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策略研究*

2015-11-28 06:18林秀瑜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7期
关键词:研修教研成员

林秀瑜,杨 琳

(1.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广州大学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基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的网络研修策略研究*

林秀瑜1,杨 琳2

(1.华南师范大学 教育信息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2.广州大学 网络与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广东 广州 510006)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提出要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而Web2.0社会化媒体可以为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开展基于Web2.0环境的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该文以Web2.0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教学问题和教研项目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

Web2.0;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络研修;策略

一、问题提出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是贯彻落实国家教育信息化总体要求的一个重要举措。教育部于2014年5月发布《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针对该标准的实施,制定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1],旨在全面提升我国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对之前较常用的教育技术能力而言,更关注教师对各种信息技术的应用,更多的是实践性知识的习得与建构。针对这一特征,《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大培训模式创新力度,推行将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重点实施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合培训,实现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提升。”而Web2.0社会化媒体可以为教师网络研修提供很好的技术支持,因此,开展基于Web2.0环境的教师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相结合的培训是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无论是信息化水平较高的学生,还是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学生,都需要他们的教师能够创设一个创新的环境,在Flat Classrooms(无界限的教室)中传送创新的理念[2]。Web2.0环境是最为典型的Flat Classrooms,它是学习的社会性和协作性的学习理念相结合,运用了Blog、Wiki、SNS 等丰富的Web2.0社会性软件,同时强调了个体与个体、个体与集体两个交互,突出了知识的社会性建构特性。因此,Web2.0环境为学习型社会提供强大的知识获取通道以及技术支持[3]。

要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主要采用基于Web2.0的网络研修和现场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这便需要为教师创设一个应用Web2.0的学习环境,使他们在基于Web2.0的教师网络研修环境中掌握Web2.0等信息技术学习工具的使用,应用Web2.0等信息技术学习工具优化课堂教学及转变学习方式,应用Web2.0等信息技术学习工具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因此,基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一主题,本文提出要开展基于Web2.0的教师网络研修,使教师在研修与实践中得以发展。本课题组提出了“面对面的培训、基于Web2.0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信息化教学研究项目”三位一体的Web2.0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4]。该模式中的“面对面的培训+基于Web2.0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与《课程标准》中的“网络研修+现场实践”的思路是一致的。全国教师教育学会会长马立将教师网络研修模式的要素框架归结为网络研修平台、学习共同体、混合式学习、资源与互动、评价与管理系统[5]。刘清堂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结构建构教师混合式培训主题研修活动设计模型[6]。因此,本文以其为基础,从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和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两个方面提出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策略。

二、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

基于Web2.0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中,成员的学习活动以解决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为核心。教师在接受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并进行了信息化教学、科研实践之后,便会提出信息化教学的相关问题。教师网络研修便以解决这些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为核心,网络研修成员在协作中完成问题的解决。

瑞尔(Riel)提出了“学习圈”模式,指由不同地区的教学班组成“学习圈”,共同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学习过程包括:“学习圈”组建—课题策划—活动成果交流—作品成果发表—过程评价五个部分。哈尔斯(Harris)设计了“远程协作课题”模式,模式中包含16种活动形式,可归纳为人际交流、信息搜集和问题解决三类[7]。杨洪刚等将成员融入共同体的过程分为旁观者、参与者、分享者、建设者及贡献者五个阶段[8]。

根据上述观点,本文提出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包括:信息化教学问题的提出—问题分析—信息搜集—信息分享—协作交流—提出方案—反思日志—过程监控,如图1所示。

图1 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

在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开展中,培训教师的指导与Web2.0工具的支持是贯穿于整个过程的。

(一)信息化教学问题的提出

学习主题是网络研修的出发点,是网络研修群体中社会文化的一部分,由它产生网络研修群体的向心力[9]。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中学习主题是以问题的形式出现。问题的提出从集中培训中产生或者从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产生。

1.从集中培训中产生学习问题

在构建基于Web2.0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的初期,由于学员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化教学的了解还比较少,较少开展信息化教学。因此,不能期望由学员自发地提出学习问题。根据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10],面对面的培训与基于Web2.0的教师学习共同体两者是交替开展的,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也是融于教学实践及面对面培训之中的。因此,在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建构初期,由培训教师根据面对面培训中的学习内容提出网络研修的问题。

2.从学员的信息化教学实践中产生学习问题

由教师根据面对面培训的内容提出学习问题的方式一般适用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开展初期,随着培训的深入与发展,学员可以自主提出学习问题,并根据学员提出的学习主题,自发组成网络研修群体。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学员会遇到很多问题,如在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的协作学习时,学员往往会发现学生参与协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很多协作小组存在个别成员大包大揽,其他成员“搭便车”的现象;在进行混合学习的过程中,会出现如何进行面对面教学与在线学习的混合,如何对学生在线活动进行客观评价等问题,这些实践中发现的问题,便可以成为学习问题。由于这些问题是学员在实践教学情境中产生的,会引起其余学员的共鸣,因此,可以激发其他学员参与问题解决的积极性,促进学员在共同协商中得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二)研修过程

1.问题分析

在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分析问题时,主要解决如何细分问题,以认清问题的真面目;如何弄清问题发生的原因并验证;如何制定解决问题的合理决策及替代方案;如何确保决策或方案得到充分落实并解决问题。

培训教师要从理论的角度提供指导,引导学员将具体问题与教育信息化理论结合起来,在理论中产生解决问题的思路;在分析问题时,学员可以利用概念图等信息技术学习工具对问题进行细分,从细分的问题中找出问题可能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的决策或解决方案。

2.信息搜集

互联网的资源为解决教学问题提供了智库,信息搜集能分析问题,寻找理论支持和经验借鉴,同时也是提出解决问题的决策和方案的途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进行信息搜集时,培训教师信息搜集方法,如除了利用搜索引擎工具进行查询之外,可以利用Web2.0中的学习工具进行查询、搜集和分辨信息。如Delicious等社会性书签中能追踪与自己有共同关注的其他人的收藏,通过获取其收藏的信息能提高信息查询的确率,更快速地获取到有价值的信息。也可以通过RSS订阅与问题相关的信息,由网站推送相关信息给学员,更有针对性地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

3.信息共享

教师网络研修群体进行信息共享时,培训教师培养其信息共享理念并提供信息共享方式的指导,尤其要关注所共享信息的知识产权问题;学员可以利用Web2.0中的Blog、Wiki和微博等工具发布与共享信息。

4.协作交流

协作交流是教师网络研修群体产生共同知识的途径。在教师网络研修中问题解决可以采取竞争、合作、辩论等多种方式。在解决信息化教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网络研修群体的学员之间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共同促进,或者根据问题进行分工协作。

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在协作交流时,可利用Blog、SNS和微博的评论、转载功能,Wiki的讨论与共同编辑功能等实现。培训教师在教师网络研修群体的协作交流中,对学员的社会网络关系建构、协作交流的有效性等进行监控与指导。

5.提出方案

提出方案是在协作交流的基础上,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根据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将问题的解决方案呈现出来。教师网络研修群体提出问题解决方案时,培训教师协助学员依据协作交流中达成的共识,提出问题解决方案,并利用Blog、Wiki及SNS等呈现该解决方案。

6.反思日志

反思日志是教师网络研修群体进行学习反思的一个途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进行学习反思可以针对教学问题进行,根据网络研究提出来的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对其之前的教学实践进行再认识、再思考,总结教学经验。培训教师指导学习共同体的学员对信息化教学问题的解决过程进行反思,并从开发教学案例的角度指导其撰写反思日志;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在这个过程中可利用Blog、Wiki及SNS等进行技术支持。

(三)过程监控

1.通过关注、订阅关系的监控对问题的参与度

在教师网络研修中有三种关系:观察的双向关系、联动的双向关系和重要的双向关系[11]。在研修过程中,为了促进学员积极参与教师网络研修中队问题的参与度,培训教师根据三种不同关系,对学员之间的关注及订阅关系进行监控。主要查看学员是否通过Blog链接、SNS的好友添加、RSS订阅等与其他成员建立了基本的网络关系;对于未进行关注与订阅的学员,作为网络研修的推动者的培训教师要及时提醒并协助学员完成。同时学员之间也可以通过关注、订阅关系的了解其它学员的问题解决信息。

2.对教师网络研修成员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

古娜瓦德娜(Gunawardena)将共同知识建构的过程分为5个阶段:(1)学习者的各种信息、观点分享,描述讨论的主题;(2)学习者发现和分析在各种思想、概念或者描述中有差异的地方,深入理论问题;(3)学习者意义协商,通过群体建构产生新知识;(4)学习者检验和修改新建构的观点;(5)学习者形成一致观点,应用群体建构的新知识[12]。因此,在网络研修群体的基本关系确立之后,问题解决的过程是监控的重点。需要监控教师网络研修成员是否能够针对学习问题、研修任务积极地进行相关资源的搜集与共享,是否按照问题展开协作交流,并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是否完成反思日志。由此可见,对问题解决过程的监控是网络研修成员进行共同建构的重要保障。

三、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教师网络研修活动策略

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活动,是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后期阶段主要采用的活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经过初期的学习模仿阶段、尝试使用阶段、困惑怀疑阶段、确定应用阶段之后,进入了创新应用阶段。这个阶段,学员往往会根据自己的教学需求,进行信息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并提出新的教与学模式与策略。因此,这个阶段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可以围绕信息化教学改革研究开展,成员以信息化教研项目的研究与实施为主要任务,开展各类网络研修学习活动。

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包括:信息化教研项目的提出—主题分析—内容及方法—任务分工—定期汇报—形成成果—修订完善—过程监控,如下页图2所示。

(一)信息化教研项目的提出

信息化教研项目和信息化教学问题有很大的区别,信息化教研项目更具有系统性。信息化教研项目以课堂教学为重点、以学生为关注中心,立足教学实践为基础、指向学生发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育人水平为目的。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教师网络研修群体活动,是在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的后期阶段主要采用的活动。通常由学员提出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培训教师加以理论指导,形成信息化教研项目。

项目提出后,需要教师网络研究群体陈述项目提出的背景、目的、意义及拟解决的核心问题等,并且明确项目的研究主题、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分工、研究进程、预测研究成果等。据此开展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网络研修活动。

图2 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

(二)研修过程

1.主题分析

学员在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中产生开展信息化教研的需求,在与培训教师的交流中明确信息化教研项目的主题,并在Blog、Wiki或微博中发布,其他学员通过Blog、微博评论或Wiki签名的方式加入该教研项目。如,有学员提出“基于协作学习的外语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的教研项目,培训教师认为外语教学模式的提法过于宽泛,建议其将研究主题细化到外语教学中的某类课程,听力类课程、阅读类或外语写作类课程等,提高研究的针对性及实践价值。

2.内容及方法

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围绕教研项目主题,利用Wiki协作编辑的功能对教研项目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进行细化,培训教师协作并指导他们充实研究内容、合理选择研究方法。教师网络研修群体的参与教师来自不同地区和学校,具有专业背景、实践性知识水平等方面的显著差异[13]。需要考虑到其差异性,根据研究主题,确定研究内容和方法,从而制定项目实施方案,以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3.任务分工

教师网络研修群体主持人在培训教师的协助下对研究任务进行分割,并将子任务分配给共同体成员。以“基于协作学习的外语写作类课程教学模式及效果研究”为例,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将该项目的任务分割为:通过对协作学习研究现状的分析,提出外语教学中协作学习组成的要素;通过对外语写作类课程教学目标的分析,提出将协作学习应用于写作课程的哪些环节,如外语写作范例讨论、写作成果互评;初步提出外语写作类课程教学模式并在共同体内交流、讨论;效果验证方案的提出,对试验课程进行教学活动设计及数据收集方法等;实施效果验证,得出结论,形成研究成果。教师网络研修群体的主持人在培训教师的指导下,将上述研究子任务进行分配,发挥每位学员的主动参与性。

4.定期汇报

网络研修群体成员在领取了研究子任务后开始研究,并要定期在Blog、Wiki中发布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培训根据阶段性成果对其进行形成性评价。

5.形成成果

将多个子任务的成果进行汇总,形成研究的总结性成果。总结性成果是信息化教研项目最直接的价值体现,因此,总结性成果的提出与展示至关重要,通过在Blog、Wiki、SNS中发布,接受网络研修群体成员及其他人的浏览与评价,为研究结论的不断修订与完善提供依据。

6.修订完善

研究成果的修订与完善。培训教师从专业的角度对网络研修群体形成的研究成果提出修正建议,提升研究的专业价值。

(三)过程监控

1.对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内成员在教研项目实施过程的监控

在教研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按照项目开始初期指定的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研究分工、研究进程开展。因此,培训教师应该对教师网络研修成员在不同阶段的进展进行监控。特别是要监控以教研项目组存在的成员是否都能积极参与到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网络研修活动。教师网络研修成员在共同完成项目过程中,会出现观点不一致的情况,要进行思维的碰撞,需要对他人发表的见解进行评论与引用,并发表个人的不同观点,这是学员深化对问题的认识的过程。如果没有产生丰富的思维碰撞,那么教师网络研修群体的成员仍处于边缘性参与的阶段。因此,培训教师要加强对实施过程的调控,及时提醒没有积极参与讨论的学员。

2.对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内成员对项目成果的监控

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活动以共同完成项目为目的。培训教师可以根据网络研修成员关于任务完成的过程记录对其进行过程性评价,指导成员按照教育技术的相关研究方法,准确、高效的完成任务。例如,监控项目成果的科学性、创新性、规范性、工作量、应用性、可持续性。

四、结语

建构基于信息化教学问题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和基于信息化教研项目的网络研修活动策略是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为依据的,将教师基于Web2.0的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结合起来,创新了教师继续教育的新模式,实现了对传统教研与培训的变革与创新。

利用Web2.0网络工具支持的教师网络研修,可以实现一个交互、共同协商、探究的网络环境,为教师的信息发布、协同作业、交流协商等提供重要的支持,同时也是变革教师网络研修重要的手段。

(一)Web2.0支持个人的信息化教学实践经验表达

网络研修主体可以利用Blog记录关于研修主题的学习过程及学习反思,Blog的写作过程便是对研修主题的理解与建构过程;网络研修主体通过Blog记录个人在信息化教学、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引起其他成员的共鸣;网络研修主体通过Blog对本人的信息化教学经验进行描述与总结,将隐性知识显性化,并通过成员间的交流,使个人知识社会化;网络研修主体在Blog中关于学习过程的记录,可以作为对学员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的依据之一。因此,Blog在网络研修过程中,主要作为个人知识与学习过程的记录与表达工具。

(二)Web2.0支持共同创作性任务的完成

Wiki在网络研修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教师将多个学习主题发布在Wiki中,学员以签名的方式确定要加入网络研修群体;利用Wiki完成集体创作,如共同完成特定教学主题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案,共同分析信息化教学案例等;利用Wiki真实记录网络研修成员对共同任务的贡献,较好地执行网络研修中协作学习的任务;Wiki将每位网络研修成员的协同作业过程进行记录,可以作为对成员协作学习意识与能力的评价依据。因此,Wiki在网络研修中主要作为成员协同作业的工具,为协作学习与交流提供良好的平台。

(三)Web2.0支持个人知识管理

在网络研修中,成员可以利用电子书签为与信息化教学、科研等相关的网站添加Tag(标签),通过管理信息化教学设计、混合学习、探究学习等与信息化教学相关的标签,来进行个人的知识管理;网络研修成员还可以通过点击一个Tag,查看其他用户还收藏了同样标记为这个Tag的其他网站链接。这样,便无限扩展了网络研修成员的学习资源,提高了网络研修成员查找与信息化教学主题相关资源的效率与准确性。

(四)Web2.0支持信息有效的搜索与推送

RSS订阅是指用户访问互联网信息的一种行为方式,具体是指使用“RSS阅读器”订阅由信息源站点页面所提供的“RSS Feed”(或称“RSS种子”),实现对网站信息更新的及时获取与管理。在网络研修中的具体应用:网络研修成员通过RSS订阅其他成员的个人Blog,及时了解其他成员的Blog动态,提高彼此交流的时效性;网络研修成员通过RSS订阅其他成员的电子书签,了解其他成员关注的网站,并对其中自己感兴趣的网站进行关注,提高个人获取学习资源的效率。

(五)Web2.0支持网络研修群体社会文化的形成

SNS(社会网络服务)可以提供一种真实的网络环境,用户以现实的身份和社会关系为基础,并根据一定的兴趣爱好形成新的网络社会关系。SNS在教师网络研修中的应用主要可以体现在:构建一个网络研修的学习圈,成员之间互相添加好友,实现成员间的共同关注;网络研修成员相互添加关注之后,SNS可以直接将其他成员在SNS的内容更新、资源发布等推送到成员的SNS主页,提高信息共享的时效性;平衡网络研修成员的个性化表现与群体协作之间的关系。成员可以在个人的SNS页面中发布个人的信息化教学经验与过程,并可以发起投票、调查问卷等学习活动;教师网络研修群体基于一定的资源、问题及活动展开学习经验交流、资源共享等,促进共同发展。

[1]教师厅函[2014]7号文件,“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试行)》的通知》的通知”[Z].

[2]Davis, V. The Classroom is flat: Teacherpreneurs and the flat classroom project Kickoff[EB/OL].http://coolcatteacher.Blogspot.com/2006/11/classroom-is-flat-teacherpreneursand.html,2014-12-01.

[3]Tim O Reilly.What is Web2.0[EB/OL].http://www.oreillynet.com/pub/a/oreilly/tim/news/2005/09/30/what-is-web-20.html,2014-12-01.

[4][10]吴鹏泽,杨琳. Web2.0环境下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2014,(5):126-138.

[5]马立,郁晓华,祝智庭.教师继续教育新模式:网络研修[J].教育研究,2011,(11):21-28.

[6]刘清堂,张思.教师混合式培训中主题研修活动设计模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5,(1):111-117.

[7]张建伟.试论基于网络的学习共同体[EB/OL]. http://www.being.org.cn/theory/netgtt.htm,2014-12-01.

[8]杨洪刚,宁玉文,高东怀,沈霞娟.基于SNS的网络学习共同体构建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5):93-96.

[9]赵健.网络环境下城乡互动教师学习共同体构建与运行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1.

[11]李立君,丁新,武丽志.教师工作坊网络研修的“重要他人”研究——人类发展生态学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5,(2):90-95.

[12]Gunawardena,.N.,Lowe,.A.& Anderson. Analysis of a global online Analysis of Interaction in Online Environments debat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an interaction analysis model for examining social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in computer conferencing[J].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ing Research,1997,7(4):397-431.

[13]杨卉.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研修活动设计——以同侪互助网络研修活动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9):43-48.

林秀瑜:实验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电视与教育传播(free20@126.com)。

杨琳:高级实验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电视与教师专业发展(41961503@qq.com)。

2015年4月30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Research on Web-based Advance Study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Ability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Lin Xiuyu1, Yang Lin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31;2. Center of Network and Moder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uangzhou Universit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6)

The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curriculum standard (trial)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ld implement blended training which combine web-based advance study with practice. Web2.0 can provide technical support for teachers’ web-based advance study. So, combining Web2.0-based advance study with practi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improve teachers’ ability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n the basis of Web2.0-based training model for teachers’educational technology ability, this paper constructed web-based advance study strategies for teachers’ ability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which include: problem-based and project-based advance study strategies.

Web2.0; Ability to Apply Information Technology;Web-based Advance Study; Strategies

G434

A

1006—9860(2015)05—0090—06

*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基于Web2.0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模式与效果研究”(项目编号:CCA120109)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研修教研成员
中小学骨干教师“双减”项目式研修模式探索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主编及编委会成员简介
一主六维:深度卷入的研修模式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研训导一体化”教师研修方式的实践与探索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