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咏梅
“十三五”内蒙古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战略研究
司咏梅
能源产业是我区的支柱产业,在全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年来,受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影响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后,我区能源产业发展深陷困境,导致全区经济增长速度逐年下滑,下行压力增大。“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能源领域仍将处于大调整和大变革时期,我区能源产业发展面临的发展环境不容乐观,需要我们深入研究能源形势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加快推进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带动全区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一)市场需求:能源需求增速呈下降趋势,煤炭等基础能源未来市场空间增幅有限
一是全球能源资源地缘政治博弈错综复杂,能源供求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能源供给逐步西移。随着页岩油气的成功开发,美国能源独立取得实质性进展,全球能源地缘政治更趋复杂和多变,在2020年前后,美洲将成为新的石油生产中心,世界石油供应将形成传统产油地区、美洲甚至北极等多极发展的新格局。同时,需求重心加速东移。随着南亚、东盟、中东等地区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将持续增长,中国、印度等新兴市场成为全球能源消费与贸易新的增长点,北美、欧洲等国家传统能源消费将渐呈下降趋势。
二是我国煤炭、电力自给保持较高水平,能源需求总量增速将逐步下降。我国能源自给率总体保持在较高水平,在煤炭产能过剩、进口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煤炭将长期供大于求;电力供给持续增加,供给结构明显改善,火电在电源构成中比重呈下降趋势;随着页岩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和海洋油气勘探开发力度的加大,国内油气供应能力会有所提高,但受资源赋存条件所限,石油、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将快速上升。
能源需求增速总体呈下降趋势。煤炭消费需求进入平台期或不增长期,煤炭作为基础能源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改变,但未来新增能源需求中煤炭所占份额将不断下降。电力需求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20年以后,增速逐步放缓,到2030年,电力需求增速可能出现拐点,增速下降。随着国家对环保要求的提高,石油需求增速将有所下降,天然气需求有爆发性增长趋势。
(二)约束条件:多条“红线”先后设定,化石能源开发利用面临日趋严格的生态环境、水资源约束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国家不断加大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力度,先后设定了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等多条红线,并将能源发展放在生态建设的框架内,把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作为能源发展的重要限制条件,能源经济发展硬约束不断强化。
一是日趋严格的生态环境约束。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我国煤矿每年新增采空区超过4万公顷,70%的大型矿区是土地塌陷严重区,造成了严重的水土流失,加剧了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未来较长时期内,我国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强度仍然较高,与生态环境保护要求不断提高的矛盾更加尖锐,在生态保护红线的限制下,能源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生态环境约束不断加强。
二是日益趋紧的水资源约束。为解决水资源问题,国家实行了较为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提出了水资源开发利用、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和用水效率控制等三条水资源管理红线。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已于2015年4月发布实施,这是到目前为止最为严格的水资源保护条例。煤炭开采、火电、煤化工等都是需要消耗大量水资源的行业,在国家水资源保护管理多条红线的限制下,水资源承载能力对能源经济发展的约束将不断凸显。
三是污染物排放约束。为了从根本上控制污染物排放强度,国家严格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环境可承载范围内。在2013年出台并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基础上,2015年颁布实施了新的环保法,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容量约束矛盾日益突出。
(三)政策环境:能源革命加速推进,我国能源发展格局面临重大调整
能源革命是引领我国能源发展的长期战略,对未来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性,围绕多方位推动能源革命,我国能源发展格局将迎来革命性战略调整。
一是能源供应体系向多元化转型。能源供应革命提出要建立多元供应体系,包含多方面的转型。一是品种上的多元化,从以煤为主转向以煤、油、气、新能源、核、可再生能源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过渡,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逐步从补充性能源向替代能源、能源主要构成部分转变;二是来源多元化,包括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以及国际资源来源的多元化;三是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鼓励民企、地方国有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投资能源产业,推进央企由垄断向混合所有制转变。
二是能源技术创新加快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离不开技术革命的支撑,加快推进能源技术创新将成为能源战略调整的重点。随着能源技术创新步伐的加快,煤制油等石油替代、煤气化整体联合循环等新一代火力发电、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特高压输电、智能电网等技术研发将取得重大突破;同时,一批新技术将逐步加入到示范行列,科技成果转化加快推进。
三是能源体制面临重大调整。体制革命是能源革命的关键,围绕破除体制机制障碍,能源体制面临重大调整。一是推动能源市场化,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打破关键领域的垄断。二是理顺能源价格形成机制,逐步实现天然气井口价格及销售价格、上网电价和销售电价由市场形成,输配电价和油气管输价格由政府定价。三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前置性审批,增强事中和事后监管,强化规划引导,弱化项目审批。
目前,我区能源经济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既面临着能源革命带来的一系列发展机遇,也需要面对市场需求空间、环境容量、水资源承载能力等多方面的约束和挑战。再创我区能源经济新辉煌,必须顺应形势变化,加快调整发展战略,推进能源产业科学转型。
(一)转变生产方式,推动煤炭资源开发利用向清洁、高效转型
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煤炭作为我国主体能源的地位仍然不会改变,清洁高效利用煤炭资源是保障能源安全的重要基础。作为煤炭资源大区,必须加快煤炭产业向清洁、高效发展转型。主要路径:一是严控煤炭增量,不再新增非转化煤炭产量,按照以需定产、上大压小、转产结合的原则,实现煤炭以质定用、分质开发、阶梯利用。二是推动矿区生态文明建设,推行绿色开采、充填开采、保水开采等方式,减少煤炭开发对矿区环境的扰动。三是科学有序发展煤化工,推动煤炭燃料向原料和燃料并重转变,在现有煤化工示范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改进相关技术,提高技术、装备的可靠性和稳定性,进一步降低能耗、水耗和污染物排放,提高转化效率。四是推动燃煤清洁发电,采用先进的节能节水环保发电技术,推广华能伊敏模式,推进煤电一体化,实现发电用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二)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推动能源供给向多元化转型
以国家能源供给革命、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为契机,充分发挥我区风能、太阳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一是构建完整的风电、光伏发展产业链。加快发展风电设备,提高风电设备自主生产能力。加快承接光伏产业转移,重点发展多晶硅、单晶硅等光伏材料和太阳能组件,培育全产业链光伏产业集群。二是着力提高风电、太阳能发电就地消纳能力。创新风电、太阳能发电利用方式,积极探索风电、光电等新能源在有色金属冶炼生产、城镇集中供热、农业提水灌溉中的应用,促进风电、光电就地消纳。三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通过采取集中式和分布式并重、集中送出与就地消纳相结合等措施,科学安排调峰、调频和储能配套能力,切实解决弃风、弃光问题。
(三)创新发展理念,推进能源产业由依托国家政策向市场主导转型
依托资源优势,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我区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但是随着市场格局的变化以及能源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我区能源产业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强化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弱化对国家政策的依赖。逐步推进能源项目开发权市场化改革,在统一规划前提下,选择具备建设条件、收益较好的项目,由自治区政府指定有关部门或委托有关企业开展项目前期工作,经评审后通过招投标方式拍卖能源项目开发权,企业通过公平、公正、公开竞争获取开发权。在试点基础上逐步在全区全行业范围推进。由此发挥政府在规划、结构调整、社会公益等方面的调控作用,实现市场、企业的主体作用和能源的商品属性。
(四)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区,推动我区能源经济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
目前,我国能源革命正在加快推进,我区应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将内蒙古创建为国家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区,以创建国家能源革命先行示范区为抓手,提高我区能源经济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能力。一是率先构建电力自营示范园区,根据国家进一步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在中电投集团霍林河循环经济微电网示范工程基础上,规范工业园区微电网运行,扩大微电网工程示范范围。二是建立能源价格改革试点。进一步扩大电力多边交易、大用户直供电范围,带动负荷增长和煤炭转化增值,实现多方共赢。三是建立碳核查和交易试点。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在能源产业率先启动碳资产核查工作,积极推进碳资产交易。四是推动技术示范试点,加快能源科研成果应用转化。对于有一定技术成果但尚不成熟、不具备产业化条件的能源技术,抓紧组织实施一批科技示范工程,探索技术定型、产业化应用的路径。对于相对成熟、有需求、有市场的能源技术,建立完善专业孵化体系,尽快推动产业化和推广应用。
(五)完善能源项目建设后评估制度,推进能源监管方式转型
目前我区投资项目后评价制度不够健全,对能源开发项目建设所引发的问题缺乏客观、公允的评判。建议加快完善能源项目建设后评估制度,企业、社区、政府、专家学者共同搭建平台,对能源开发利用项目投入运行后的实际效果,投资产生的技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和影响等进行综合评价。责成自治区能源局等相关部门尽快出台能源项目后评估制度和办法,明确后评估的原则、范围、内容、依据、方法和承担机构等,完善项目后评估制度,推进后评估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加强评估成果的应用,政府有关部门要将能源项目后评价结果作为投资规划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根据项目后评价结果,及时总结经验,完善项目管理办法,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企业应根据后评价结果分析项目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强化社会责任,提高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杨再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