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现状分析和发展探讨

2015-11-27 04:29李建忠
绿色科技 2015年10期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设

李建忠

(山西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山西 汾阳032200)

1 引言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最重要、最有效的措施,是维护生态安全,实现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保障。

山西薛公岭省级自然保护区于2002年6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2011年正式运行。保护区位于山西省中部的吕梁山,地跨吕梁市离石区和中阳县,保护总面积19 976.5hm2,是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褐马鸡、金钱豹、原麝及以油松为主要树种的森林生态系统为保护对象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的建立对防止水土流失,保护三川河(黄河重要支流)源头生态系统,改善生态环境,给栖息在这一区域的褐马鸡等珍稀野生动物的自然繁衍生息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 保护区现状

薛公岭保护区管理局目前为自收自支性质事业单位,职工38人,技术人员13人(都是林学专业,没有自然保护专业),下设4个业务科室。保护区的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由山西省关帝山国有林管理局调配,资金紧张,基本没有建设资金投入。保护区辖区涉及2个县区4个乡镇的13个村委,周边社区生产力落后,较为贫困。

3 保护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

3.1 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

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形成了既不像林场又不像保护区的怪胎,存在着“批而不建,管而无力”的问题,保护区建设规划停留在文本上,不能真正贯彻实施自然生态保护理念。

3.2 经费来源不顺,资金严重短缺

自然保护区是公益性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管理经费和建设资金应纳入财政预算,但由于历史原因该问题尚未解决,目前资金紧张,仅能勉强度日,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各种科研宣教、生物调查、恢复治理等工作都无法开展,自然保护职责难以履行,只能把管理工作维持在一个简单看护的水平,保护与发展停顿在口头上,造成了目前保护区批而不建、管而无力的尴尬局面。

3.3 职工队伍素质不高,科研人才短缺

薛公岭保护区是新建单位,现有职工来自于周边的八个林场,人员结构和知识水平不合理,工作经验偏向于森林管护,对自然保护区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等知识相对缺乏,业务素质不高,又得不到专业培训,不能很好地胜任保护区的科研监测和保护管理等工作。

3.4 保护区内的集体土地管理问题

薛公岭自然保护区辖区内共有集体土地63 700亩,其中核心区6 400亩,缓冲区4 200亩,实验区53 100亩,因土地权属不同,管理矛盾较多。

客观上形成的保护区的依法管理权同林农的林木所有权、林地使用和经营权的对立,使得林农随意进出保护区的核心区或缓冲区的情况难以制止,老百姓砍柴放牧屡禁不止,地方政府批准的企业占用保护区内集体土地、林地,破坏植被并借机蚕食国有林地问题严重(该类企业包括石料厂、洗煤厂和养鸡场等),这些情况使保护区内的生态完整性和野生动物自然生境受到了较大威胁,增加了管理难度。

3.5 立法、执法问题

一方面,针对本区的实际状况,没有制定一套详细专门的管理条例,资源保护制度措施欠缺,不严不细。

另一方面,薛公岭保护区没有单独的林区派出所,执法工作分别由枝柯、南海滩和吴城三个林场派出所代管,造成多头管理,执法管理松懈,无法有效遏制辖区内的非法活动。

3.6 自然保护宣传力度不足,群众意识有待提高

薛公岭保护区运行时间较短,一方面由于自身宣传力度不足,另一方面由于历史、文化、经济等原因,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事业态度冷漠,对保护区的工作理解不够,经常有人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在保护区内偷砍滥伐、盗挖苗木和偷猎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资源保护面临严重威胁。

3.7 旅游开发矛盾即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矛盾突出

薛公岭保护区的两大旅游景点——白马仙洞和柏洼山都存在一个共同问题:林地林木资源为保护区所有,文物资源为地方政府所有,在地方政府干涉下,存在强制性无序开发,对保护区的规范管理造成了很大困难。

3.8 管理制度不健全

由于管理机构运行时间短,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利于保护区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

4 解决问题的思路

4.1 理顺管理体制和机制

建议由省林业厅设立一个专职的自然保护区二级管理机构,从人、财、物、事上直接全面统管全省的自然保护区(包括国家级和省级),理顺关系,彻底改变对自然保护区多头管理的不利现状。

4.2 建立稳定的经费来源,加大投资力度,保障保护区健康快速发展

自然保护区作为公益性事业单位,要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有必要借助目前全国国有林场改革的契机,尽快将人员工资和管理经费纳入全额财政预算,保证职工收入并维持正常增长。同时,应将保护区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按照评审批准的总体规划每年足额安排自然保护区建设经费,保持投入的持续和稳定,保证保护区能顺利按照总体规划建设和发展。

4.3 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业务素质

应逐步调整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组成比例,制订培训计划,进行法律政策、动植物知识、资源保护、科研宣教、项目建设、3S技术等一系列专业培训。对所有工作人员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内部技术培训,每3年至少接受一次外部轮训;中层以上领导每年至少外部培训一次。

4.4 妥善处理辖区内集体林的管理问题

对于保护区内的集体林,本着兼顾林权所有者利益和保护生态功能、保护生态安全的原则,力争达到共赢,现建议:

4.4.1 依法科学调整保护区界线和功能区

将生产活动频繁、失去保护价值的耕地、村庄和集体林调整出自然保护区。

4.4.2 进行林地置换,降低集体林的比例

对于具有保护价值的集体林,在征得林权所有者的同意的前提下,可用保护区外的国有林置换保护区内的集体林;对保护区外无国有林可用于置换的,可用保护区实验区的国有林地置换核心区或缓冲区的集体林地。

4.4.3 提高保护区内集体林补助标准,扶持社区发展经济

降低社区群众对自然保护区内林木资源的依赖程度,是减少人为破坏资源最有效的办法,地方政府一方面应增强科技支撑,加大对社区群众的生产技术指导,促进社区群众经济和生活水平提高,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和直接利用;另一方面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保护区内的居民(特别是核心区和缓冲区内的居民)进行生态移民;第三,对于暂不能调整、置换,又具有重要保护价值、不适合调整出保护区的集体林,采取提高生态补偿标准的办法,提高农民收入,缓和社区发展与自然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4.5 推进法制建设,依法保护管理

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等国家法规以及山西省对自然保护区的各项管理细则,制定适合于本保护区的管理条例和实施细则,报请相关部门批准,做到一区一法,保证保护区的依法行政和管理。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设立保护区独立的派出所,理顺执法程序,与地方政府的乡镇、农林、国土和环保部门建立联合执法和执法监督体系,严厉打击肆意侵占和非法破坏自然保护区资源的违法犯罪活动,促进保护区管理工作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

4.6 加大宣传力度,加强社区共管,提高公众参与意识

充分利用开展科普讲座、“爱鸟周”、“保护野生动物宣传月”等活动,引导人们自觉学法、知法、守法,提高公众对自然保护区建设的价值和重要性认识,推进社区公管,使保护生物多样性、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4.7 在生态旅游上,要坚持保护和开发并重

要坚持在自然资源开发和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下开发生态旅游,处理好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提倡合作开发、共同受益,对旅游项目要科学评价和认真审核,严格限制对生态资源掠夺性的开发,促进科研保护和生态旅游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4.8 加强制度建设,促进管理工作走向标准化和规范化

参照国家林业局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要求,省级自然保护区也应该推进“六个一”工程,即有一个管理法规、一本科考报告、一本规划、一套影像资料、一套制度、一套班子。同时,充分利用信息技术、3S技术等,实现野外巡护、监测、科研等工作的信息化和规范化管理。

5 结语

薛公岭保护区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在山西省的自然保护区中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借助目前国家大力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的良好形势,通过本文中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提出的思路能对该省的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发展提供一些借鉴。

[1]黄建兰.我国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几点思考[J].福建林业科技,2006,33(1):176~180.

[2]夏少敏,闫献伟,茜 坤,等.中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探析[J].浙江林学院学报,2009,26(1):127~131.

[3]冯晓东,刘 欣.中国自然保护区的建设现状[J].林业资源管理,2007(1):21~24.

[4]余久华,吴丽芳.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生态学杂志,2003,22(4):111~115.

[5]徐海根.中国自然保护区经费政策探讨[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13~16.

猜你喜欢
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建设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名录与分布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湄公河淡水鱼类保护区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人大建设》建设人大的故事
三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体规划获批
阅读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