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公安院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
陈勇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南京210023)
警务工作的信息化发展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公安院校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从媒介使用情况、媒介质疑评估能力、媒介选择和创造能力、媒介道德意识四个方面对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调查,发现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警校学生利用媒介信息的主要方式,学生们对媒介报道的客观性有着理性认知,倾向于时效性强、质量高、使用便捷的媒介信息,且普遍关注反映平民生活的民生报道。学生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意识。在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报刊等传统媒介的宣传和推广,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
公安院校;媒介素养;调查分析
全媒体时代,警务工作越来越多地需要面对媒体,需要善于利用新闻媒体、微信等社交媒介及时发布信息,开展与人民群众的沟通反馈,营造和维护自身的良好形象,这必然对人民警察的媒介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警校学生是人民警察的重要后备力量,其选择、利用、评价媒介的能力将直接影响警察队伍媒介素养的整体水平。因此,对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进行调查,了解其媒介素养的真实情况,发现信息化时代警校学生在媒介素养方面的缺失,并制定相应的对策,对完善警校媒介素养教育、提升警察队伍的媒介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课题组在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随机抽取了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公安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媒介素养现状和存在问题。江苏省是我国高等教育发达省份,因此上述两所高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具有代表性,能够反映我国公安院校学生媒介素养的普遍状况。
媒介素养指人们接触、评估和利用媒介及媒介信息的能力。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将媒介素养定义为:人们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的能力,以及制作和生产媒介信息的能力[1]。张男星等在综合国内外学者观点的基础上,将媒介素养的核心要素概括为:媒介接触及消费行为、媒介知识、媒介意识、媒介道德和媒介能力五个方面[2]。本研究借鉴这一核心要素分类体系,从媒介使用情况、媒介质疑评估能力、媒介选择和创造能力、媒介道德意识四个方面调查警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
问卷面向南京森林警察学院、江苏警官学院各年级、各专业的公安类学生随机发放,共发放问卷 400份,回收 242份,回收率为60.5%。参与调查对象的年龄、年级和专业分布如下:
表1参与调查对象的性别、年级分布表
表2参与调查对象的专业分布①侦查学、治安学、刑事科学技术、公安管理学、网络安全与执法5个专业为两校共设专业,消防工程、侦查学(公安情报方向)仅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开设。
(一)媒体接触和使用情况
媒介接触和使用情况反映了警校学生使用媒介的频率和主要途径。信息时代,网络化存在已成为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特征,媒介载体呈现出期刊、报纸等纸质媒介与博客、门户网站等数字媒介并存的发展趋势,学生选择和接触媒介信息的方式日趋丰富,运用网络媒介接触和了解社会已成为最便捷的途径。本次调查就警校学生使用媒介的方式、类型和目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互联网是警校学生获取媒介信息的主要方式,移动设备已成为警校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要途径。调查结果显示,当被问及“度过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时,89.71%的学生选择“上网”,53.91%的学生选择“看手机”,35.79%的学生表示会选择看书刊杂志,表明网络和手机已成为学生度过课余时间的主要方式。在媒介载体的选择上,89.3%的学生表示最喜欢使用的媒介是“互联网”,远高于选择“报纸”(2.47%) 和“期刊”的比例,显示网络已取代纸质期刊和报纸,成为警校学生获取信息、了解社会的主要方式,学生们已普遍适应数字化阅读,互联网的发展对纸质媒介造成很大的冲击。数字化阅读具有时效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但也具有碎片化、浅阅读等缺陷,而报刊等纸质媒介能够提供系统深入的信息。
在备选的网络接入方式中,70.37%的学生表示主要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高于选择通过电脑接入网络的人数比例。手机等智能设备的发展,无线网络技术的进步,营造出方便快捷的网络接入环境,移动设备已成为学生利用网络的主要途径。
学生使用媒介目标模糊,主要是为了娱乐和获取信息。受众对媒介的使用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媒介普遍具有监视环境、协调社会、传承文化和娱乐的作用[3]。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媒介平台内容丰富、类型多样、动态性和交互性强,因此学生使用媒介的目的也具有多样性,既可以是为了学习需要,搜集与学业相关的专题信息,也可以是为了获取新闻信息和休闲娱乐。调查表明,46.5%的被调查者表示接触各类媒介时没有明确的目标,仅有28.4%的被调查者表示接触媒介时目标明确,主要看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接触各种媒介的目的性方面,调查发现“休闲娱乐”是学生接触各类媒介时最主要的目标,有82.72%的学生选择了该项,获取新闻、学习需要、消磨时间也是学生接触媒介的重要目的,三者的选择比例分别为40.33%、30.04%和28.4%,反映出学生利用媒介时目标的多元化。学生对媒介信息的使用总体上体现出“信息偶遇”的特征,许多学生一开始接触媒介时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当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和主题时,便通过网络的超链接功能拓展阅读关联信息。
(二)媒介质疑评估能力
媒介质疑评估能力主要考量学生对媒介信息的正确性、客观性进行评估的能力。媒介信息因受传播者考虑问题的角度和广度有限、个人立场、职业操守规范和部门利益等因素制约,往往无法全面客观地反映事件的原貌。此外,自媒体时代,公众自我表达意识的觉醒、媒介传播渠道的增多、政府部门不再主导媒介话语,导致传统媒介的话语垄断地位受到挑战,媒介信息的质量门槛有所降低,对公众辨别媒介信息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本次调查分别从“评价新闻报道是否公正客观”、“大众传媒传播的文化是高雅还是显得低俗”、“西方国家报道中国新闻的客观性”、“是否会主动思考媒体报道的真实性”、“对娱乐新闻的态度”、“对名人与媒体冲突时的评判”等多个方面调查学生的媒介质疑评估能力。结果发现:
学生对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有比较理性的认识。传统媒介垄断地位的弱化,大众媒介与受众间的线性单一的传播方式被打破,代之以受众与媒介之间以及受众之间双向沟通反馈的网状传播结构。在此情势下,传统媒介信息传播链条上的把关审核机制遭弱化,媒介信息的真实性受到质疑。本次调查发现,警校学生对媒介信息的质量现状有较为清晰的认识。61.32%的学生表示能够主动思考媒体报道的真实性,25.93%的学生表示会偶尔思考,表示从不思考媒体报道真实性的学生仅占12.35%。当被问及媒介报道能能否真实反映现实时,63.79%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19.75%的学生表示否定。
学生对报纸信息的信任度较高。相对于缺乏实名认证和质量监控的论坛、博客等网络媒介,报纸等传统媒介有固定的承办机构和主管单位,稳定的编辑团队,相对完善的质量控制措施和职业道德标准,因此其可信度也更高。调查发现,警校学生对“报纸上新闻报道和观点评论的公正性、客观性”的认可度要显著高于对网络信息的认可度,仅有10.7%的学生表示经常质疑报纸新闻的公正性,89.3%的人表示偶尔质疑或者从不质疑。
学生对西方媒体报道中国新闻的客观性有着清晰的认识。由于价值观和政治制度的差异,西方媒体在报告中国新闻时经常出现歪曲事实、误导受众的现象,对此警校学生有着清晰的认识和觉悟。在“面对南海争端,西方媒体经常把中国报道成一个恃强凌弱的国家”这一观点上,48.56%的学生表示西方媒体是在歪曲事实,选择认为西方媒体“别有用心”和“虚构夸张”的学生分别占61.73%和44.44%,充分体现了警校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意识和主权意识。
对媒介文化传播功能的认知。大众媒介具有交流、传播文化的职能,但目前媒介中传播的文化呈现出良莠不齐的局面,既有宣传社会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的高雅文化,也有推崇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文化糟粕。本次调查显示,警校学生对媒介中文化传播鱼龙混杂的现状有着清晰的认知,85.6%的被调查者回应意识到我国大众传媒既传播了严肃的高雅文化,也在一些传播内容上存在低俗化倾向。
(三)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创造能力
媒介信息的选择和创造能力反映了受众在充分了解各类媒介信息时效性、可信度等特征的基础上,选择媒介信息及利用媒介平台发布信息的能力。信息时代,高效地获取利用和发布媒介信息对学生的个人发展至关重要。
对媒介信息的选择利用情况。不同载体的媒介信息在出版周期、发布方式、审核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信息的时效性、可信度和信息量也有所不同。调查显示,“时效性强”、“可信度高”、“使用方便”是警校学生选择媒介时最主要的评价标准,分别有 73.66%、65.02%、47.74%的学生选择了这三个选项,反映出学生们普遍倾向及时、高质量的信息,而且在获取信息的过程中体现出“最小努力原则”,希望能够快速便捷、低成本地获取信息,这也从侧面佐证为何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访问互联网是学生接入网络的最主要方式。
媒介信息除了载体差异之外,在信息的内容特征上也有所区别。新闻类信息讲究时效性和准确性,力求在第一时间通过简短的文字向受众传播事件动态和核心要素。综合述评类信息对时效性要求较新闻类信息有所降低,但要求对事件进行全面分析和深入阐述,从多角度向受众反映事件原貌。调查发现,警校学生喜欢的媒介内容依次为综合评述类信息(56.38%)、新闻类信息(23.05%)和简短的动态信息(13.99%),学生们倾向于系统全面、经过深加工的评述类信息。
对娱乐新闻、社会新闻和政治新闻的选择与关注。媒介信息涉及的领域广阔,涵盖政治信息、社会信息和娱乐信息等多种类型。娱乐信息经常以追逐明星、时尚、猎奇新闻吸引眼球,提高关注度。调查表明:警校学生并不热衷于娱乐信息,71.19%的学生表示偶尔会看娱乐新闻,只有15.64%的学生表示十分感兴趣。学生们普遍反对娱乐信息的恶意炒作和虚假宣传,认为娱乐信息应该更加真实化(84.77%)和平民化(35.39%),仅有12.76% 和9.47%的学生认为娱乐新闻应该猎奇和追逐明星。
在社会新闻方面,学生们最关注的信息是反映平民生活的民生报道(67.49%) 和与自己地域接近的报道(15.64%),这也与警察的职业特征和警校的课程设置相吻合。大部分警校学生将来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基层民众,课程体系中也设置了许多与社区警务相关的内容,因此学生们普遍关注与平民相关的民生报道。
学生们对政治新闻的态度呈现出性别差异。通过将性别变量与对政治新闻态度的独立性检验表明,两者之间存在关联(X2=8.479,P值为0.037)。从表3可以看出,与男生相比,女生普遍不喜欢政治新闻。
表3性别变量与“对政治新闻态度”的交叉表
表4专业变量与“是否参与网络互动”的交叉表①由于本次调查中来自侦查学、治安学的样本数较少,不适合PASW Statistics 18做列联分析,因此交叉表中没有体现这两个专业的情况。
媒介信息发布行为。现代警务工作不仅要求警察能够及时获取利用媒介信息,而且也要求警察具备使用微博等媒介发布信息的能力。本次调查从“是否参与媒介互动”、“在哪些媒介平台上发布过信息”两个方面考量学生的媒介信息发布行为,结果显示:学生们参与媒介互动的热情不高,46.91%的学生表示偶尔参与媒介互动,49.38%的学生从不参加媒介互动。在“是否参加网络互动”的问题上,对各专业学生的细化分析发现:所学专业与学生是否参与网络互动之间存在关联,两个变量的独立性卡方检验结果为:X2=93.93,P值为0.00。从表4可以看出网络安全执法和公安情报专业的学生对是否参与网络互动最为谨慎,很少参加网络互动,反映出良好的职业敏感性和职业素养。
在媒介平台的使用上,贴吧、博客、论坛是学生们使用最多的媒介发布平台,分别有70.8%、21.8%和28.8%的学生表示在上述三类媒介上发布过信息。
(四)媒介道德意识
信息时代,微博、微信、论坛、贴吧等网络媒介平台广泛使用和普及,这些平台缺少类似传统报刊媒介的质量控制机制,且一些平台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考虑,没有实行实名认证,导致追责困难,网络谣言四起,造成较严重的社会影响,给网络生态带来危害。为了净化网络空间,营造良好的网络生态环境,必须对大众利用和传播媒介信息的行为进行规范约束,使其树立良好的媒介道德意识和责任感。
在“对网络色情、暴力等信息持什么态度”的调查中,70.78%的学生表示“反感但不会举报”,14.8%的学生明确表示“会及时举报”,说明学生们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意识和是非观念。当被问及“是否可以在网络上随便发布信息”时,90.1%的学生认为“违背道德和法律的内容”不能发布,仅有5.3%的学生表示“可以无约束地发表观点”。
性别变量和对“是否可以在网络上随便发布信息”态度的独立性检验显示(X2=8.5,p值为0.037),女生的媒介道德意识要强于男生。如表5所示,男生中有6.5%的人表示可以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这一比率在女性样本中为零。
在“对网络匿名发表评论的态度”上,43.6%的学生表示“虽然是匿名的,但通过IP可以定位个人信息,所以发表的评论应该严谨认真”,47.74%的学生表示“为了维护自身的网络形象,留言评论应该有所顾忌”,表明学生们普遍意识到网络中存在监管措施,具有较强的自律意识。
本次调查表明,移动互联网已成为警校学生接触和利用媒介的主要方式,学生们对媒介报道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现状有着清晰的认知,并且更加信任报刊上的新闻报道。学生们倾向于时效性强、质量高、使用便捷的媒介信息,普遍关注反映平民生活的民生报道,喜欢深入全面的综合评述类信息,对娱乐新闻的关注较少。学生们普遍具有良好的媒介道德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对网络不良信息和虚假信息有良好的抵制能力。
表5性别变量与“对在网络上随意发布信息”态度的交叉表
通过本次调查也反映出警校学生偏重于网络阅读,对报刊等传统媒介有所忽视,使用媒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娱乐需求,一些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比较薄弱。在以后的媒介素养教育中,需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强化。
(一)加大对报刊等传统纸质媒介的宣传介绍,鼓励学生进行深阅读
本次调查表明,上网娱乐占据了警校学生的大部分课余时间,利用课余时间阅读报刊的学生比例偏低,大部分学生喜欢使用方便快捷的网络媒介。博客、微信等网络媒介虽然具有时效性强、传播便捷、获取成本低等优势,但也存在阅读内容碎片化、在阅读过程中容易产生跳跃式阅读、难以进行深入阅读等缺陷,而传统报刊往往能够对事件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报道,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媒介素养水平。因此,警校在后续的媒介素养教育中应加大对报刊等纸质媒介的宣传和推介,改变学生以网络阅读为主的阅读习惯,提倡深阅读。
(二) 加强关于互联网道德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
网络等虚拟空间中的规范主要依靠法律和道德来维持,由于立法滞后,我国现有法律对网络匿名攻击、发布虚假信息等行为的约束性不强。因此,现阶段需主要依靠互联网道德意识来规范大众的网络媒介行为。本次调查发现警校学生中有部分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还比较薄弱,存在因网络空间的虚拟特征而产生的侥幸心理。在后续教育中,应着重强化互联网道德意识教育,向学生阐述网络谣言的危害和责任,增强学生的媒介道德意识。
[1]彭兰.社会化媒体时代的三种媒介素养及其关系[J].上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5):52-60.
[2]张男星,王炳明.当前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研究报告[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9):68-80.
[3]尉天骄.南京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与分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89-93.
TheInvestigation ofStudents'Media Literacyin PublicSecurityColleges
CHENYong
(Najing Forest Police College,Nanjing,210023,Jiangsu)
The informationization of police affairs has set higher requirements on polices'media literacy (ML),and the ML education in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In this article,the level of students'ML in police colleges was investigated from the aspects of media usage,media assessment ability,media selection and creative ability and media moral consciousness,which indicates that internet has become a main means for students to make use of media information,and students have a rational sense toward the objectivity of media reports,tending to accept timely media information of high-quality and usage convenience,as well as report reflecting people's life.Students have a common media morality consciousness.In later education,propaganda of such traditional media as newspapers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o intensify students' media morality consciousness.
public security colleges;media literacy;investigation
D631.15
A
2095-1140(2015)01-0109-06
2014-12-06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科研基金项目(RWYB201410)
陈勇(1979- ),男,河南南阳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公安文化、警察公共关系、危机传播等研究。
(责任编辑:左小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