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践*

2015-11-27 11:21于化龙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实验

于化龙,崔 杨

(1.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构与实践*

于化龙1,崔 杨2

(1.河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2.河北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24)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基础教育教师职前培养的重要课程,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2014年)的颁布,既是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新要求,也是对高校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培养规格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该文针对高师本科生《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微视频理念运用于该课程实验教学中,重构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体系模型。模型中课程模块是基础、层次训练是方法、任务驱动是手段、多元评价是保障,四者紧密关联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模型;最后依据此模型从教学实践论视角,以具体案例说明了模型的运用过程与效果。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体系;层次训练;任务驱动;教育技术能力

一、引言

2014年,我国颁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标准从“基本要求、发展性要求”两个方面与“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个维度,对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1]。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同样要求从事基础教育的教师应能很好地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论、方法和手段,改变教学方式与行为模式,从而切实做到优化教与学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于教育教学中的本质在于优化教与学的过程,达到提升教育教学效果、效益与效率的目标,而目标的实现归根结底在于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因此,从诸方面可以清晰地看到,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要求,同样也是对高校师范生在信息技术方面培养规格的要求。

《现代教育技术》是培养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必修课程,其中实验课部分极为重要,直接影响着师范生掌握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程度。然而,实验课的整体结构不够合理;教学内容繁杂、滞后;实验课时少,多停留在模仿层面;适合于该课程教学的微视频等运用较少;评价模式单一等等,都制约着教育技术实验课质量的提升。本文针对上述问题并结合本校《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教学实际,设计了模块化课程框架,构建了“层次训练—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的实验课教学模式。经实践,提高了师范生运用技术的技能,特别是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能力,大大提升了实验课的教学质量。

二、《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重构的价值确认

重新构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其先决条件是对模式的价值认同。有了价值共识,就解决了现实中模式构建的根本性难题,最终目标的实现就有了保障。

(一)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

《基础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国家《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进一步明确了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师范院校在《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上,就要紧紧抓住《纲要》与《能力标准》的要求,不断创新教学模式,真正使《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服务并满足培养高素质师范生的需要。

(二)实验课教学观念的厘正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2][3]。近些年,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素质的新要求,在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实验教学居于从属地位、简单媒体操作等偏差的教学理念,以及对实验教学与学生专业发展应紧密结合认识的滞后等日渐凸显,使得《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在实际落实中大打折扣,相当程度上制约着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提升。因此,厘正实验课教学观念是构建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关键。

(三)实验课自身改革的需要

一方面,教育技术作为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其实验教学部分是实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教育技术又是一门快速发展的学科,实验教学同样面临着发展与更新。因此,科学设计实验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与改进评价方法等,也是实验课教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四)有效教学法运用的体现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以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的任务为载体,使学习者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特点是以任务为明线,以培养学生知识与技能为暗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4][5]。而层次化训练其核心是以基本技能培养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为主导,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最终目标。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当中,以层次训练为方法,以任务驱动为手段,在二者有机结合中融入微视频的运用,高度契合了课程的特点,更是该实验课教学改革有效的尝试。

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模式的重构

(一)实验课教学体系模型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师范本科生在信息化环境下,创造性地对教学过程和教学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能力。实验课内容、教学模式等是关系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经过几年来的教学实践与调查,我们构建了模块化课程框架和“层次训练—任务驱动—多元评价”的教学模式,形成了实验课教学体系模型(如图1所示)。此实验课教学体系模型中,课程模块是基础、层次训练是方法、任务驱动是手段、多元评价是保障,四者紧密关联形成了完整的培养学生教育技术基本技能的模型。

图1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体系模型

(二)模块化的课程框架

1.需求分析

实验课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符合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教育教学对技术的需要。因此,我们选择四届200名本科生、基础教育教师35名、任课教师10名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3种类型问卷的调查与分析,并将其作为《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模块化框架构建的依据。

课程学习需求调查——学生。经调查,学生普遍建议理论知识要精,重在强化练习;内容重点要在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搜集、设计、开发方面;实验在充分考虑层次性的同时,应以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的任务完成为驱动;成绩评定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进行。

课程体系结构调查——基础教育教师。调查显示,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做到与时俱进:一方面,随着技术发展和学生对幻灯、投影、相机、视频展台等常用教学媒体的操作能力的提升,这些内容应逐渐弱化;另一方面,结合学科教学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设计与开发、信息化学习环境的构建与运用、信息化教学设计等应加强。

教学支持需求调查——实验课任课教师。任课教师普遍认为,应该提供多媒体教室、多媒体网络教室、微格教学系统等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同时运用信息化管理平台进行教学、评价与管理,提供数字化学习资源,如BlackBoard网络教学平台。

2.实验课程框架

依据调查并紧密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目标,我们本着“突出重点、强化实践”的原则,重构了《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框架(如下页图2所示)。

构建的《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其特色在于通过4个模块共12个实验,以层次递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数字化资源的搜集、筛选、管理能力;数字化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教育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能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支持教学的能力。模块一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筛选、管理教学资源并结合学科教学创造性地运用各种网络资源的能力;模块二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设计与开发教学中所需多媒体素材、多媒体课件和网络学习资源的能力;模块三主旨在于培养学生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强化技术与学科有效整合的意识;模块四主旨在于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环境支持教学的能力。经过四届本科生的教学实践证明,此实验课框架的内容结构合理、可操作性强,培养的师范本科生达到了掌握且能较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要求。

图2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框架

(三)层次推进的训练体系

依据不同实验的知识特点与技能要求,本着实现知识向技能转化的目的,以层次递进的思路设计实训内容,构建了“三类型、四层次”的层次递进训练体系(如图3所示)。三类型是指验证型训练、综合型训练、创设型训练,四层次是指课堂示范、模仿操作、项目实训、拓展实战。

图3 层次推进的训练体系

验证型训练是我们运用微视频的重要体现,其包括课堂示范和模仿操作两个层次。课堂示范:教师制作课堂示范微视频,此视频将知识讲解与运用技术解决学科教学具体问题融于一体,既传授知识与技能,又培养学生在学科教学中运用技术的意识。模仿操作:教师制作模仿操作微视频,视频内容为完成任务的具体操作步骤供学生模仿,此类型训练意在达到教、学、做的有机结合。综合型训练对应项目实训层次。教师设计任务、提供相关素材并提出实施要求;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并提供最终成果。创设型训练对应拓展实战层次。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结合学科教学特点自行设计任务、分析任务、准备素材并运用技术完成任务。

(四)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依据《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的总目标和具体教学目标,我们将任务分为总任务和分任务,设定实验课总任务一个,各实验分任务若干。任务实施的具体流程如图4所示。

图4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流程

1.总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总任务即为:从实验课初期,以同一专业同学组成若干学习小组,各学习小组通过研讨后选择本学科中学某一节教学内容并着手进行教学设计;随着实验课的推进,各学习小组运用已学技术逐渐完成所需多媒体资源的搜集、设计与制作;各学习小组合作完成该教学内容的信息化教学设计(包括教学设计方案、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报告)后,运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交流,运用微格教学系统进行小组内试讲;最后各小组以说课方式进行成果汇报。

2.分任务的设计与实施

分任务即为:依据各实验的教学目标和各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定各个分任务,分任务设计遵循层次推进训练体系的四个层次。如《实验三:音频素材的获取、加工与应用》,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音频素材的常用格式与转换、获取方法、加工和应用。其中音频素材的加工是在学生掌握了音频素材的常用格式与转换、获取方法基础上,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进行音频的裁剪、拼接、混音与特效处理,据此知识点的教学目标,设定的分任务如表1所示。实验课前学生观看知识讲解微视频和操作演示微视频;参照任务完成操作步骤的微视频进行模仿练习;学生基本掌握了操作技术后完成实训项目;最后学习小组共同完成拓展实战项目的主题选择、设计及制作等。

表1 实验三分任务

各实验的分任务明确后,关键是任务的具体实施。任务实施的承担对象分教师、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三个层面。教师完成任务的设计、各微视频的录制;学生个人完成课堂示范内容的学习、模仿训练和项目实训任务;学习小组完成拓展实战任务。

(五)多元的评价方法

任务的评价采用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6]。对于实验课总任务采用总结性评价,对于各实验的分任务采用形成性评价;评价主体有教师、学生和学习小组;评价方法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即“总任务评价(定性评价)+各实验测试(定量评价)+分任务评价(定性评价)”的方式。总任务评价由教师和学习小组完成,各实验测试由教师完成,分任务评价由教师、学生自身和学习小组完成。

四、实践案例

我们以模块课程中《实验三:音频素材的获取、加工与应用》为例,来说明“层次训练—任务驱动—多元评价”教学模式的实施流程。实验三为2课时,实验环境为多媒体网络教学实验室。

(一)明确目的,设计任务

实验课准备阶段,教师在认真分析实验三的总教学目标、知识点教学目标基础上,精心设计各个任务,实验三任务如下页表2所示。实验开始前,教师向学生讲清实验三各分任务间的关系及本实验在整体实验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确实验三教学目标、各知识点教学目标。

(二)层次递进,布置任务

实验开始后,教师依据实验进度逐层分步骤地向学生布置任务。具体流程为:教师将任务一给学生,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一的学习;然后教师将任务二给学生,学生完成任务二的模仿操作;以此类推直至完成任务十。整个实验过程以任务为驱动,以层次递进方式展开训练。

(三)分析任务,完成任务

学生获得任务后,个人或学习小组要思考、研讨任务如何解决并完成任务。对于任务一、三、五、七,学生获得任务后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微视频的学习;对于任务二、四、六、八,学生依据任务要求完成模仿练习;在任务九中教师设计的是一个半开放性的任务,提供了项目主题、素材与实施要求,学生个人经认真思考,探索运用所学技术完成任务;在任务十中教师设计的是开放性任务,由学习小组自主选择主题、研讨任务、分工协作完成任务。

(四)个人或学习小组提交成果

首先,学期初学生均建立了以“学号+名字”命名的文件夹,用来记录个人的学习过程。其次,学生个人在完成任务二、四、六、八、九后,将最终音频文件放到自己文件夹中;学习小组完成任务十后,要将项目设计报告和最终音频文件分别放到本组每个成员的文件夹中。最后,每名学生将实验作品提交给教师,教师将学生作品分享给各学习小组。

表2 实验三任务表

(五)任务评价

此实验任务评价运用了定性、定量两种评价方式。对于实验中各分任务,采用定性评价,评价的主体是教师、学生自己、学习小组。对于实验三总体的评价,采用定量评价,以测试方式进行。实验结束前,教师在将学生作品分享给每个学习小组的同时,也将分任务评价量表发给他们。学生自己依据评价量表对个人做出评价,学习小组依据评价量表对本组每名成员做出评价,教师对每位学生做出评价,三者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该实验的部分成绩;随后进行的实验三的测试为量化评价,评价结果作为学生该实验的另一部分成绩。两部分成绩折合作为实验三的成绩计入学生实验课的最终成绩。

(六)案例特色

此案例是我们重构的实验课教学体系模型中案例之一,因篇幅原因不可能对每个案例一一介绍,只介绍此案例的特色,以达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目的。本案例的特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层次递进的训练符合学生认知思维的发展,是知识向技能转化并不断提升学生教育技术技能的有效方法,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运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二,任务驱动的运用符合“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育理念,教师设计的任务是明线,学生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是暗线,其使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有效发挥;三,将层次训练与任务驱动有机结合,运用于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教学中,高度符合该课程的特点;四,将微视频运用于课堂示范和模仿训练两个层次中,实现了学生由知识学习、技术模仿向技能提升的教学目标;五,采用多元的评价主体和评价方法,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对自身知识掌握与技能提高有清晰的认识和自我评价,教师也能够全面、准确掌握教学效果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五、结束语

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而新师资的主要来源为师范本科毕业生。本文紧紧抓住基础教育教师职前教育技术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从师范生的教育技术实验课革新入手,重构的教学体系模型,结构合理、方法与手段有效、评价更加科学,在实现师范生教育技术培养规格上发挥重要作用,也为其它师范院校该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

[1]教育部.《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D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6991/201406/xxgk_170123.html,2014-12-12.

[2]王源.《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程的再设计[J].现代教育技术,2010,(2):65-69.

[3]严莉,杨宗等.《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学习活动设计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0,(3):89-92.

[4]郭绍青.任务驱动式教学法的内涵[J].中国电化教育,2006,(7):57-59.

[5]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9,(14):90-92.

[6]闫寒冰.信息化教学评价(量规实用工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于化龙: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kjcyhl@mail.hebtu.edu.cn)。

崔杨:在读硕士,研究方向为信息化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444634249@qq.com)。

2015年1月6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The Re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eaching Mode of Technology of Modern Education Experiment Course

Yu Hualong1,Cui Yang2
(1.School of Education,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2.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ebei Normal University,Shijiazhuang Hebei 050024)

The experiment course of“Technology of Modern Education”is an important curriculum of pre-service training for Teachers of the basic education.The promulgation of the New Criterion for Application Pro fi ci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for Teacher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2014 is a new requirement not only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teachers in application pro fi cienc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but also for students in normal colleges in training speci fi 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Under this background the paper,based 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in experiment courses of technology of modern education for the undergraduates in colleges,indicates reconstruction of the model of experiment teaching system for the Technology of Modern Education with the concept of applying micro video into the experiment.In the model,the course module is a foundation;the level of training is approaches; task-driven is a method; multivariate evaluation is an essential condition,and the four is closely related to form a complete teaching system model.Finally,according to this model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eaching practice,a speci fi c case is illustrated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model and its effect.

Experiment for Technology of Modern Education; Teaching System;Level of Training; Task-driven; Proficiency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

G434

A

1006—9860(2015)03—0119—06

*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资助一般项目“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省域推进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3YJA880094)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现代教育技术实验课实验
记一次有趣的实验
密林深处——“从写生到创作”的水墨实验课
做个怪怪长实验
有趣的实验
《微课设计、开发与应用》课程案例库的构建研究
NO与NO2相互转化实验的改进
实践十号上的19项实验
创新策略在高中生物实验课中的应用
初中生物实验教学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