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旭,韩志强,朱柏军,王 琳,水柏年
(浙江海洋学院水产学院,浙江舟山 316004)
小黄鱼Pseudosciaena polyactis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石首鱼科Sciaenidae、黄鱼属Pseudosciaena,又名小鲜、小黄花、黄花鱼,是温暖性近底层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我国的渤海、黄海和东海,是东海区传统的“四大渔产”之一,为我国经济价值较高的重要捕捞对象之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其资源量大幅度下降[1]。近年来,由于禁渔区、禁渔期和伏季休渔措施的有效实施,东海区小黄鱼的产量明显上升,但是小黄鱼资源并未得到完全恢复,渔获物利用主要以补充群体为主,可利用价值大大降低[2]。
耳石位于硬骨鱼类的内耳中,主要由碳酸钙组成,起平衡和听觉的作用[3]。耳石是鱼类生物学特征中重要而稳定代表形质,耳石的组成成分是鱼类生活史中环境变迁的表征,耳石的形态及其生长特征能反映鱼类的生长特征。纵观国内外,有关鱼类耳石的研究,曾有一些学者做过研究及报道,耳石形态的研究可用于种类或种群鉴定[4-5]。目前,小黄鱼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形态特性、种群特征及资源量等方面[5],但关于小黄鱼耳石形态特征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研究对采自温州近海的小黄鱼样本进行体长、体重等生物学特征测定,并对其耳石外部形态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旨在揭示小黄鱼耳石的形态特征,以及其各主要形态指标与小黄鱼体长及纯重的关系,以期为小黄鱼的生物学研究开辟新的途径。
本研究所采用的样本为2010年10月在东海32°22′N,126°28′-126°52′E海域随机采集的297尾小黄鱼。在实验室对其进行编号,并测量体长,称纯重。体长精确到0.1 cm,纯重精确到0.1 g。在鱼的内耳采集左、右矢耳石共297对,用清水清洗后放入样品袋中,编号并放入冰柜中保存。
1.2.1 实验方法
测定时,将右矢耳石取出,用蒸馏水清洗、浸泡,放入KQ3200型超声波清洗器中清洗30 min,以去除包裹在耳石表面的包膜和黏液。用蒸馏水冲净后,放入50℃烘箱中干燥24 h至耳石恒重。将烘干后的矢耳石用电子天平称重(精确到0.001 g)得耳石重(OW)后,用连于Nikon SMZ8000型解剖镜的Nikon DN100数码相机对右耳石进行拍照,用图像分析软件Image-ProPlus6.0对耳石图像进行测量,得到耳石周长(P)、耳石面积(A)、耳石宽(WO)、耳石长(LO)、Feret(max)(Fmax)、Feret(min)(Fmin)(Feret径长是物体按某一角度摆放时,经过物体形心的物体外缘两点间的距离)、耳石最大半径(R)、耳石最小半径(r)、耳石头部面积(AOl)、耳石头部宽(WOl)和耳石头部长(LOl)11个形态指标(图1)。
1.2.2 实验数据处理
运用spss16.0软件对小黄鱼耳石的12个形态指标实测值进行主成分分析;计算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及纯重之间的相关系数值,判定其相关性密切程度,对相关系数平方值(R2≥0.542)的因子间构建其函数关系式。
图1 耳石测量示意图Fig.1 Illustration of statolith measurement
对小黄鱼耳石的12项形态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根据累计贡献率大于85%标准[6]选出所需最少的主成分,在本研究中共需选取3个主成分。由表1可知,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依次为68.95%、9.14%和7.51%,累计贡献率达85.59%。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较高,因此可以认为其保留了小黄鱼耳石形态的绝大部分信息,进而可以用这些耳石形态因子来研究小黄鱼耳石的形态特征。
由表1可以得出,第一主成分与耳石周长、耳石面积、耳石重、耳石宽、耳石长、Feret(min)、Feret(max)存在较密切的正相关,载荷系数均在0.9以上。根据主成分载荷系数,可以用耳石周长、耳石面积、耳石重、耳石宽、耳石长、Feret(min)及Feret(max)来代表12项形态指标来描述小黄鱼耳石的形态特征。
表1 小黄鱼耳石12个形态指标中3个主成分负荷值和贡献率Tab.1 Loadings of three principal components for twelve morphometric parameters of P.polyactis statolith
2.2.1 耳石主要形态指标和鱼体长的关系
对小黄鱼耳石的7项主要形态指标与其体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小黄鱼耳石的 P、WO、LO、Fmin、OW及A与L用线性关系拟合效果最佳,而Fmax与L用幂函数关系拟合效果最佳。由图2可知,其大小均随着鱼体长的增大而增大,曲线对应的拟合函数式依次为式(1)至式(7)。
图2 小黄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其体长的关系Fig.2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in parameters value and standard length of P.polyactis
在式(1)-(7)中,P、WO、LO、Fmax及Fmin分别为耳石周长、耳石宽、耳石长、Feret(max)、Feret(min),单位为mm;A耳为耳石面积,单位为mm2;OW为耳石重量,单位为g;L为小黄鱼的体长,单位为mm。
2.2.2 耳石主要形态指标和鱼纯重的关系
对小黄鱼耳石的7项主要形态形态指标与鱼纯重进行回归分析,并建立其函数式。结果表明,小黄鱼耳石的P、WO、LO、Fmin、OW及A与W用线性关系拟合效果最佳,而Fmax与W用幂函数关系拟合效果最佳。由图3可知,其大小均随着鱼纯重的增大而增大,曲线对应的拟合函数式依次为式(8)-(14)。
在式(8)-(14)中的 W 为鱼纯重,其余各字母含义与式(1)-(7)中的相同。
本文借鉴耳石长/耳石宽、圆度及环率这3个形状指标来反映耳石的变化趋势[4]。圆度和环率表示的是耳石轮廓与等面积圆之间的差异程度,圆度值越大或环率值越小,越趋近于圆,其计算公式如下:
式(15)和式(16)中,A 为耳石的面积,单位为mm2;Lo为耳石长,单位为mm;P为耳石的周长,单位为mm。对小黄鱼耳石的3个形状指标与小黄鱼体长进行回归分析,小黄鱼的耳石长/耳石宽、圆度、环率与其体长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分别为:0.024、0.043、0.035,与鱼纯重的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分别为0.012、0.028、0.035。由于其相关系数值均很小,相关关系不密切,因此其对应的相关方程和曲线不再构建。
图3 小黄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其纯重的关系Fig.3 Relationships between main parameters value and net weight of P.polyactis
主成分分析得出,耳石周长(P)、耳石宽(WO)、耳石长(LO)、最大 Feret直径(Fmax)、最小 Feret直径(Fmin)、耳石重(OW)及耳石面积(A)等为小黄鱼耳石最具代表性的形态指标,因此这些指标可代表小黄鱼耳石的12个外部形态指标。建议在今后类似的鱼类耳石研究中,把耳石面积、耳石周长、耳石高、耳石宽、耳石重、最大Feret值及最小Feret值等耳石形态指标作为主要的测量指标,以利于今后更好地开展类似鱼类耳石形态的研究。
小黄鱼耳石的主要形态指标P、WO、LO、Fmin、OW、A与L及W呈明显的线性关系,Fmax与L及W呈幂函数关系。根据线性关系式(Y=a+b×L)分析,在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小黄鱼体长及纯重的函数关系中b系数的大小顺序:A>Fmin>P>LO>WO>OW,说明耳石的生长速度以面积为最快,其次为Feret(min)、周长、耳石长、耳石宽。同时,小黄鱼耳石主要形态指标与体长的相关系数值(R2)明显大于其与纯重的相关系数值(R2),这说明小黄鱼形态指标与体长的关系要比其与纯重的关系更为密切。
许巧情等[7]通过对黄颡鱼Pelteobagrus fylvidraco耳石形态的研究推导出体长与耳石大半径关系式,进而退算黄颡鱼在以往各龄的体长。LONGENECKER[8]利用耳石大小可以推算个体或群体的生长发育时期和生长规律特性。因此在今后小黄鱼的研究中,可以利用本文建立的函数关系式,通过测定小黄鱼耳石的主要形态指标推算小黄鱼的体长及体重,结合小黄鱼耳石年轮标志的鱼龄,研究小黄鱼个体或群体在不同生长期的生长特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探讨鱼类种群生存状况、迁移生活史、补充群体数量、水域环境与食物组成等问题[9-10],为小黄鱼的资源保护和管理研究提供参考。
研究得出,小黄鱼耳石的长宽比例并不随体长及纯重的增加而发生改变,耳石的形状与鱼体长及纯重的增长不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有研究指出,在鱼类早期生活史中,伴随着脊索生长,耳石伸长[11-13]。这种现象在小黄鱼早期生活史中是否存在,也有待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本文研究方法参考潘晓哲等[4]的实验方法,是以耳石形态的几何中心作为测量的基点,由于本文研究的小黄鱼的耳石与他研究的鱚属鱼类的形态十分相似,因此本研究借鉴其耳石形态的测定方法具有可靠性,这在本研究中也进一步得到印证。另外,本文曾试图以耳石的生长中心作为耳石测量的基点,但由于受到计算机软件等方面的制约,手工测量具有较大的偶然误差,难以通过对测定结果的分析与研究,揭示其客观的形态和生长特征。建议在以后研究中,开发专用的计算机软件以探索新的测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以确立类似耳石的科学合理测定方法。
[1]郭旭鹏,金显仕,戴芳群.渤海小黄鱼生长特征的变化[J].中国水产科学,2006,13(2):243-249.
[2]林龙山,程家骅,任一平,等.东海区小黄鱼种群生物学特性的分析[J].中国水产科学,2004,11(4):333-338.
[3]廖 锐,区又君.鱼类耳石研究和应用进展[J].南方水产,2008,4(1):69-75.
[4]潘晓哲,高天翔.基于耳石形态的鱚属鱼类鉴别[J].动物分类学报,2010,35(4):799-805.
[5]王英俊,叶振江,杨永恒,等.耳石形态在黄海蓝点马蛟群体鉴别方面的应用[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7(sup):155-158.
[6]罗福广,李 斌,罗平秀,等.中国沿海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形态差异的比较[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40(3):65-70.
[7]许巧情,刘 俊,黄 维.黄颡鱼耳石初步研究[J].水利渔业,2005,25(3):15-16.
[8]LONGENECKER K.Relationships between Otolith Size and Body Size for Hawaiian Reef Fishes[J].Pacific Science,2008,62(4):533-539.
[9]KARPENKO V I.Diurnal feeding rhythm of young salmons during the early marine period[J].Journal of Ichthyology,1982,22(2):323-325.
[10]KAEV A M.Dynamics of some biological indices in the chum salmon Oncorhynchus keta in the connection with formation of its abundance[J].Journal of Ichthyology,1999,39(5):669-678.
[11]CAMPANA S E,NEILAON J D.Microstructure of fish otoliths[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1985,42:1 014-1 032.
[12]CAMPANA S E,THORROLD S R.Otoliths,increments,and elements:keys to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fish populations[J].Canadian Journal of Fisheries and Aquatic Sciences,2001,58:30-38.
[13]向建国,向 劲,王星璐.湘江鳡仔稚鱼个体和耳石生长发育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1,35(5):817-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