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志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 汽车与交通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教育部在2010年通过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明确了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技能竞赛是指在紧密结合课堂教学的基础上,以竞赛的方法,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独立工作的能力,通过实践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自信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系列化活动[1]。职业技能竞赛往往由企业主导或参与,在比赛中取得佳绩的选手常常被这些企业录用并得到重用,他们能快速成长为企业的骨干,从而成为学校的“品牌”毕业生[2]。如何以技能竞赛为契机提高我院汽运专业教学水平,促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尤其是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对专业的发展都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自2010年教育部组织开展全国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大赛以来,汽运专业共组织参加了三次全国及全省汽车维修大赛,并取得优良的成绩。汽运专业每年也组织全校性的汽车维修技能大比武,邀请行业及企业专家参与组织及评判,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技能水平。
自2010年起,汽运专业组织学生参加全国汽车维修大赛广东省选拔赛,连续三次赢得代表广东参加全国大赛的资格,并在全国大赛也获得优良的成绩(见表1)。
全校性的汽车维修技能大比武每年也如期举办,技能大比武借鉴了职业技能证书的考核内容,主要参与对象为二年级的汽运专业学生。每次竞赛吸引了约一半的学生参与,最终获奖的学生人数约占年级总人数的23%。
经过大赛的训练及竞技,学生的综合能力明显提高。学生在紧张有序的训练中拓宽了视野,提升了专业知识水平和实践动手能力;为了取得好的比赛成绩,学生们的学习主动性及积极性显著增强,同时还要锻炼和具备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解决问题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通过对用人单位的调研,企业普遍认为他们“理论知识较扎实,实践能力强,团队协作意识高,能吃苦耐劳”。
表1 2010-2013年汽运专业学生技能竞赛获奖一览表
我们对2010年来参加省赛及国赛的18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这18位学生中有2位专插本深造,其中一位学生在读本科机械类专业,另一位本科毕业后与其他16学生一样,均在从事与汽车行业相关的职业,较早毕业的同学有的已是企业技术总监、车间主任或培训师。待遇和稳定性也远远高于同期毕业的其他学生。这些学生受到用人企业的高度评价,而且已经扎根企业,已成为汽运专业的“品牌”毕业生,为学校赢得好的口碑。
技能竞赛命题范围广,涉及诸多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要求指导教师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功底和娴熟的实践操作技能,能够掌握行业前沿动态,深入了解企业生产实际,从某种意义上说,技能竞赛“赛的是学生,比的是教师”[3]。通过指导竞赛,我们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水平明显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不断提升,教学案例不断丰富,同时由于与行业、企业专家的交流增多,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与创新意识也得到提升。
技能竞赛的技术方案是业界专家们按照国际、国内最新的职业标准来设计的,且充分吸收了业界最先进的技术、方法和理念,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指引了专业和课程建设的方向。汽运专业吸收了大赛的先进理念,调整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并对各专业课程进行了改革。如:《汽车综合故障诊断》、《汽车电器与辅助电子系统检测诊断》等课程,参照了大赛的评价标准和操作规范,开发综合的技能训练项目。学生受项目或任务驱动,完成工位的准备、问诊、故障确认、仪器操作、分析故障、电路分析、检测诊断、撰写技术报告、5S管理、总结提高等工作过程。大赛的许多案例,也应用到日常教学和毕业论文指导中。
受大赛的推动,专业加强了与企业的合作及联系,尤其是与大赛相关的企业。专业邀请企业的专家技师来指导竞赛,借用企业的设备及资料,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企业通过指导或观摩竞赛,了解学校的人才培养情况,为自己的人才招聘赢得先机。
通过技能竞赛,虽然很大的促进了专业的人才培养,但是竞赛的有关机制还有待完善。
另外,根据近两年的麦肯斯调研报告显示,汽运专业的人才培养还存在不少较严重的问题,如:学生的就业对口率较低,离职率较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偏低等。
(1)技能竞赛的本身的问题。 随着职业技能比赛的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暴露出许多问题。一是由于赞助商出于商业利益的驱动,使得竞赛变得越来越商业化,比赛的公正性难以保证;部分比赛设备昂贵,仅适合比赛,缺乏实用性,还有些设备质量不稳定,不能很好地用到日常教学当中,造成设备浪费。二是竞赛给学校带来了额外的相当高的经济负担,就拿2010年和2012年国赛及省赛的对比,两次的竞赛车辆及设备完全不一样,每次竞赛光购置设备的费用都达到40-50万,还未算期间的训练费用及参赛费用。因此,学校支持竞赛的积极性也受到很大的影响。
(2)竞赛的各方面投入大,但收益的学生少。从目前技能竞赛开展情况来看,汽运专业真正能参加市级及以上竞赛的学生人次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约为1/20。例如:参与省赛的学生6人,指导老师也安排了 6人,集中训练的时间达到 3-4个月。我们的教育必须面向所有学生,如果过于重视竞赛的选拔性,那么就会使少部分学生占据学校大部分的优势资源,这对其他学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3)不同层次的竞赛没有很好的衔接。目前,学校的技能大比武安排的时间与省赛或国赛重叠,另外,市级竞赛又是独立于省赛之外的比赛,各级比赛没有很好的衔接。省级队员的选拔,不是来自校级或市级竞赛的优秀学生,而且各级比赛的竞赛标准、竞赛项目及设备有很大差别,造成了人员选拔和训练的资源浪费。
(4)竞赛的激励机制不强。由于各种原因,近两年,学校对竞赛的重视程度在下降。由于指导竞赛要付出许多的时间及精力,同时要承受较大的压力,加之目前个人职称评定对科研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专业教师参与指导竞赛的积极性不高。但是,学生对参与竞赛的积极性却很高。
麦肯斯调研报告显示,汽运专业毕业生出现了专业对口率较低,离职率较高,学生对专业的满意度也偏低等。笔者与同事走访了部分用人单位,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调研分析,发现三者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当部分学生在不了解本专业的情况下选择此专业或被调剂到此专业,入学后或毕业后发现自己不适合或不喜欢这一专业,这是造成就业专业口率低的重要原因,此原因与教育体制有关,难以在专业能力范围内解决。据调查,约80%离职的毕业生,在实习期内离职,即有相当部分学生是在获得了毕业资格后离职改行的,但是其中估计有 30-40%的是没有具体的职业规划就离职的,即随大流,可以认为,如果这部分学生如果具备本专业的高技能水平,就有可能不离职或不改行。另外,约20%的毕业生在毕业工作一段时间后离职,其中大部分学生还继续从事汽车行业。对口率低、离职率高还与汽运专业有60-70%的深圳本地生源有关,深圳本地生源因为家庭条件较好或具备较好的人际资源,相当部分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跳槽,甚至改行,这一点根据所调查的企业的现状可以间接的反映出来,因为留在该企业从事汽车售后或销售的毕业生当中,绝大部分是市外生。当然,改行的学生因为从事其他行业而不会切身体会到本专业教育对其现在职业带来的重要性,至少对专业的满意度评价不会太高。还有就是目前专业培养的毕业生确实有不少问题,无法适应企业的要求,以至于学生对专业的评价不高。
尽管受到客观因素的制约,汽运专业还是可以通过加强对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及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来尽可能的解决存在的问题。
优秀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的“品牌”毕业生,他们综合素质高,能吃苦耐劳,扎根企业,在为企业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为学校带来声誉。这些学生能在学生当中形成很好的示范效应,他们的比例越多,越有助于形式良好的学习风气,促使更多的学生喜欢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并从事相关职业。依托技能竞赛平台,可以有效促进优秀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应当完善技能竞赛的管理机制、运行机制及激励机制,提高教师的积极性,扩大技能竞赛的参与面,并尽可能让更多学生的获得训练指导机会,在竞赛的历练中成长起来。
(1)建立指导教师团队。汽运专业组成三个技能竞赛指导教师团队,每个团队5人。各队设一名组长,负责技能竞赛的组织领导工作。每个团队根据比赛的实际需要邀请校外行业专家共同组成指导团队,通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拓展,全程、全方位地指导技能竞赛开展。从2014-2015学年度开始,各团队轮流指导学生参加市级、省级和国家级技能竞赛。
(2)竞赛训练过程课程化及学分化。鼓励指导教师团队申报学校项目化创新课程,将参加市级以上的训练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教学评价体系里。将部分基础的训练工作课程化,可以考虑安排在选修课程甚至拓展课程里。前期面向所有学生开设相关技能指导的基础课程,通过基础课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向部分学生开设技能指导提高班,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后期面向参加竞赛的学生开展特训,为竞赛作准备。学生完成课程后,将获得相应的学分。
(3)推动专业社团建设。汽运专业已经有了相关的学生社团,一些重要的专业技能项目(如:发动机大修、保养、变速箱拆装等)可以依托学生社团来组织开展,定位为院级比赛,从而赋予社团新的内涵,使专业社团有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努力的方向,为专业社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机会。为了使这些专业社团得到专业、及时和有效的指导,汽运专业应为社团配备经验丰富的指导教师。学校或学院还应为每个技能竞赛项目提供专项资金,并在训练场地及设备上大力支持,使社团建设在经费和硬件上得到保证,从而促进社团的健康发展。
(4)合理安排组织各层次的竞赛。竞赛级别包括了院级、校级、市级、省级、国家级、甚至国际级竞赛。应当合理安排院级及校级竞赛的时间,根据上级竞赛的考核标准及考核内容制定竞赛规则,使其在训练、选拔上很好的衔接起来。目前,各级竞赛均安排在春季,建议将院级及校级的技能竞赛安排在秋季。
积极鼓励学生选修竞赛课程,鼓励其加入专业社团或参与社团组织的技能竞赛,争取每一个学生至少都能参与一个竞赛项目。对于校级的技能大比武,希望参与的人数能达到专业总人数的2/3以上,其中经过初赛后,争取至少给1/3的学生进行赛前指导训练,提高竞技水平。从校级竞赛中再选拔优秀的学生参与更高级别的竞赛培训。
从学校、学院及专业层面加强对学生和教师的激励。对于指导老师团队的激励除了加强经济上的激励外,可以提高指导竞赛工作在教学评优方面的比重。对于学生的激励除了学分激励和精神上的激励之外,应适当提高经济上的奖励,并且在评优、评奖学金方面给予加分。
如果能引入企业介入技能竞赛,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激励。从学生层面看,企业案例更具实战性和挑战性,而且在企业和学生的互动过程中,企业能寻找合适的潜在人才,真正实现企业与学生之间的双赢。从教师层面来看,在指导学生竞赛的过程中,虽然能积累大量的素材,但如果能结合企业的需求,更能拓展思路,引导教学科研创新。
从竞赛中脱颖而出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要理性地对待竞赛成绩,应当完善技能竞赛平台,创造良好的竞技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做到“以赛促训,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培养更多的优秀高技能人才,进而提高整体的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汽运专业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1] 沈萍,葛峰.对高职院校多元化技能竞赛机制的思考[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1(4):20-23.
[2] 李绍中.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J].职教通讯,2012(14):15-17.
[3] 陈粟,宋李谟,树唐佩.高职院校学生专业技能竞赛工作的创新与实践[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0(12):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