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敏 江超武 李书聆 王芳 李瑜 阮标
手法复位配合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效果分析*
郭敏①江超武①李书聆①王芳①李瑜①阮标①
目的:评价手法复位配合药物治疗在老年良性位置性眩晕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8月本科门诊年龄≥60岁的BPPV患者86例,随机分为单纯手法组和手法+药物组,每组各43例。单纯手法组仅使用手法复位,手法+药物组使用手法复位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1周,1周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单纯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0.70%,手法+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3.0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大幅提高,其中单纯手法组为(8.38±1.89)分,手法+药物组为(9.23±1.10),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确的诊断和手法复位是BPPV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合理加用药物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BPPV患者复位后的主观不适感,促进患者的康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手法复位; 药物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与体位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在所有眩晕疾病中发病率最高[1]。1897年,Adler最先提出良性阵发性眩晕,1921年,Barany将该病描述为头部快速运动时出现短暂的反复发作的眩晕,并正式提出该病。1952年,Dix和Hallpike对该病进行了详细描述,并且命名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随着对BPPV病理生理的认识,嵴顶耳石症和管石症理论逐渐得到公认,在后半规管中发现了飘动的耳石,促进了该病治疗[2]。Epley在管石症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复位治疗方法,这些复位治疗操作简单,迅速见效,有效率高,更加证实了管石症理论,逐渐在临床得到广泛应用[2]。
随着对BPPV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60岁以上的老年人BPPV的患病率是18~39岁人群的7倍[3],这提示在临床上必须高度重视老年性BPPV这一病症。虽然手法复位是BPPV的有效治疗方法,但是在临床工作中人们也发现,单纯手法复位对有些患者效果不佳,或者复位后患者出现不易缓解的不适感,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明显。有研究显示,BPPV手法复位成功后仍然有很多患者会出现头晕,所以BPPV的治疗不能满足于手法复位后眼震消失,还要注意头晕的治疗,老年人相对于年轻人复位成功后头晕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持续时间也长,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4]。因此本研究拟通过对比单纯手法复位和手法复位加药物治疗对老年性BPPV的效果,以期为治疗老年性BPPV提供更多的参考。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8月本科门诊符合诊断标准的年龄≥60岁的BPPV患者86例,其中男26例,女60例,年龄60~84岁。其中后半规管BPPV 55例,前半规管BPPV 2例,外半规管BPPV 29例。将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手法组和手法+药物组,每组各43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标准[5],诊断依据为:(1)头部运动到某一特定位置出现短暂眩晕的病史。(2)变位性眼震试验显示上述眼震特点,且具有短潜伏期(<30 s)和疲劳性。根据病情用Dix-Hallpike法确定后半规管和前半规管BPPV,用滚转试验确定外半规管BPPV。以变位检查的眼震特征来判断具体病变侧别和半规管,具体如下:(1)后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后快速卧倒,使头悬至床下,与床平面成20°~30°夹角,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上极,扭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2)前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患者头向患侧转45°后快速卧倒,使头悬至床下,与床平面成20°~30°夹角,患耳向地时出现以眼球上极为标志的垂直扭转性眼震(垂直成分向眼球下极,扭转成分向地);回到坐位时眼震方向逆转。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嵴帽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 min。(3)外半规管BPPV的眼震特点:管结石症在双侧变位检查中均可诱发向地性或背地性水平眼震,眼震持续时间<1 min。
1.3 治疗方法 确诊后前、后半规管BPPV采用Epley法复位,外半规管BPPV采用滚转法进行复位。具体方法如下,Epley法:患者取坐位,头向患侧转45°,保持该头位使患者快速躺下头悬30°后,患者经过中度头伸位、头快速向健侧旋转45°,然后患者旋转呈侧卧位,最后缓慢回到坐位同时头前倾30°,每个体位保持1~2 min或直至眩晕消失。滚转法:患者从仰卧位连续向健侧翻转3个90°体位,每一体位待眩晕消失后再做下一体位。每位患者复位1~3次。其中单纯手法组仅采用手法复位治疗,手法+药物组使用手法复位治疗后加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3次/d,12 mg/次)1周。1周后复诊进行疗效评估。
1.4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效果根据2006年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关于BPPV的疗效评估标准,短期评价时间为1周。痊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完全消失;有效:眩晕或位置性眼震减轻,但未消失;无效:眩晕和位置性眼震无变化,加剧或转为其他类型的BPPV。总有效=痊愈+有效。同时使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采用10分制视觉模拟评分方法,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眩晕及其他主观不适症状的情况,以0~10分评分,分值越高表示患者症状越轻,0分表示症状非常重,10分表示无症状。
1.5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单纯手法组总有效率为90.70%,手法+药物组总有效率为93.02%。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 两组治疗前的VAS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治疗后两组的VAS较治疗前均有大幅度提高,两组间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分
表2 两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s) 分
*与单纯手法组比较,P<0.05
组别治疗前治疗后单纯手法组(n=43)4.70±1.048.38±1.89手法+药物组(n=43)4.53±1.01 9.23±1.10*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主要是由椭圆囊变性耳石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改变半规管淋巴液的流体动力学特性所致,是最常见的外周前庭疾病之一。根据既往研究,在BPPV的病变部位中,3对半规管均可发生病变,但后半规管发病率最高,水平半规管次之,发病率最低的为前半规管[6]。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后半规管BPPV 55例,前半规管BPPV 2例,外半规管BPPV 29例)。
BPPV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作,但以中老年高发,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患病率为青壮年的7倍[3]。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随着年龄增长,耳石出现裂隙或碎片,且彼此间连接减弱,进而更容易脱落,考虑可能为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形导致的耳石稳定性下降而更易脱落并沉积于半规管所致[7]。另外,随着年龄的增加,球囊退化的同时造成球囊暗细胞的缺失,影响对耳石的吸收;绝经后老年妇女存在广泛的骨质疏松,钙溶解能力增加,使得内淋巴液中的游离钙水平增加,影响了耳石在内淋巴液中的吸收[8],这可能是老年人BPPV以女性多见的原因,有研究显示老年女性BPPV患者占老年BPPV患者的73%[9],本研究结果也提示,女性患者占老年性BPPV患者的大部分(69.77%)。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患BPPV时起床和翻身时出现的眩晕症状极易导致其发生跌倒而致骨折等外伤,因此,在临床上需要高度重视老年BPPV。
在BPPV发作期,耳石复位法是首选的治疗方法。BPPV耳石复位法的原则是通过体位改变让脱落的耳石离开半规管回到前庭,或使耳石散开[1]。前、后半规管BPPV多采用Epley法复位,外半规管BPPV多采用滚转法进行复位。手法复位操作简便,无创伤,一次性治疗疗效高[10]。有研究显示,一次耳石复位50%~80%可以完全治愈,两次复位治愈率达96%。本研究数据显示,对于老年BPPV患者,单纯进行手法复位总有效率为90.70%,手法+药物治疗总有效率为93.02%,与其他研究的有效率相似[11-14]。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提示对于BPPV患者手法复位仍然是首选的治疗方法。临床上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复位方法。
临床上观察到,虽然手法复位可以有效治疗BPPV,但是复位后的残余主观症状,如头晕、恶心等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部分患者手法复位后眩晕明显改善,但仍伴有头晕、站立不稳等症状,极少数患者甚至可能会出现跌倒发作,但意识清晰,这可能与耳石返回椭圆囊后改变了椭圆囊斑的敏感性有关。手法复位治疗后还可能伴随晕厥、恶心、呕吐、出冷汗、脸色苍白等自主神经症状[15]。因此如何处理这一复位后的残余症状是临床关注的一个焦点。在手法复位后是否使用药物治疗还有一定争议。有研究显示,单纯手法复位法和手法复位加口服抗眩晕药物治疗BPPV疗效相当[2],但是也有研究显示,手法复位加药物治疗对BPPV有积极作用[16],尤其是可以缩短复位后不适的持续时间[14,17-18]。这些不适感不易通过客观检查测量,因此VAS评分可以较好地评价患者的这些主观感觉。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可以看出,治疗前两组得分无明显差异(4.70±1.04)分vs(4.53±1.01分)分,治疗后两组评分均大幅提高,其中单纯手法组为(8.38±1.89)分,手法+药物组为(9.23±1.10)分,两组治疗后的VAS评分有统计学差异,这提示对于主观症状的改善方面,药物治疗是有其积极作用的。BPPV的病因目前仍不是非常明确,但有研究显示,尽管大多数BPPV患者没有明确的病因,但是内耳血供异常可能是BPPV患病的重要因素[19]。甲磺酸倍他司汀为组胺类药,其具有扩张毛细血管的作用,能善循环扩张脑血管,增加脑血流,同时又能抑制组胺的释放,还有轻微利尿和轻微降低血压作用,另外甲磺酸倍他司汀能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血液黏度,增强红细胞变形力,改善血液活动性和微循环,能显著增加脑血流量和内耳前庭、耳蜗血流量,减轻迷路积水,从而消除眩晕症状[20],因此可以有效减轻患者复位后的不适感以及眩晕症状。
综上所述,老年BPPV是老年人周围性眩晕的重要原因,且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对于老年BPPV患者,手法复位操作简便、无创伤、一次性治疗疗效高,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目前已作为BPPV门诊治疗的首选方法[10]。BPPV复位后可出现头晕、站立不稳等症状,合理加用甲磺酸倍他司汀等改善微循环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改善老年BPPV患者复位后的主观不适感,促进患者的康复。
[1]吴子明.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诊治的现状与挑战[J]. 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2008,23(5):255-256.
[2]莫晓冬,马鑫,余力生.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相关发病因素研究进展[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09,17(6):536-539.
[3] Von Brevern M,Radtke A,Lezius F,et al.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population based study[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2007,78(8):710-715.
[4]王利一,高波,黄魏宁. 耳石症患者复位治疗成功后头晕观察[J].山东大学耳鼻喉眼学报,2014,28(4):20-25.
[5]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 年,贵阳 )[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2):163-164.
[6]张祎,刘博,左丽静,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0,17(12):646-649.
[7]张祎,邹怡,刘博.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351-355.
[8] Vibert D , Kompis M , Häusler R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older women may be related to osteoporosis and os teopenia [J].Ann Otol Rhinol Laryngol , 2003 , 112(8) :885.
[9]沈双. 手法复位治疗老年人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J].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20(11):697-699.
[10]王慧,于栋祯.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卫生经济学研究[J].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5):222-224.
[11]王超,陈卓,黄辉.手法复位结合心理疏导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58例分析[J]. 中国医学创新,2013,10(23):103-105.
[12]李亚楠.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临床特点及手法复位疗效分析[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0):47-49.
[13]田颖,张涛,姜学钧. 318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治分析[J].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2,26(1):13-15.
[14]宋岩,白伟良,马秀岚.手法复位配合药物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3,27(21):1217-1218.
[15] Dornhoffer J L,Colvin G B.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nd canalith repositioning:clinical correlations[J].Am J Otol,2000,21(7):230-233.
[16]王斌,熊涛,熊素芳,等. 单纯手法复位与手法复位加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疗效分析[J]. 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2012,20(5):493-494.
[17] Zhang H,Geng M,Yan B,et al. Epley’s manoeu-vre versus Epley’s manoeuvre plus labyrinthinesedative in the manage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positional vertigo: prospective,randomised study[J]. Journal of Clinical Otorhinolaryngology Head and Neck Surgery,2012,26(4): 750-752.
[18]刘红钊,王靖博,秦慧兵,等. 药物辅助Epley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观察[J].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3,8(4):270-272.
[19]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等. 甲磺酸甲磺酸倍他司汀治疗内耳缺血相关性眩晕的疗效研究[J]. 中国听力语言康复科学杂志,2007,20(5):26-29.
[20]刘开福. 盐酸甲磺酸倍他司汀氯化钠注射液治疗伴有1级高血压眩晕症58例[J]. 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5):144-146.
Effect Analysis of Maneuvers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Treat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GUO Min, J IANG Chao-wu, LI Shu-ling, 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26-129
Objective:To evaluate maneuvers with medication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for elderly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 Method: A total of 86 patients with BPPV and ≥60 years of age from January 2014 to August 2015 were selected. They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randomly, group A and group B. There were 43 patients in each group. Group A used maneuvers only. Group B used maneuvers with Betahistine mesyl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 was evaluated a week later. Result: Total efficiency of group A was 90.70%, and group B was 93.02%. Ther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in total efficiency(P>0.05). VAS score of each group before treatment ha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But after treatment VAS score of each group were (8.38±1.89)vs(9.23±1.10), with a substantial increase than before. Ther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between two groups in VAS score after treatment(P<0.05). Conclusion: Correct diagnosis and maneuvers were the most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BPPV. Maneuvers with proper medication can improve the subjective discomfort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BPPV.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Maneuvers; Medication
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41
2015-09-08) (本文编辑:蔡元元)
云南省卫生内设研究机构科技计划项目资助(2012ws0025)
①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阮标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K unming Medical University, K unming 650032,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