]。然而学习在特定的时间段内不一定能产生学习结果,也就不一定能形成学习成果(譬如:中途退学、辍学、评价不合格等情况),即只是参加了相关的学习过程的情况。学习过程是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4],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了充分地肯定[5],是学习者获得学习成果必不可少的学习活动的经过、轨迹[6],其认证评价已经得到了多方的重视[7-9]。可以看出,学习过程是学习成果产生的源头和流程,自然就不可忽视其对终身学习及“学分银行”制度的重要性,正如学习成果相对于“学分银行”制度的重要性[10]一样。不过,无论学习过程是否已经产生相关学习成果,它都是一项反映学习者历史上个人学习情况的有效经过、历程。也就是说,这种学习过程同样需要站在终身学习的角度被社会所认可。这种认可需要贯穿终身学习的始终。

正规学习的学习成果的互认最早可以追溯到1953年的巴黎会议——“关于进入别国大学学习时文凭等值的欧洲大会”,并建立了完善的欧洲学分转换系统。学分互认在欧洲、美洲、东亚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已经覆盖了高中人群。我国以2009年成立的“常青藤联盟”为突破口,其中2010年上海开放大学的成立成为成人类学分互认试点。以此为契机,顺应国际资格互认发展的良好趋势[11-15],消除或弱化(特别是非正式学习成果)文化理念、学习成果、认证标准、认证人员等方面[16]的影响,但又必须满足不同类型的学习成果之间的互认和衔接的统一教育质量标准、质量认证体系、管理部门和制度规范、专门的转换教育等基本条件[17],对不同类型特别是非正规的学习成果主要采用访谈、档案、职业测试、测量等科学评估方法进行系统的持久性的评估[18-20];采用学分银行、档案式通行证、学习护照体系等科学的人性化的互认方法[21][22],特别是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认证需要遵循学习机会均等广泛、以人为本[23]、公平公正、质量第一、标准为先、公开透明、同步监控等转换原则[24]。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需要受到政策、法规、管理、资金等方面的实施保障[25],并借鉴国外资格框架体系的经验[26-29],克服像英国等相关实践框架已经出现的问题,才能合理地构建出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的框架体系[30][31],进而才可能构建出被世界认可的我国学习成果(各种学习成果)的认证、积累与转换的标准体系[32][33],并通过对学习成果的认证特别是对先前的学习成果的认证促进学生的交流[34]。虽然,有些学者已经对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体系做了一系列的尝试[35][36],也包括先前学习成果的评价实践[37]与非正规学习的认证的实践[38][39],然而,构建终身学习框架下的学习认可体系仍然是一项探索性课题,特别是“学习成果”自身的界定还存在一定范围的学术探讨空间[40][41],即使从操作层面上进一步认识和界定了“先前学习成果”的认证[42],并且探析了相关操作路径[43],但这也排除不了学习成果互认衔接的实际困难。而且,现有学习认可框架体系的逻辑本源不明确,现有学习认可框架体系还存在认证单元设计过于主观化、学习认可框架体系具有地区或者区域的局限性[44][45]、学习成果认证过于死板[46]、教育过程和计划等制度性被忽视[47]、以职业能力单元标准为参考开发的单元标准[48]与专业化课程体系的知识结构相差悬殊、学习成果是基于经济学概念提出并受个人利己主义的选择控制[49]、会导致减少教和学(非经济活动)的方法优化个人的行为选择[50]、不同培训机构的培训内容和质量参差不齐、学习认证单元的划分过于死板和零碎将导致其库的建立必将是个复杂繁琐的过程[51]等问题。

为了解决上面的框架体系研究的不足和实际工作上出现的问题,依据学习过程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52]和对学习结果的重要性[53],同时利用所在学校网络教育学院基于学习过程作为研究基础尝试着构建基于学习过程的学习认可框架体系。这个认可框架体系同时来源于所在项目团队在学习过程认可工作过程中的实际操作经验、前期调研和理论学习内容。主题思想是从实际工作与项目组讨论中总结主要获得的结论,并把他们汇总到一起形成研究论文。

二、理论和研究方法

通过对以资格认定和质量保证为重点的欧洲资格框架实践的回顾,借助标准化技术的出现趋同化(Dedifferentiation)过程正挑战着正规教育机构的作用[54],促进了不同学习类型的学习进行沟通与衔接。从历史上看趋同化指的是不同的机构和活动变得越来越相似。也正是在全球化、趋同化的压力下,不同类型的学习促进了学习者的多种选择,同时也就促进了不同类型的学习被社会所同时认可的趋势。

《过程与实在》书中诠释的过程哲学强调了过程的“根本”性,认为任何实体都是由可分解的各个过程阶段相关联系、相互作用的联结体;一切的现实的存在都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55]。存在物的存在是由存在物的生成经过构成的,这就是“过程原理”[56][57]。同时,事物的本质是通过这些活动过程表现出来的,也是这些活动创造的过程促进了一个有机体向另一个有机体转化[58]。因此,在趋同化的大环境下基于过程哲学促使下的过程性评价相关理论——学习方式和学习心理学理论,笔者大胆的提出了学习过程认可的框架体系研究。

学习方式(Learning Approach或Learning Style)是教育界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很多学者认为学习方式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程时所采用的基本行为和表现出的认知取向[59]。学习方式理论突破了研究者的视角而从学习者的情感、智力等视角审视问题,有机地整合了学生、过程和环境[60]。澳大利亚教育学者比格斯在此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研究中做出巨大贡献,是上个世纪后期此理论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61]。比格斯提出的3P(Presage,Process& Product)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充分地描述了反映和决定学生学习质量的三个要素:学习前提、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62],对于认识与研究真实的学习情境下的学习过程颇具启发性[63],其中,学习前提因素是学生和环境两种因素:有机组合。在此学习模型中,学习前提因素中的学生因素(基础知识、能力、学习动机、学习意向)和环境因素(课程、教学方法、评价方法、教学环境、文化传统等等)相互作用,从而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不同的学习方式,而不同的学生使用各种各样的学习方式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学习结果。可以看出,学习结果是一个受着学习前提和学习过程制约的综合结果,具有一定的研究效力,其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方面因素[64]的表现,但是传统的测量方法主要是基于认知因素上考察,其值的等同也不能完全说明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就一样,也不能完全保证学习质量的等同。这点可以通过两个方法说明:方法一,高智商学习者可能通过表层的学习方式就能获得和通过深层次探究式学习方式的中等智商的学习者同样的学习成绩,但是学习质量是不同的[65];方法二,对3P模型进行数学建模,用自变量x表示学习前提,用函数f表示学习过程,用因变量y表示学习结果,那其数学表达式形为:

如果y1=f'(x1)=y2=f''(x2),从上面等式无法判断x1与x2、f'与f''的关系,也就是说学习质量的关系不确定,此方式的表达可以很好地把学习方式理解为一种组合概念[66]。

图1 比格斯的3P学习模型

不妨用等式(1)分析比格斯的3P模型1,表现如下思想:

第一,学习过程f是一个重要的中介过程,学习者表现出不同学习方式(如深层次、成就式、浅层次等);

第二,比格斯指出学习过程f是众多影响学习的结果因素中的主要的因素;

第三,学习根据不同的函数作用产生质和量的学习结果;

第四,影响f中学习方式的有环境和学生本身的两种因素。

另一方面,学习过程是全面评价学习者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包括学习者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情况、思维方法和能力、学习态度和情感价值观等[67]。

学习的认证、转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很多机构的重视,也是我校成人教育研究的重点和实践探索的方向。我校于2014年9月建立学习认可研究团队,团队由专业教师组、管理工作组、项目研究组三个小组组成,其中专业教师组由学院的相关专业的授课教师及专家组成、管理工作组由学院实际的教务管理工作的教师及专家组成、项目组由从事教育技术研究的教师、专业教师、管理人员和研究生共同组成。首先,给予管理工作组、专业教师组、项目组足够的总结和调研时间,从管理实践角度、专业角度和理论调研角度分别进行小组内部的讨论和交流,然后三个小组合三为一进行集中的论证。其中下面的主题被详细地进行了研讨(按时间顺序):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社会服务性逻辑定位;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的标准结构和组成元素;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基于学习过程的学习认可框架体系;具有可实践性、公平性、客观性和可持续性的一般问题;机体标准、内容点标准、价值标准、运算系统四部分标准结构的内容和功能;形成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的原则。

管理工作组的讨论的基本构想是从实际工作和相关案例中学习并克服他们自身工作中的无法掌握的认可因素和无法使用的认可手段。项目研究组的讨论的基本设想是从理论和相关案例调研中学习并解决目前认证、转换中的问题。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合作者之间互相分析和彼此更正。其他情况下,管理工作组的参与者研究相关内部工作和正规及非正规学习机构的教学案例,项目研究组的参与者对文献、支持理论和同领域的研究与认证、转换实践案例进行综合评论。典型的培训机构案例如清华“IT”培训课程体系及学校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体系,然后研究组个别参与者根据两者的实践案例提出相关认可的体系后进行抽象。上面的两组集中讨论后与专业教师组进行专业内容认可讨论。专业教师基于专业背景提出的相关内容认可维度及认可体系并按照上面两组讨论后的抽象框架体系进行归并及对比,总结出框架的不足并予以改进。

学习过程认可的框架体系的相关内容被所有的参与者所同意。先前的调查结果和网络教育学院同行也支持了这个体系。这里列出的规则、技巧和逻辑适用于任何类型学习的学习过程互认和衔接。

三、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

1.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逻辑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首先概括了其所处于社会系统的逻辑关系,合作者们一致认为具有如下页图2所示的结构逻辑体系图。根据此逻辑关系的讨论,合作者们明确了框架体系统一教育体系对外服务的凭证的同时,并附带使用“说明书”;进一步明确了框架体系还需要提供人们通过这样学习后能为社会提供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此外,合作者们进一步明确了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用于学习认可的本质是学习内容是否在对外服务“体系”上具有“同等作用”,并且学习者是否已经通过学习此知识点达到了此“作用”,而非学习者学习此知识点是否与认可知识点的时长相符,也就是说学分是学习认可的参考而非本质,但学分可以间接体现学习此知识后对社会提供的抽象劳动力。

2.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的结构和特性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也被分解成多个组成部分和多个基本元素。合作者们都同意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可以按照主观教育内容及获得的抽象劳动力、“联系”、客观学习内容的逻辑被分解成如下顺序的主要的组成部分:机体标准、价值标准、运算系统、内容点标准(其它文献体现出来的组成部分的说法有资历标准——资格标准,单元标准——单元认证标准、能力单元标准,价值标准——学分标准,转换规则),这些是本文主要研究的认可框架体系的组成结构。还有一些辅助的组成部分,如:工作标准等。被参与者认可和列出的基本元素是:类型(认证、证书、文凭、学位、证明、说明)、标题、来源、阶段、学分、颁证机构、认证机构、技能类型、技能描述、领域、描述、评估标准、学习过程。这些元素可以被应用在认可框架体系的不同的组成部分中,然而类型、阶段、学分、颁证机构、技能描述、学习过程及评估标准、机体集等元素被应用在“机体标准”之中,标题、技能类型、领域、描述等元素被应用在“机体标准”和“内容点标准”之中,来源及内容点集等元素被应用在“内容点”标准之中,“内容点”和“机体”则被应用在“运算系统”之中。这些所有的被列出元素又都具有自身的功能和相关的特性,并且形成了一个内在统一的整体。主要研究的组成结构的功能和被讨论的构建原则如表 1所示。

图2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逻辑体系

表1 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组成部分的主要功能、特性、构建原则

续表1

合作者们分析了现有的框架体系的提炼无不基于“单元标准”(只是提法有所区别)这样的基本单位,这个分析也得到了其他研究者的支持[68],而本质上又过分依赖“学分”这个学时标准,因此普遍上被叫做“学分互认”。然而,“学分”这个学时标准不被认为是学习系统内部的认证本源,或者说还是有争议[69],而被合作者们认为是经过学习系统后可以对外服务的价值标准。只所以“学分”不适合做学习系统的认证本源,合作者们主要是基于逻辑体系上得出的,并分析了以下几个原因:(1)现有“单元标准”的设计是经过教育系统对学习内容的加工产生的,是具有教育系统主观性的综合概念,应此客观性不强;(2)现有“单元标准”都被赋予了学分的属性,过分的依赖学时概念,而学时取决于教育机构更是千差万别,主观性更强;(3)现有“单元标准”都被赋予了一定的“评估(或评价)标准”,具有了教育系统的主观性。学分是教学结构投入的教学学时和学生投入的学时的标准,是可以间接衡量学生所获得的无差别劳动力。因此,客观的内容比“单元”更适合作为学习认可的本源,内容点标准也就成为了框架体系的一个组成结构。

另一方面,学习者经过一定的学习过程后,即使没有获得相关的学习成果,也可以获得学习成果所表现出来的一定的学习能力和技能,对社会同样是具有使用价值的,这种使用价值也需要被认可,表现形式可以是“证明”等。还有,基于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辩证关系,学习成果框架体系——建立在有一定学习成果的基础上的认证、积累、转换体系,辨证的说是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一部分,是学习成果的权重扩展到100%的情况,也就是说是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的子体系。项目参与者们一致认为,这时即使不考虑学习成果与学习过程的辩证关系,部分学习成果认证、积累、转换框架体系,即使有完善的功能和鲜明特色的构建原则,也会因为在框架抽象、逻辑体系客观性、认证特性、转换方法和学习质量保障上没有专门为学习者、测评人员、培训机构、认证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所设计而被使用者们所拒绝。这个想法也被相关教育工作者和学习者所同意(文献或者实际调研)。合作者们都确信下面出现的频率最高的原因会导致拒绝一个不完善的学习认可框架体系:体系自身有逻辑问题、质量无法保证、体系无法在其他机构的具体领域中延续、认可的结果没有质量保证或认可的结果社会上不认可。另外,合作者分析了不知名作者的一些典型有缺陷的关于认可框架体系的设计、实施存在的瓶颈和一些国家的实际经验,在讨论后也决定不采用相关认可体系。不被接受的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原因可以从表2中看出。

表2 不被接受的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主要原因

在此基础上,合作者们基于内容点提出了本框架认可的核心,并设计了此框架体系的认可流程图,具体如图3、图4所示。由于机体天生具备的扩展性,使认可的可操作性增强,也就是说可以基于机体的各种属性的分类及标准,如课程、课程体系或颁证机构等进行认可,实际中还可以设计各种综合体系的认可方式,生产出机体认可的多层级式。多层次式的认可也充分地体现了从学习阶段过程(如:作业作为阶段)、从学习完成再评估(如:认可学习内容的构建,但是需要重新对学习进行评估)等多种层次的认可方式的综合。

图3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逻辑认可方式一关系

图4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逻辑认可方式二关系

3.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子结构

除了具有切实可行的运作逻辑和结构外,合作者也发现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结构可以被分解成子结构,这样就改进了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的结构。被合作者们认可的部分为:主题、内容、子内容点集、输入、关系运算、输出、主题、评估标准、构建标准。主要的学习过程认可体系的结构在流程图中列出,并显示了不同的部分之间的主要关系(如图5所示)。

图5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各结构间主要关系

4.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说明

不妨以C语言相关的学习为例。不同的高等院校或培训机构或国家相关机构以C语言能力培养为目标开设的相关课程有:“数据结构”(C语言是实现此课程的一种高级语言)、“C语言程序设计”“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首先,这些课程虽然所处颁证机构或学习机构不同却可以在一定的环境下被认可成另外一门课程或者另外一门课程的一部分,这种认可不是因为学习“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获得了多少学分等情况,而是因为它们都是基于教育系统外的学习本源——计算机高级语言C语言。也就是说实现高等院校、培训机构、国家相关机构等机构的课程类机体被其他机构所认可成自身的课程类机体。课程只所以是机体,因为它具备了教育系统的特征——颁证机构、评估标准等。其中从相关课程设计和考试中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的“C语言程序设计”与“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相比,内容相对多些,但是上机实践却少很多,上机实践促使的内容点的量变的积累导致的质的变化明显涵盖了所多的无法产生质变的内容点,也就是,“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可以认可为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的“C语言程序设计”,反之则不行;另一方面,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网络教育的数据结构是以C语言为基础实现高级语言的,这时候“全国计算机二级C语言程序设计”只能被认可为学习者具备学习数据结构课程的基本条件,其可以被认可为数据结构课程已经完成了一个阶段过程;同时,培训机构的“C语言程序设计”基于相关的规则被认可为等院校网络教育的“C语言程序设计”的一定阶段过程。

四、讨论

什么是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目的,什么使其成为一个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都有哪些人决定这个体系是一个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有没有一些利于制定切实可行的框架体系的规则呢?如果说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的主要功能是实现终身学习框架下不同类型学习的学习过程的互认和衔接,同时为社会提供人才使用的“说明书”和参考价值,也就是说不同类型甚至可以扩展到基于各属性的机体之间的互认和衔接,为实现被社会认可的学习质量下的服务凭证的统一而进行抽象总结,那么一个切实可行的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除了要基于一个客观事实外还要覆盖学习完整环节、抽象适度、逻辑合理清晰、客观性强、易于扩展操作实施、层次清晰、可对比性强,并且能够统一对外服务的学习质量[70]和用途标准,语言上不能有歧义。然而,不只是框架体系的涵盖内容是重要的。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必须具有良好定义的结构和功能,这样其他人就可以扩展具体学习领域的体系的同时,也可以使其运用的合理、完善、简单。

基于学习内容的本源成为此框架体系建立的逻辑出发点。合作者们一致认为学习内容才是学习认可的根本,学习达到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等是经过教育系统加工处理过的对外服务的凭证信息,是存在教育主观差异的地方,也就成了需要互相认可的出发点,但是这个出发点也还是基于客观的事实——学习内容。基于客观的本源建立的逻辑体系才是切实可行的体系。

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通过对客观学习内容的抽象,实现“机体”的互认和衔接,为人才提供被社会认可的说明书和参考价值。通过内容点的积累实现对客观学习内容的积累,内容点的积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形成内容线;其次内容线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内容线形成内容面;再次内容面经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内容面形成内容体,周而复始,如右图6所示。形成了各种科技著作、文化作品等形式的人类文明成果供世人学习。而内容点的各种形式经过各种教育相关机构地再构建和评估,形成各种教育体系中的教育内容体系,也就形成了机体的构造及评估标准——例如《java高级语言设计》、发明专利、毕业证书等机体形式。机体的规定可以设定经过这样的“加工”的人就具备了相关的“机体”的使用价值,从而此人被打了个“机体”的标签,同时也标识了其应具有的价值。机体的认可也就是基于使用价值的等同性进行实施设计。

图6 从内容点质化到内容体的图形示意

基于学习成果认证及转换的体系已经在有些国家开始实施,我国学者从不同角度也进行了研究[71-73],普遍上称之为学分互认。而本研究基于学习内容本源提出了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不妨简称:“学习认可”),阐述了对外服务的思路,设计了其运作的逻辑、结构和特性、子结构,也阐述了子结构间的运作关系。本文站在学习者的立场提出的框架体系客观地反应了学习认可的本质,也使框架本身易于实施和推广。为了实现相关的目标,框架体系中的每个元素都履行了其职责功能。

然而,目前所设计的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是建立在教育系统内如何实现认可的目标,一个真正实施的框架体系必须考虑到“机体”为社会提供服务的子结构标准化设计问题,也就是教育内容被社会认可的问题。这些问题虽然没有在本文中讨论,但也是需要注意和研究的问题。

这个研究是处于终身学习框架下不同学习类型、不同学习机构学习互认衔接的基础,是下一步构建基于学习过程认可国家体系的前提,因此不同学习类型、不同学习机构的构建标准和评估标准及基于其在具体领域的应用是急需研究的课题。另外,学习过程认可框架体系还是学习者获得的自身使用价值的扩展和价值的提升能够得到社会上认可的基础体系,那么这个体系对外提供的各种“说明书”都需要与社会上的需求接轨。未来,我们也将会基于具体领域的实践来完善此体系的逻辑结构和内容,并提供更多的实际领域的扩展实施体系。这个体系也将改善非教育系统内的需求和教育系统的内容的对应关系。这些功能的扩展和在具体领域的应用都将使此体系的构建更加合理,也必然需要完善其扩展到各个领域中的规则及模板框架。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2015-07-22.

[2][26][30]卢玉梅,王延华,孙静怡.从资格框架看我国“学分银行”制度中学习成果框架的建立[J].中国远程教育,2013,(11):36-41.

[3][42]李令群,向艺芬,孙静怡.基于操作层面的我国先前学习认定内涵界定[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51-55.

[4]百度词条“学习过程”[EB/OL].http://baike.baidu.com/view/3972945.htm?fr=aladdin,2014-11-03.

[5][7][58]吴维宁.过程性评价的理念与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06,26(6):18-22.

[6]魏雪峰,崔光佐,李莉,段元美.基于学习过程的课堂交互分析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12):91-97.

[8]张家华,张剑平.学习过程信息加工模型的演变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11,(1):40-43.

[9][52][67]郭炯,霍秀爽.学生学习过程质性评价工具的开发与应用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7):79-84.

[10][31]吴晓波.终身教育视野下的非正规教育学习成果认证体系的构建[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87-92.

[11]Education and Training.The European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EB/OL].http://ec.europa.eu/education/policies/educ/eqf/conf en.html,2009-01-18.

[12]吴雪萍,张科丽.促进资格互认的欧洲资格框架探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2):102-106.

[13]Raffe D.Simplicity itself: the creation of the Scottish Credit and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J].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work,2003,16(3): 239-257.

[14]REPUBLIC OF SOUTH AFRICA.National Qualifications Framework Act [EB/OL].http://www.polity.org.za/article/national-qualificationsframework-act-no-67-of-2008-2009-03-05,2009-03-05.

[15]王立科.南非基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学分转换与积累制度建设及启示[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3,(4):42-47.

[16][18][24]李林曙,高洁,付建军.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的原则与方法研究[J].天津电大学报,2013,17(2):7-11.

[17]卢小珠,吴卫龙.不同类型学习成果互认和衔接的条件探索[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24(5):17-20.

[19][41]黄海涛.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学生学习成果评估”:内涵与特征[J].高等教育研究,2010,31(7):97-104.

[20][25]杨娟,苑大勇.挪威非正规学习成果认证的评估策略与实施保障[J].职业技术教育,2012,33(25):89-93.

[21][46][69]程千.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认证”方法研究[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1):27-30.

[22]杨进.对非正规和无一定形式学习成果的认可、核定与认证在推进终身学习中的作用[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56-59.

[2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终身学习研究所.非正规和非正式学习成果的识别、验证与认证指南[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6):109-110.

[27]章鹏远.欧盟国家非正规与非正式职业学习认证概述[J].职教论坛,2005,(7):59-61.

[28]刘超,高益民.作为终身学习评价体系的澳大利亚资格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9,(3):30-34.

[29]刘湘豫,郑铭.国外继续教育“立交桥”构建探析[J].成人教育,2009,(12):93-94.

[32][48][68][73]王延华,卢玉梅,鄢小平,王立科.我国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制度中标准体系的构建[J].中国远程教育,2014,(3):32-37.

[33]高洁,付建军,孙旭.非正式学习成果认证探析[J].远程教育杂志,2014,(4):93-98.

[34]赫曼·博世.通过学分转换和认证先前学习促进学生交流[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1):27-32.

[35]王迎.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2,(1):33-37.

[36]梁建军,薛宾,陈萍.非正式学习成果学分转换的认证实践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14,16(4):19-21:63.

[37]张少刚,王迎,殷双绪.非正式学习成果认定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9,(10):49-51.

[38]孙诚,张晓光.中国非正规高等教育与正规高等教育同等学历认证探索[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6,(12):21-24.

[39]黄富顺.台湾地区非正规学习成就的实施与展望[J].成人教育,2009,(1):9-14.

[40]康曙光.学习成果认定初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3(3):15-17.

[43]李令群,向艺芬,靳嵩.我国先前学习认定操作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4): 71-76.

[44]张伟远,段承贵.英国实施各级各类教育衔接和沟通的实践与教训[J].中国远程教育,2014,(4):11-18.

[45]张伟远,傅璇卿.搭建教育和培训的资历互认框架:东盟十国的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4,(5):46-53.

[47][54]张创伟.欧洲资格框架:实践回顾与理论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2014,(7):75-80.

[49][50]Young M.Alternative Educational Futures for a Knowledge Society[J].Europe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2010,9(1):1-12.

[51]齐坤,栾斌,贺丹丹.学习成果认证单元内涵及模块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1):53-58.

[53][61][63][64][65]吴维宁,高凌飚,李佳.学习过程研究与学习方式评测[J].教育测量与评价,2008,(12):4-7.

[55](英)阿尔弗雷德·诺思·怀特海.过程与实在[M].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

[56](英)A.N.怀特海.怀特海过程哲学观概要[J].世界哲学,2003,(1):2-19.

[57]李世雁,曲跃厚.论过程哲学[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24-28.

[59][66]孔企平.论学习方式的转变[J].全球教育展望,2001,(8):19-23.

[60][62]Biggs J B,Telfer B.The Process of Learning(Second Edition)[M].Tornoto: Prentice Hall of Australia,1987.149.

[70]陈丽,郑勤华,谢浩,沈欣忆.国际视野下的中国资历框架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4):9-18.

[71]袁灵.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种有效方法——资历架构法[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55-58.

[72]张润芝,王迎,黄荣怀.我国学分银行建设模型及其路径探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2,(6):30-36.

赵国安: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教育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zga@bupt.edu.cn)。

2015年7月25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A Research on the Frame System of Recognition Learning Based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Zhao Guoan1,Li Yanfei1,Wang Xiaofei1,Zhao Xiuli2,Guo Ming3
(1.School of Network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Beijing 100876;2.Business Foreign Languages Department,Liaon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Business,Shenyang Liaoning 110161;3.Shenyang Engine Design Institute of Aviation Industry Corporation of China,Shenyang Liaoning 110015)

The paper provides the frame system of recognition learning based on the learning process,i.e.,the mutual recognition and cohesion between different learning types under the environment of lifelong learning.The authors have analyzed the current frame system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cases,and group discussion.Then,they have focused on putting forward the social service function,the logical origin,the logical frame,the structure and feature of the recognition frame system in a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related sub-structure.Among the ideas,the authors have brought out the social logical orientation of the frame system,especially analyzed the logical origin,carefully described the structure and component of the frame system,the function of the structure and the recognition logic,designed the practical recognition method in different levels,stressed on elaborating the sub-structure and operational logic.

Recognition Learning Based on the Learning Process; A learning Process; Quali fi cation Framework; Authentication;Transformation

G434

A

1006—9860(2015)10—0075—07

* 本文系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2014年度“重大、热点、难点问题”研究课题“基于慕课理念以电子信息类课程为例构建开放化教学模式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25)、北京邮电大学2014继续教育教改重点资助项目“以MOOC模式为背景构建北邮‘继续教育与学历教育’课程认证体系” (项目编号:2014-Z5)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学分框架成果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K-框架和紧K-框架的算子扰动的稳定性
验收成果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工大成果
学分美食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