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安市回民街作为我国传统文化街区,也属于商业文化遗产。文章通过了解西安市回民街的背景及现状、开发模式,找出其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如旅游开发模式与西安整体旅游规划定位相悖、其开发与西安政府资金投向相悖、基础设施环境开发并不完善、散客市场和西安整体旅游并不能很好地衔接等,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文化 回民街 开发模式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8-009-02
经过漫长曲折的发展历程,我国的一些城市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特色文化主题商业街区,这些历史形成的极具特色的主题文化商業街区蕴含着其丰富的经营理念与商业精神,在历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也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逐步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商业文化理念。从旅游文化学的角度来讲,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主题商业街区可以看作是商业文化遗产,这些资源都可以作为遗产旅游的吸引物来进行科学的利用和开发。从而更加有效地使我国的传统商业文化得到弘扬和传承。西安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有着深厚的积淀。西安拥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业发展潜力巨大。
一、引言
商业文化遗产是指在商业发展历史中形成遗留下来的对现代商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的,具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商业经营实践经验和思想,以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种形式表现出来;或者在文化遗产中表现出来或还未被发掘出来的,属于商业经济范畴。商业文化遗产还表现为直接或间接影响商业经济发展以及商业经营思想的文化思想、商业经营实践经验等。
笔者利用“遗产旅游”为关键词在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检索我国学术界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检索到的科研论文进行总结,发现目前我国对遗产旅游研究的内容主要涵盖八个方面的专题,它们分别是:对不同类型遗产价值和保护的专题研究、关于遗产旅游理论研究、对遗产旅游地开发与保护的研究、对遗产旅游立法与管理的研究、针对遗产旅游者的研究、关于遗产旅游市场营销研究以及遗产旅游技术、遗产旅游教育等的研究。
商业文化遗产属于遗产旅游研究的范畴,从商业文化遗产的研究成果来看,至2014年12月,同样通过CNKI中国知识资源总库对国内目前已经发表的科研论文题录进行统计和研究分析,国内科研期刊直接以“商业文化遗产”为题名的学术论文总共有46篇,概括起来从两个角度来研究商业文化,一个角度是商业文化的保护,另一个角度是商业文化的传承。总体上看,国内学术界对商业文化遗产的系统研究仍处于一个起步阶段。而从全国范围来看,从遗产旅游和文化旅游的视角来研究商业文化遗产目前仍然处于学术上的盲区。
在目前国内学者对我国商业文化保护的研究成果中,张建昌在《一种珍贵商业文化遗产的解读与应用构想》一文中提出,中国商用数码是明清时期商业上使用的记载账务和表示价码的数字符号,是一种有着历史价值和现实价值的珍贵商业文化遗产;并通过“百忍堂”及沈家材料中各种账务和文书中商用数码应用的实证研究提出对现实应用构想。夏绘秦、宋银萍在《商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一文中着重对中国从明清到民国初期,商界使用“中国商用数码”进行记账和表示物价价码的书写规则,结合汉字排序方法和记时的特点进行实证分析,提出了传承保护这一文化遗产,开发其在旅游、饭店、餐饮及相关服务业的利用价值,有力促进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意义。刘志雄(2007)在《浅谈商业文化遗产保护的两个问题》一文中提出,商业文化遗产的分布是城市规划与历史变迁的反映,中国的历史名城自古以来都有明确的商业街区而与居住区相对隔离,而到处开门脸的“全民皆商”现象对一座有着悠久历史与高度文明的城市来说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描述了中国各种商业建筑结构的特点,提出商业建筑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复制性与不可再生性,应坚持保护文物本体的原则,重视与珍惜、脚踏实地地予以抢救、保护。谷秋琳(2010)在《西安市“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一文中,以西安地区传统“老字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场调查资料为基础,通过对传统老字号及其商业区历史发展演变的调研和其衰落现状的分析,从非物质与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特殊关系的角度提出了西安城老字号保护与延续发展的新思路,主要包括结合“老字号”本身特定的建筑和空间环境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西安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化大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我们更应注重对其商业文化的保护。回民街作为西安商业文化街区,对其的研究更具代表性。
二、回民街的概况、现状
1.回民街历史背景概况。在唐代时期,聚集在西安市的波斯、大食商人在当地修建清真寺,并长期居住于此,初步形成了回民区的规模。因为回民有经商的传统,因此其居住的地区也沿街形成各种商业店铺,从而形成了现在的回民街。在回民街有保存完好的传统街巷、民居、生活形态以及商业活动,如回民小吃、民族特色的餐饮服务、传统手工艺产品、古玩字画等也层出不穷,这也体现了商业文化在我国现代旅游业的生命力。
2.回民街的现状。回民街位于西安市鼓楼北侧,狭义上指鼓楼到北院门的一条南北大街,广义上把与其相连的化觉巷、西羊市、大皮院一起算上。回民街街道两旁分布着大大小小约150余家店铺,这些店铺非常古老,店面也较小,以出售回民特色食品为主,未形成较大的规模。
三、回民街作为旅游资源的发展模式
1.这种商业文化旅游资源本身的发展模式。
(1)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早在唐代时期,大量穆斯林进入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商业文化,而当地特色商业文化会随着人口的迁移逐渐融入地方特色。如西安回民街商业文化中的饮食方面,最具明显特色的就是清真。这也是回民街的商业文化能够长期发展并保持特色的重要原因之一。西安地处关中平原,物产丰富,清真饮食在长期的发展中,受西安地区原材料及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渐发生了改变,并将其作为特色饮食进一步发扬光大。
(2)民族小吃与民族工艺品等较集聚,没有明显分界。回民街街道旁生意繁荣,有众多店铺,这些店铺中有的以出售工艺品为主,有的以清真特色饮食为主。这些不同类型店铺聚集在一起,并没有明显分界,展现了各具特色的商业氛围。
2.回民街街区空间发展模式。
(1)空间尺度。建筑布局、尺度特征直接作用于人对空间的认知,空间的品质对人的行为和心理产生潜在影响。良好的空间感取决于街道空间的形状、尺度和组合等因素以及围合空间的实体和场景的丰富性。回民街的街道宽度大约6~8米,建筑约1~3层,这符合我国传统商业街道围合感的要求,人在这样比例的街区内部感觉较舒适。
(2)景观设施。回民街建筑风格独特,以民族风格为主,具有较强的地方特色和历史文化气息。回民街街道景观设计较为简单,分為车行道和人行道,材质上只用匀质的石板铺,总体上缺乏设计,色彩也偏灰暗,对比不明显,让人产生单调的感觉。回民街街道卫生环境较差,也缺乏旅游休息设施等。
(3)交通状况。回民街在整体上是线性发展的用地布局,它主要依托南面的鼓楼生长而成,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人流较密集。回民街在最初时期,主要的商业活动以家庭作坊为主,因此聚集成的商业街区以线型发展,即以一条主干道为轴线,沿街是各种商业店铺而形成水平生长。回民街由于街道较窄,内部主要以人行为主,没有集中的停车场地,对于私家车和旅游团队来说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主街道口的车行和人行道交界处被三轮车量占据较严重,存在安全隐患。回民街长期以来形成的线性空间方向较单一,高峰期人流拥挤状况比较严重。
四、回民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困境
1.回民街的旅游开发模式与西安整体旅游规划定位相悖。西安市有三个5A级景区,分别是大唐芙蓉园、秦始皇兵马俑、华清池景区。西安市区还有很多景区,但这些景区开发的共同点主要围绕着唐代都市的打造。回民街是回民聚集的商业文化区,它的旅游开发模式与西安整体旅游规划定位相悖。
2.回民街的开发与西安政府资金投向相悖。西安旅游业发展的总体定位可以概括为“打造盛世唐都”,因此在西安市旅游业的开发中,政府主要针对西大街仿唐建筑一条街、大明宫城市中央公园等一系列旅游资源进行开发。然而政府资金的投入是有限的,回民街旅游开发模式不符合西安整体旅游规划的定位,因此这一区域的开发严重受到了资金的限制。
3.回民街整体的建筑,基础设施环境开发并不完善。虽然回民街的旅游商业文化氛围较好,但这主要体现在回民街主要街道的两侧,其建筑风格、整体建筑、基础设施并不完善。大部分游客都认为回民街道路过窄、人群拥挤、下雨天道路泥泞,其卫生、交通、环境问题更是严重。因此开发回民街旅游市场,必须针对其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但是,扩宽街道可能会破坏整个文化氛围,进而影响到回民街旅游业的发展,这也是回民街旅游业开发模式的一个困境。
4.散客市场和西安整体旅游并不能很好地衔接。由于回民街整体的建筑、基础设施环境开发并不完善,而且大量散客使得整个市场难于管理,卫生、交通、停车问题严重,加之小三轮车的存在,旅游团车很难进入,所以一直以来回民街的游客大部分是散客,团队游客很少。这样,与近旁的钟鼓楼等市内景点就不能很好地联接。
五、回民街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1.政府应注重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西安市政府在注重打造西安盛唐城市旅游主题的同时,应该注重城市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城市旅游若不能多元化发展,势必影响西安市盛唐城市旅游主题的成功。比如西大街改造后的街道虽然更加宽敞干净,但是与此同时也失去了人气,这还不如回民街的旅游氛围好。这也反映了一个城市单一化发展的旅游模式是不成功的。
2.汇集多方力量来发展回民街旅游业。就政府而言,要重视回民街旅游资源的开发。对具有地域特色的回民街特色资源进行普查并考察其渊源。就餐饮企业而言,要加大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高综合服务素质,也可扩大餐馆的社会影响,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就旅行社而言,可以设计以商业文化遗产为主题的特色旅游线路,并在旅游日程安排中尽可能地留出时间让游客品尝美味、购买工艺品,扩大回民街特色商业文化的知名度。
3.改善回民街街道环境。首先,针对回民街的交通拥堵和街道较窄的状况,可以在街道上设置一定数量的旅游交通标识,从而方便游客出游。其次,在街道内设置旅游休息室等,提供有关回民街饮食文化的杂志等服务。在缓解道路拥挤现象的同时,还要加强对回民街内垃圾污水的处理,增加垃圾箱数量、改造卫生间等。最后,在街道的附近建公共停车场,解决游客停车,方便旅游团进入回民街,从而带动回民街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
4.提升商业街的复合化空间特征,使回民商业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融合。西安回民街是西安市城市民族社区的中心,作为一个城市旧城中心的社区,在西安市城市旅游业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完整地保留住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商业文化,旅游在其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其关键在于回民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的融合。西安市政府虽然没有过多地通过旅游去发展回民街商业文化旅游,但是回民街自发的旅游经济带动了整个街区历史文化和商业文化的保护,从而使旅游促进了城市文化多元化的发展和回民商业文化与整个城市文化的融合。
[本文为:1.陕西省教育厅专项科研计划项目《商业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价值及模式研究——清末长安“百忍堂”沈家商号经营资料的发掘及探索》(12JK0044);2.西安市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陕西省丝绸之路旅游产品开发研究》(14T06)]
参考文献:
[1] 夏绘秦,宋银萍.商业文化遗产的挖掘与利用[J],商场现代化,2008(12):194-195
[2] 张建昌.一种珍贵商业文化遗产的解读与应用构想[J],商业研究,2007(4):211-213
[3] 刘越.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3):92-94
[4] 赵衡宇,陈琦.历史商业街区开发模式与民间商业文化的契合与发展[J],经济论坛,2010(7):137-138
[5] 谷秋琳.西安市“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与保护的新思路[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0(8):155-159
(作者单位:1.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2;2.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 陕西西安 710100)
[作者简介:马震(1976—),女,河北保定人,回族,博士,讲师;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工商管理流动站旅游专业博士后,西安财经学院商学院旅游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旅游经济、经济转型与发展经济学]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