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2015-11-27 11:21戴晓娥
中国电化教育 2015年3期
关键词:素养环境语文

戴晓娥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003)

整合视野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戴晓娥

(江苏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江苏 常州 213003)

语文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要求语文教育具有整合的视野。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移动终端和互联网的普及,使知识存在、创造、传播、获取的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而带来了全新的社会语文生活,也给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该文从整合的视野出发,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者中心环境,以人的主动积极学习活动为主线,探索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途径,构建了三位一体的数字化环境下语文整合教学体系,为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提高提供了教学实践的范式。

语文;信息技术;深度融合

课程改革以来,许多语文老师立足课堂积极探索各类整合教学方式,力求改变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肢解语文教学内容的做法,期望达成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整体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目标。当前大家关注的单元主题教学、板块式教学、新媒体阅读、社交平台的作文等等,都是非常有益的尝试,但是效果并不是十分明显。其原因在于,这些探索或者关注了语文学科内部诸多要素的整合,或者关注阅读写作的内容与工具整合,要么是以学科为中心的统整方式,要么是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整合方式,并没有从学习者本身出发,关注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关注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母语教学中,我们已经把听说读写视为常规。但是,这些活动仅仅是言语技能的表面行为。英国的语言学家S·皮特·科德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但是我们无须多加思考就能发现这种分类纯属皮相之谈。这些所谓的技能多少还是属于外在的语言行为。它们只把观察得到的动作加以分类,而对语言使用者头脑内的活动既不进行描写,也不进行解释。”[1]因此,从语文学习的主体出发,在移动互联时代全新的社会语文生活大背景下,进行语文教学的整合研究,是一种新的视角。这样的研究视角,关注的是语文学习中的人,关注的是语文教学方式的转变。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深度融合,就是从统整的思想出发,以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线,以一定的学习阶段为单位,整合语文教学内容,实现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一、问题提出

(一)教学内容支离破碎,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整体提升

实现课程功能从知识本位向以人为本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目前的语文课堂,更多从知识出发,关注听说读写知识的传授和语言技能的训练,使得教学内容中的听、说、读、写被人为割裂。教学过程围绕知识点讲解、分析、训练过度,加剧支离破碎。语文不仅仅是知识,学生如果不能以主动积极的活动为主线,学习的内容、获得的体验都是碎片化的,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很难实现。

(二)工具性与人文性割裂,语文核心素养难以形成

从整合的视角去看语文,语文课程是一个丰富的整体。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目前的语文教学,有两种现象:一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人文精神的培养;一是脱离文本核心价值,忽略学生真实的语言体验,实则虚化了人文。这样两种情况,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都难以形成。

(三)教学方式单一僵化,与现代语文生活没有形成勾连

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迅速改变了社会语文生活。海量的阅读资源触手可及,超文本的表达与呈现方式成为常态,读者与作者是平行的;阅读与表达高度交融,成为人与人交流的时尚。而面对全新的语文生活,多数课堂依然以单一的文本阅读为主,教学方式以传授、分析、问答、练习为主,学生的学校语文学习和他们的社会语文生活相对割裂,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学习方式僵化,学生语文学科的素养很难提高。

当然,这些问题关乎学科的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语文学科积重难返的问题,是语文课程改革中的核心问题。但对语文课堂教学层面而言,这些问题是每位教师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从整合的思想出发,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整合教学研究实践旨在探索基于新的技术工具资源,以人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为主线,关注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登山型”的课程实施范式。

二、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的途径

(一)构建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者中心环境

广义的数字环境,是指人与空间的新界面,它集合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灯光、交互行为等,形成一个可控制的又可以利用网络来达到无限链接的环境空间,为环境中的人带来特定的感受,能够有效地传递与收集信息。本文所指的数字化环境,特指在教育领域的数字化教与学的环境。学习环境的构建是实现教与学方式变革的基础,关于学习环境的研究一直是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也是教育技术研究的一个重点[2]。何克抗教授2011年提出“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实质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蔡文霞提出: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信息型的教育和学习环境。何克抗教授所指的“数字化教学环境”,侧重于教学过程,关注技术对教学的支持功能;蔡文霞老师提出的“数字化环境”重视技术创设的环境,而弱化了特有的教学功能。而本文所讨论的数字化环境,是指无线网络全部覆盖,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移动学习终端,支持随时随地获取资源、及时反馈实时互动的智能学习空间。在这样的学习空间,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技术提供超越时空的学习环境,也提供表达与交流的工具,并在特有的环境与工具中形成了新的语文学习样态。

以往的信息技术环境基本是支持教师教的。以移动、互联为核心的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普及,可以更为方便地创造一种让学生在做中学,能够及时得到反馈和不断提炼个人理解的学习环境[3]。本课题组的10个实验研究团队基本都架构了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每位学习者都拥有一个移动终端,可以支持随时学习、实时沟通、方便呈现的学习空间。在这里,学生通过技术打开通向语文学习的巨大信息源的通道,包括数字图书馆、可分析的真实世界的各类资料、以及连接其他能够提供信息、反馈和灵感的人。

(二)形成关注语文核心素养提升的整合方式

统整、统合、整合,是当今教育中流行的语汇,它们都追求整合的教育思想,期望通过全方位的、整体的、创造性的学习,改变学科分设、学科内知识系统越来越孤立细分的倾向,构建新的课程模式和学习方式,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整合教学践行“以人为本”的课程理念,期望打破现行的把教育作为“往行李箱里装物品的过程”,漠视人的存在,重物质轻精神,重智性教育轻感情教育,重专业教育轻人文关怀,它使学生沦为灵魂匮乏的“考试机器”的现状[4]。整合教学是基于整合教育思想提出的,期望通过构建贴近学生认知和生活的学习体验,在主动积极的学习活动中创造适合学生健康发展的学习共同体,以改变课程内容单一线性的知识体系、课程实施过程中整齐划一的组织形式。

不同于一些研究者着眼于文体、主题等基于语文知识体系的整合方式,而是着眼于完整的人,关注人的主动积极的活动,从人的终身发展需要的语文核心素养出发,把各个阶段的语文学习目标融入学生的现代社会生活,并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生活经验相联系,让学生在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学习语文,在交往合作中学习语文。低中年段淡化语文学科概念,激发学生阅读与表达兴趣;高年段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关注主题项目的学习;初中阶段从学生参与的社会生活入手,培养主动探究问题的意识,在阅读与表达自我认知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样的整合是以人为中心的整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是真实的生活、真实生命体验的过程。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整体提升,精神的成长也很明显。

(三)探索符合时代发展的语文教学方式

语文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5],这样的素养目标必须在学生的现代语文生活中实现。同时,新的技术时代也呼唤新的学习方式。因此,课题组实验团队基于对移动互联时代的阅读与表达的理解,根据各年段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了“基于任务单的语文自主学习方式”“统整视野下的语文主题单元探究学习”“基于社交平台的真实情境的阅读与表达”等项目研究,并形成了以《青蛙看海》《三袋麦子》《沙漠中的绿洲》《秦始皇兵马俑》为代表的等阅读教学的案例,以《走进烽火岁月》《建筑艺术》等为代表的单元主题探究教学,以《爱微信爱表达》《我的维基故事》《新闻消息》等为代表的作文教学典型案例。

三、数字化环境下三位一体语文整合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一)明确教学目标:语文素养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数字化环境下的整合教学,指向语文素养的整体提升,关注核心价值形成。语文素养和核心价值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注重整体,依靠人的主动、积极、长期的修习,这样的语文学习必然是完整的,不是支离破碎的。这样的目标,在具体的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的特点,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的融合。

(二)统整课程内容: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

整合语文学习资源,激发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和实践。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依赖于语文知识的传授与训练,而是要靠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实践。教学时,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出发,统合语文教材、学生文化生活等作为课程资源,组织教学活动。比如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小说单元,结合学生课外阅读小说内容,形成“读小说、演小说、评小说、写小说”的学习大单元活动体验,让每个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获取和建构自己的阅读与评鉴的知识。

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创造超越时空的语文学习生活。数字化环境,带来了移动互联的场景化学习样态。这样的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时空,可以支持学生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与表达,也创建了一个宏大的支持全球链接的学习共同体。学习主要针对学习者,实践主要针对学习场所的人员。学习共同体或实践共同体是用以表达一种“基于知识的社会结构”,对于学习共同体和实践共同体的成员来说,其学习或实践环境的构成包括其他成员与实践活动,以及共同的话语和工具资源等[6]。在这样的环境下的语文学习,把真实的生活自然地引入课堂,让学习和生活无痕连接,让语文学科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与人的生存、交际、学习、发展沟通一体。比如利用“维基百科”,组织孩子们创建所在学校百科词条,就把作文和生活完全融合,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中,自主合作学习语文。

(三)创新教学方式:数字化环境下语文整合教学

1.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自主交互的学习方式

自主,是基于信息技术提供的工具和资源让学生自主学习;交互,学生自己学习后的交流分享与讨论,也是基于信息技术环境的交流分享与讨论。这样的学习更突显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学生“用户化、个性化,能对事物加以改变,使之更适合于自身需要”的学习需求。基于学习任务单的“自主学习—交流分享”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呈现方式。精读课文学习,不再是教师讲解,学生听讲、做练习,而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设计学习任务单,并提供支持学习的一些工具、资源或资源线索,学生根据学习任务单,结合自己的学习习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具进行自主学习。比如阅读时遇到不理解的词语或者有疑问的内容,可以借助电子词典,也可以借助各类搜索引擎来解决;在梳理文章的脉络的时候,可以选择思维导图工具、也可以用关键词展示。学习完成后自己在平台上检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自主学习后,学生在小组长的组织下,进行交流,在组内解决一些问题。根据需要,学生随时可以把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的成果和问题上传到平台。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情况(平台上可以及时获得数据)和小组交流的情况(教师可以观察、参与一些小组的学习),围绕核心问题组织学习成果交流分享与讨论。例如,小学典型课例《青蛙看海》《花木兰》、初中《我眼中的“建筑艺术”》都很好地呈现了技术支持下的自主交互的语文课堂。

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自主交互学习方式,课堂基本模型如下图所示:

技术支持下的语文自主交互学习方式课堂基本模型图

课堂学习,一般分三个板块。第一板块是基于任务单的自主学习。老师把学习目标通过任务单的形式下发给学生,并开放学习的资源和工具。学生通过什么方法和路径达成目标,由学生自己选择。在学习过程中,老师更多的是支持者、观察者和服务者,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方法,留意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资源和问题,提供即时的学习帮助。第二板块:交流分享、倾听质疑。技术记录并捕捉一些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老师组织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值得大家借鉴的方法,同时相机让学生分享学习成果。学生可以把自己做得最好的方面跟大家分享,特别要分享自己与他人不同的收获,也可以向大家提出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数字终端能很好地记录学生的一些学习轨迹,因此让交流与分享更直观有效。第三板块:问题探究、活动实践。在交流分享中产生的新的问题,可以继续探究,由课内交流学习中产生的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可以继续展开或者深化。这一板块还是从学生新产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关注学习年段的语文大目标,在技术支持下把语文学习引向无限广阔的空间。

2.统整视野下的主题探究学习方式

立足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更关注源于学生自我学习需求的主题探究的学习方式。语文作为人文学科,表现得最为突出的是探索与反思的特性,人文学科总是从永不停息的追问中获取知识能量,并将过去和现在连为一体[7]。学习主题是联接学生阅读文本与现实生活的纽带,统整视野下的主题确定,源于教材,但又超越教材,是在学生主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积极地探索并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在这样的过程中让文学给学生的经验赋予意义,在生命的体验中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典型课例《走进烽火岁月》,就是在学生学习了苏教版语文十二册第二单元四篇关于战争题材的文本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继续阅读《二战之谜》《战争就是这么回事儿》《二战纪实丛书系列》等几十本战争类书籍,并利用网络欣赏了十几部战争类电影,在阅读和观影的过程中,学生走进了七十年前的烽火岁月。根据学生的选择,成立八个研究小组,分别研究二战领导人、将领、老百姓、大事件、战略战术、科学家、间谍、感人故事,学生学习兴趣空前高涨,他们的认识和感悟完全超出了原有目标,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富有个性的数字化表达等等,都充分展现了技术支持下每一个学生阅读的多样性和表达的个性化。学生的语文学习,已经和他的自我认知、精神成长逐步融合。这时交流阅读感悟,演讲战争故事,畅谈读后感,探讨生存智慧和生活哲理都成为支持学生学习语文的最好活动。

《走进烽火岁月》只是我们研究的一个缩影。我们从课文出发又回归课文,“课文情感调色板”“课外阅读万花筒”“影视欣赏多棱镜”“回归文本新视界”是从学生学习活动出发进行整合的四大板块。选取希特勒这个二战首犯作为人物研究组的典型、美国在日本投放原子弹作为事件典型、电影《战马》作为影视研究组典型,引导学生进一步掌握阅读、整合、提炼、汇报的方法。课堂上学生成了主体,每位学生都能自己欣赏同伴的数字作品,能动手设计单元内容。课堂上倡导学生争论,和嘉宾老师互动,初步学会辩证地看待历史。最后引导学生领会单元整组教材的编写意图并有自己的思考。本案例充分地显示学生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学习后的优势,学生能自主合作学习,课外知识积累深厚,有较广阔的视野,教学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课堂。

由战争类题材的教材文本阅读开始,拓展到战争题材的影片和书籍的阅读,并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探究问题,现代媒体技术不仅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更构建了超越课堂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形成班级探究小组,也可以直接链接专业网站和专业人士,技术还为学生提供意义构建的各类表征工具。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个体的审美反映以及文学与视觉感受的概念都在以深刻的方式被重新塑造,语文学习与学生的精神成长趋于同步。

3.基于现代语文社会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方式

当下学校的分科课程自成体系,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缺少横向的联结,我们尝试将国家的分科课程进行校本化、生活化的整合。从学生生活出发,结合年段语文学习目标,进行研究性学习。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是一种从观念到实践的巨大转变。这样的做法,就是要走出原来固守的学科属性,把语文教学与丰富多彩的生活有机整合,使之成为学生架构“意义”的大语文学习。

信息技术特别是移动互联技术迅速改变了社会语文生活,也为基于现代语文社会生活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提供了最好的支撑。移动终端迅速普及,屏幕阅读成为大众选择,社交平台广泛运用带来了自媒体时代的生活和学习方式。信息技术使人们的语文生活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转变,语文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走进大众的生活,跟柴米油盐酱醋茶一样成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生活在这样的世界,他们在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他们具有这个时代的阅读方式与表达方式,时代也使他们的学习心理发生了变化,他们有新的需求、新的期待,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也指向了新兴的技术与内容。他们不但期待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方式去学习语文,而且期待去学习与传统语文课程不一样的内容。因此,利用办公协作软件,全班共读一本书的体验就富有个性而又丰富互动。利用微信朋友圈的分享评论功能,生活中的见闻和表达就和作文练习对接,学生再也不会煞费苦心地“编”老师布置的作文任务。QQ新闻广场、书香中国、“为你读诗”微信订阅号等等专题语文学习就和学生的现代语文生活完全融合。

项目组进行的《我的维基故事》专题探究作文教学案例,就是利用维基百科的平台,组织学生为自己的学校建立维基百科词条,在建词条的过程中,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等等得到整体的提高。这样的专题学习任务,是从学生的真实需要出发,主动探究完成任务的路径和方式。这样的语文学习,不再是单一的语文知识的传递,而是让学生在现代语文的生活中,利用这个时代的学习工具,学习自己想学的语文,能够体现自己个性的语文。这样的“整合”,不仅仅是语文学科的改革,而是站在人的主动积极发展的立场,对教育教学结构进行优化。

四、结束语

新的技术环境,为语文教育走向整合带来了全新的境界。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思想,使语文教学方式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自主交互式的语文学习成为可能,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语文学习和生活体验、精神成长走向融合,学生学习完整丰富的语文。在新的技术环境下,每个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基础、学习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自己的语文,正成为语文课堂新常态。

[1][英]S·皮特·科德.应用语言学导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3.100.

[2]杨俊峰,黄荣怀,刘斌.国外学习空间研究述评[J].中国电化教育,2013,(6):21-26.

[3][ 美]约翰·D·布兰思福特等.人是如何学习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樊美筠.整合教育学习模式[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6]吕巾娇,董丽丽等.教育技术学学科基本概念解析及趋势预测[J].中国电化教育,2014,(9):1-6.

[7][美]伯尼·特里林,查尔斯·菲德尔.21世纪技能[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1.

戴晓娥:硕士,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数字化学习、语文教学研究、语文教材编写、语文学科资源的开发(djgdxe@czedu.gov.cn)。

2014年12月10日

责任编辑:宋灵青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hinese Teaching

Dai Xiaoe
(Chang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Science,Changzhou Jiangsu 213003)

As a comprehensive and practical subject,the Chinese Education calls for practitioners’ vision in great integration.The spread of Mobile Terminal Devices and the Internet,together with the rapid progres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has brought about profound changes in the patterns of knowledge existence,knowledge creation,knowledge exchange and knowledge acquisition.These great changes have resulted in a new social chinese life style and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integrate the chinese education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Featured in the vision of integration,the paper focuses on how to combine chinese education and IT in a learning environment supported by new IT tools and resources.Above all,learners’ active learning activities are placed as the main clue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Thus,the three-in-one system,which includes the digital environment,the chinese education and learners’ activities,provide a practical teaching paradigm on how to improve the core quality of the Chinese Education.

Chinese Educati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ep Integration

G434

A

1006—9860(2015)03—0110—05

*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重点资助课题“数字化环境下的语文教学范式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B-a/2013/02/082)的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素养环境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