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综述

2015-11-28 22:01宋宝雯
现代国际关系 2015年8期
关键词:外交一带一带一路

杜 旸 宋宝雯

为进一步探讨“一带一路”的深刻内涵及其对中国外交的影响,2015年7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主办、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协办的“中国国际问题论坛2015——‘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20余家单位的40位权威专家展开研讨。现将本届论坛主要观点综述如下。

一、关于“一带一路”的内涵。与会学者主要就“一带一路”是“战略”还是“框架”与“工具”提出了不同见解。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院长苏格认为,“一带一路”是中国外交提出的重要公共产品,也是中国的重要战略布局点,“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实现对外开放和改革发展的良性互动,并通过“五通”政策,将中国的生产要素和优质产能与其他地区实现对接,有利于新的欧亚商贸通道和经济发展带形成,必将促进亚太区域合作与世界的和平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黄仁伟提出,作为国际秩序的一个新改革者,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是国际秩序转变从理念到制度的实践,通过“一带一路”构建新型的国际经济秩序、以“互、合、和、共”网络为基础的区域一体化机制、以命运共同体为基础的政治秩序。中央外办政策研究局副局长李鑫炜认为,应当首先阐清“一带一路”不是什么,可以明确的是“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并非要恢复历史上的丝绸之路、不搞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对抗。在此基础上,可以总结出“一带一路”逐渐清晰的四个方面。首先,它是融合了周边经济合作的思路与项目的总体合作框架,即“一带一路”是框架性的概念;其次,“一带一路”不可避免地包含地缘政治的考虑;第三,“一带一路”必然触及现存国际体系、国际秩序;第四,“一带一路”不仅是对外战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牵引、带动国内的经济地理的重新布局,即会成为打通内外、统筹海陆,兼容各部门、各领域、各地方发展规划的一个综合性战略布局。国防大学唐永胜教授从大战略视角界定“一带一路”的内涵,认为“一带一路”可以巩固和拓展中国对沿线国家在商业、市场、文化上的影响力,更有效、更广范围地推广中国的投射力;构建维护中国安全的一个有力的支撑地带;维护东向和西向的战略平衡。作为一个间接战略的设计,“一带一路”应成为较完善的区域性、综合性的战略;避免与美国直接对抗,避免谋求超出中国能力的利益、避免与其他国家核心利益发生碰撞。清华大学赵可金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刘贞晔教授等学者慎重地评估了作为政治、安全战略的“一带一路”。也有学者指出,应避免使用战略支点、桥头堡等军事色彩浓厚的表述。当代世界研究中心赵明昊副研究员认为,“一带一路”不是战略,而是落实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的重大举措,是提升中国自身实力并整合沿线国家发展动力的框架。

有学者从区域治理、人文交流角度阐释“一带一路”的内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院长郭树勇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原本是对外经济合作的一个动议,但当前国际社会与中国高度融合,在国际转型、中华民族复兴、国际治理的赤字大幅存在的背景下,“一带一路”在客观上具有重组秩序和多区域治理的性质,在本质上是一种区域治理的国际社会动员。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李永辉认为,经济和安全内容不足以构成“一带一路”的战略内涵,需要人文交流作为其第三根支柱。人文交流有其自身独立的属性和战略内涵、不仅是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工具;通过人文交流增强理解、增强民心相同,也有助于化解安全与经济本身的风险。

二、关于“一带一路”建设的外交运筹。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戴长征认为,“一带一路”建设应充分考虑中美俄之间的互动因素,要明确向美国表明“一带一路”和“亚投行”并不试图挑战美国在亚洲地区规则的主导权;同时开展同俄罗斯合作过程中努力消除俄罗斯对“一带一路”的误解。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俄罗斯研究所所长冯玉军则分析了“一带一路”建设对中俄关系的影响,提出在乌克兰危机导致俄罗斯遭遇前所未有困难的背景下,俄罗斯在多大程度上真正支持中国的“一带一路”建设,如何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形成统一的制度和规则,需要我们更要谨慎、理性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呼吁切忌急于求成、冒进主义,他提出了“一带一路”将促使中美有史以来第一次开始全球性博弈的观点,引发了与会学者的讨论。中国政法大学卫灵教授主要提出了印度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关系。她提出印度官方做出了积极、谨慎的表态,然而实际采取的是模棱两可的暧昧态度,在印度学者中,怀疑、提防、戒备也占据主流,就此,中国应该从非传统安全问题入手加强与印度合作,同印度磋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具体实施规划,与印度现有的战略、规划等对接,发挥海上丝绸之路在平衡中印贸易中的作用,确保“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区合作的开放性,实现各国互补、务实合作。

与会专家、学者们同时强调要重视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作用。国务院侨务办公室主任裘援平指出,“一带一路”建设的风险主要在境外。东南亚方向是“一带一路”特别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核心区域,也是聚集海外近80%、数量达四千余万的华侨、且全球华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与海外华人华侨主动对接将造福于“一带一路”建设。暨南大学陈奕平教授对这一看法表示赞同,提出将华人人才引入中国决策、通过华人华侨群体建设与“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

此外,学者们从金融、经济角度对“一带一路”的外交运筹提出了专业见解。华夏银行总行副行长黄金老强调了金融外交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他认为中国的金融外交需要进一步优化,目前中国在金融领域对“一带一路”投入主要采取“重资产”模式,存在成本高、风险大、难维持的缺点,因此需要采取“非信贷”支持;应帮助“一带一路”国家、特别是欠发达的“一带一路”国家建设金融支付体系,通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资金流、信息流;鼓励“一带一路”国家的企业到中国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发债和上市。在“一带一路”金融开放的过程中,国家应保证资本安全、提供信息服务,协调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亚投行等主体,同时支持新兴主体来增强“一带一路”的支持和影响力。中国人民大学郑新业教授认为,中亚、西亚和南亚国家在新兴国际经济体系中份额较低、且大多为高风险经济体,因此“一带一路”建设未来应以能源为主的贸易关系作为主要推动力,交通一体化是陆上交通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国向其输出FDI是主要经济活动之一。

三、关于“一带一路”的建设途径、安全风险与保障问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王逸舟指出,中国已经进入大国力量向外辐射的新阶段,从国际关系史角度看中国目前提出区域化、全球化的战略是水到渠成、大势所趋。从历史上看,大多数力量辐射都会带来一系列碰撞、冲突,中国确实需要做好预防措施以减小成本、顺利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赵明昊指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将面临三方面的安全风险矛盾,即新一轮对外开放、新一轮国际经济合作与维护国家安全之间的矛盾,“一带一路”作为整体规划和沿线国家碎片化现实之间的矛盾,以及安全需求的增大和安全保障的知识、经验、机制、人力资源不足的矛盾。就应对措施而言,中国应建立安全保障的制度设计;实现安全责任的重心下移,企业成为冲突预防、冲突化解的第一主体;选择共识度高、影响重大的国家形成重点国家的支撑体系;加强同地区性次区域组织合作,应对灾害、反恐及紧急危机事件处置。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秦治来教授指出,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下的中国走出去,应进一步统筹好国内各方面力量,进一步推动沿边开放升级,推动央企在“一带一路”走出去过程中采用国际化的管理模式,引导公益性组织有效开展民间对外交往。

中国人民大学许勤华教授认为,“一带一路”的亮点可以分为“提出-发展-接受-实质建设”四个阶段。就“一带一路”的属性而言,不能过于强调它的外交属性,而应该强调它由内而外的构建性的特质。中共中央党校刘建飞教授提出,“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五个相通的根本,而提升中国软实力是实现民心相通的根本途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强调,中国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时,需注意心态审慎、政治审慎和战略审慎,主要有以下几方面需要强调:第一,中国须坦率求实,以取信邻国、正面影响邻国,谨防流露恩施心态、老大心态,恰当表述愿景,强调公平利益分配、明显偏惠弱国、贫国;第二,深入认识别国充分参与的必要性、认识为此进行更充分的国际协商的必要性;第三,对于外部的疑虑、担忧和利益追求应当认真研究在何种程度上是合理的,加以区别后更合适地对待;第四,应分阶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清醒认识中国的影响力限度、战略策略限度,仔细区分和辨别不同问题领域和具体形势,形成具体的战略设想;第五,集中关注经贸投资维度;第六,“一带一路”至少在某些维度上应该是开放性的,应当有选择性地欢迎沿途以外的国家和跨国参与;第七,解决周边关系的全局性问题。战略军事的重大方面与战略经济的需要之间存在不可否认的抵触,这些抵触应当是中国战略权衡与平衡严肃应对的方面。

四、关于“一带一路”与理论创新。复旦大学苏长和教授主要就“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理论创新提出了见解。首先,他认为,“一带一路”概念是中国外交的新理念。“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对外应慎重使用“一体化”概念;其次,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和理念,应注重寻找各国共通之处,在不改变中国理念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学会将自身理念和计划在他国当地化;第三,“一带一路”实际主张对象地区生成统一的合作,即是“合而治之”。第四,应使用“互联互通”替代“一体化”提法。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张岸元研究员指出了“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了中国东线、西线的平衡与海权、陆权的平衡,同时警告“一带一路”将有可能强化美元在欧亚大陆的地位,他呼吁学术界对“一带一路”本身做更深次的理论思考而不局限于具体的问题与困难。人民大学王义桅教授则从人类文明史角度看“一带一路”与中国外交,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欧亚内陆地区参与全球化。

猜你喜欢
外交一带一带一路
冬奥外交促进团结,一起向未来
一带一路风光无限
澳门:“一带一路”上的璀璨之城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扁亲信为“外交案”出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