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嘉炜
(广东省西江林业局,广东 肇庆526020)
茯苓,又名茯菟、云苓、松苓等,属于传统中药材的一种,一般指寄生在马尾松或赤松等松科植物树根上的多孔菌科茯苓菌核,具有极高的药用价值,基本上,现今超过80%的中药处方中,都有茯苓的存在。茯苓的栽培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过从栽培质量、森林保护等因素考虑,常用的是树蔸栽培,本文以传统的树蔸栽培技术为基础,提出了一种松树蔸标准化茯苓栽培技术,具有优质、高效、高产、成本低等优点,应该得到相关技术人员的重视和推广。
基本上,只要是没有腐烂、树皮尚未脱落、松脂较少的松树蔸都可以进行引种栽培,其中,砍伐时间在3个月到1年以内,直径在20cm以上为最佳。松树蔸越大,加工起来越省力,蔸径越大,则产量越高。
在对场地进行选择时,一般要求并不高,只要存在松树蔸的山地均可,不过不同的区域茯苓的产量会有所差异。相关研究和实践表明,背风向阳、坡度在10°~30°的山地最佳,不仅不容易出现积水,而且对于茯苓的成长有利。不过,如果没有上述条件,也不需要强求,只是操作起来相对繁琐,事实上,即使是沙瓤土的平地上,也有成功进行规模生产的例子。同时,在定场时,应该对土壤进行合理选择,当土壤含沙量在60%~70%,且呈弱酸性时,对于茯苓的生长非常有益。
在进行接种前,应该对场地进行清理,将松树蔸1 m范围内的杂草、灌木等清除,同时除去表层土,撒施灭蚁灵等药物,对白蚁进行防治。如果条件允许,应该深翻土30~50cm,确保树蔸能够尽可能多地露出地面,对树桩及粗侧根进行适当的削皮、削条处理,排除其中多余的松脂和水分。在清场后,应该根据场地的地形地势,在适当位置开挖排水沟。
在接种前,首先应该根据相应的对比试验,进行选种,确定最佳的茯苓菌种,确保其遗传性状稳定、抗逆性强、成活率高、结苓早。在对菌种进行选择时需要注意,母种的转代次数不宜过多,以免影响菌种的活力和质量。菌种培养室应该选择遮荫、隔热以及通风良好的房屋,确保室温能够长期保持在(23±5)℃。应该尽量选择菌龄在20~30d的栽培种进行接种,此时,茯苓菌丝已经长入木片,分布均匀且洁白致密,菌片的生命力最强。如果发现菌片高度腐朽,容易折断,菌丝呈棕黄色,则表明菌种已经老化,不能用于接种。
茯苓的接种可以在5~9月的任意时间进行,如果天气晴朗,温度较高,应该在清晨、上午和傍晚进行接种。
比较常用的接种方法包括以下三种。
(1)蔸顶接种法:这种方法是在松树蔸顶部开一道裂口,将菌种袋撕开一条缝,然后将袋内的菌种靠在裂口上,覆盖上5~10cm的覆土,整体呈龟背状,适用于矮桩树蔸。
(2)蔸侧接种法:对于高桩树蔸,可以在其地势相对较高的一侧开口,将菌种袋内的菌种靠在开口内,使得菌种从缝中的露出部分能够紧贴开口,固定后,覆盖上5~10cm的覆土。
(3)侧根接种法:将树蔸中比较粗的侧根劈开一定的缺口,将整袋菌种朝下卧放在缺口上,使得菌种从缝中的露出部分紧贴缺口,保持袋底高于袋口,然后覆盖上5~10cm的覆土。
首先,应该避免菌种的堆置过高或者过挤,保持良好的通风,同时避免阳光直接暴晒,以免出现“烧菌”现象。
其次,在接种时,一般只在菌种袋上撕开一条缝,使得菌种露出部分能够紧贴松树蔸的新劈口,而不会与培养袋脱离。这种不脱袋接种法可以利用培养袋对菌种进行保护,能够确保其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不容易受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再次,松树蔸的接种位置应该尽量靠近地面,在覆土前,应该在覆土中掺入灭蚁药粉,搅拌均匀好再进行覆盖。如果覆土为粘性土,则应该薄一些,沙质土则应该厚一些;若接种时为干旱天气,覆土应适当加厚,阴雨天气则应该适当减薄,保持其透气性。
茯苓的生长对于土壤含水量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当含水量在20%~25%时,茯苓长势良好,而一旦含水量超过40%,茯苓就可能被溺死。因此,在接种完成后,需要做好相应的管理工作,尤其是下雨天,应该及时进行清沟排水,避免茯苓窑内出现积水。
当土壤中含水量低于15%时,应该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加厚覆土层,同时喷洒清水或者1%尿素溶液。随着茯苓的不断生长,菌核会顶开土层,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及时进行覆土掩裂。另外,伴随着菌核的增大,茯苓表面的菌丝与土壤砂砾摩擦,内含物会不断溢出,与表面菌丝粘结,形成茯苓皮,对菌核有着一定的保护作用。
一是对虫害的防治,以白蚁为例,应该在清场和接种时,撒施灭蚁药物进行防治,而如果在生产中,出现白蚁虫害,则应该及时对其进行扑杀,以免其影响的扩大;二是对病害的防治,以比较常见的“烂腐病”为例,应该从其产生的原因出发,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避免病害的发生;三是对动物危害的防治,在山林地区的苓场经常会受到野猪等动物的践踏和啃食,对此,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防止动物靠近苓场,如果必要,则应该予以猎杀。
当接种后8~12个月,松木呈棕褐色或者黄褐色时,可以进行采收,一般由于大松树蔸营养丰富,可以进行多处采收,每一次采收的间隔约为3~4个月。在采收时,挖开土层,将皮色较深的茯苓采下,然后将尚未成熟的茯苓埋回土中。如果树蔸完全腐朽,则应该一次性采收完毕。采收时应该注意轻挖细收,避免茯苓的破损。
对于采收到的茯苓,首先需要进行蒸煮,去除其中多余的水分,以便于进行剥皮和切制。在处理时,可以选择不太通风的房间,在地上铺上干草,将清洗后的茯苓依次堆叠,每2~3d翻动一次,待翻动3~4次之后,摊成单层进行晾晒,直至其表面呈暗褐色,表皮皱起。然后,剥去茯苓皮,对其进行切制,加工成小方块,再次进行摊晒,待晒至八成干时,进行回潮,然后风干,成为商品苓。如果遇到阴雨天气,可以使用文火进行烘干,以防止茯苓出现霉变。通常来讲,鲜茯苓的制干率约在40%~50%左右。
[1]蔡丹凤,王雪英,林佩瑛,等.松树蔸栽培茯苓新技术[J].中国食用菌,2007,26(5):29~31.
[2]林 荃.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介绍[J].湖南林业,2006(12):22.
[3]林海芳,林 晖,林桂英,等.松树蔸标准化栽培茯苓创新技术[J].生命科学,201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