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岳江
编辑手机报应突出“四性”
■ 魏岳江
针对手机报短而精的特点,编辑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主题,以题概文;导语为先,引领方向,正文补充;长篇短编,短篇精编,灵活取舍;多方选稿,善于综合,归纳总结;利用搜索,丰满稿件,不留问号。
美国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认为: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可惜,自人类诞生之日起,这两个功能就分道扬镳,直到手机横空出世,才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整合起来,集于一身……无线移动的无限双向交流潜力,使手机成为信息传播最方便的媒介。2004年7月,国内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诞生。随后2005年5月,国内首家省级手机报《浙江手机报》问世。一时间,手机报作为一种新兴的信息载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传遍大江南北。时至今日,手机报发展为四种形态(短信手机报、彩信手机报、WAP手机报和客户端手机报)。如果说以往的编辑只懂编辑基本功,那么今天的手机报编辑,必须具有适应多媒体融合的能力。在实习中,我深深感受到了社及编辑部深厚的文化氛围和文学气息,从中也领悟到了许多东西。下面,我就针对手机报存在终端限制、容量不足;受众狭窄,传播受限;形式静态、内容单薄等局限性,提出编辑手机报应突出以下四性:
信息就是不确定性的消除。通过传播和信息的传递,人们获得了更多的确定性。因此,获得更多的信息这一心理普遍存在于新闻受众之中。在媒体终端数量繁多、微信微博日新月异的今天,要吸引读者,编辑就必须在工作中把握好受众性,满足读者视觉和阅读内容的心理需求。目前,多数受众读者扫描式阅读已经成为网络新闻阅读的主要方式。受众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接收新闻的内容种类,决定浏览新闻的时间顺序和时间长度,对接收新闻的过程实施全方位自由选择和调配。上述这些新的特点已经在提示着网络新闻工作者,尽管网络新闻的编辑要遵从新闻写作的一般规律,但是网络新闻的编辑与传统媒体的新闻编辑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研究这些差异,探讨网络新闻编辑的特殊规律,充分挖掘手机用户实名制的优势,研究受众市场,细分受众人员类别,有针对性地搜集、编辑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内容。针对不同的受众人群的阅读需要,编辑个性化、针对性的信息内容,提供图文并茂的内容产品和信息服务,并在这种服务与交流过程中实现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唯有如此,才能赢得用户、赢得市场,同时解决受众范围狭窄的问题,由此实现手机报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手机报的内容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编辑应转变思路,抢抓重大新闻、突发新闻,凸显新媒体的“速度”特色,而不是传统媒体的简单照搬。总之,只要平时用心积累,成为手机报编辑高手并非难事。手机报的选稿标准是重要、可看、可传、有趣、亲民,编辑不能凭自己的好恶取舍稿件。在重大新闻、吸引眼球新闻拓展阅读,弥补深度,如建立“超链接”,用户只需点击,就可将手机连到传统媒体的相关网页上,或在重大新闻之后给出新闻来源,提供相应阅读提示,方便读者进行拓展阅读。针对重大新闻评论事件,突出互动反馈,设置读者互动环节,如读者评报、读者观察等,通过与受众“亲密接触”来了解受众所需所想,完善编辑策略,再按受众心理总结编辑规律。手机报作为媒体中的“信息源”,更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潜力,在突发事件、重大事件报道中发挥超速度,增强媒体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如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半个小时内,多家手机报在地点、震级尚不明确的情况下推出快讯,告诉四川境内发生了大地震,详情请关注后续报道,这种处理方式紧紧抓住了订户关切的神经。稍后,在获取比较明确的信息后,多家手机报第一时间报道温家宝总理赶赴灾区的消息,与此同时,推出地震逃生法则等科普知识。2003年2月1日22时32分,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失事16分钟后,新浪网把这则新闻以手机短信的方式发送给万千客户,由此开创了国内手机传播新闻的先河。直到23时50分,央视一套插播了“哥伦比亚”号坠毁的新闻,比短信晚了一个多小时。
手机屏幕作为手机新闻的主体接收终端,它的特殊优势与特殊局限并存。人们在享受着五彩缤纷的多媒体信息的同时,也忍受着屏幕光对眼睛的刺激。如今,处在网络新闻传播中的受众抛弃了对印刷媒体逐字逐句的阅读方式,开始在扫描中阅读,在快速扫描的过程中去发现和感受对自己有用的信息。这种阅读带有极大的跳跃性、检索性、快速性,如果新闻中没有醒目的关键词、图片,没有清晰的提示与标识,没有引起人们关注的话题,就难以抓住读者飞速运行的眼球。手机报所发送的新闻,不是短信意义上的文字新闻,而是一个多媒体数据包。这个多媒体数据包包含了图片、文字、声音、动画等,可涵盖4开8版报纸的全部内容。这样,用户不仅可以去看、去听,而且还可以借助图片和动画等形式更深刻地去理解新闻。图片是手机报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结合实用性与多样性,针对受手机的屏幕分辨率低、屏幕尺寸较小、手机报自身大小仅为50K左右等因素的限制,手机报编辑要精心选择适合手机表现的图片,一般不超过三幅。在排版设计方面,编辑可以通过稿件的篇幅大小、版面位置、厚题薄文,为稿件配发编辑按、评论、图片,改变稿件字体,加边框等方法来区分稿件的重要性,引导读者进行阅读。
手机报受众人群广泛,成本低廉,在发送平台和接收终端之间实现了双向交互,但手机报本身也受到版面、读者阅读方式的限制,这些特点促使手机报在牵手传统报纸的同时,需要改进自身编辑方式,突出技巧性。标题已经成为受众识别新闻内容,判断新闻价值的第一信号,成为受众决定是否索取深层新闻信息的第一选择关口。读者每一次对于下一层网页链动结构的点击,支付的不仅是时间,而且是金钱,因此,标题实际上也成为他们权衡自己获取新闻所支付成本的第一判断。编辑手机报新闻的过程中,除了利用好标题,还要充分利用导语,使读者看到标题后一目了然。在编辑时也可以结合标题将导语精简,然后将正文中的必要信息提炼出来,组合成稿。对于一些看似短小的稿中包含了重要的民生信息,切合读者的关注点,就要尽可能地详编、精编。如针对涉及天气、交通、地震等民生内容的稿子等。这类稿子如果原稿过于单薄,可以在网上搜索相关内容,补充进去,让稿子尽可能充实完善。对于长稿,如果原稿中有小标题,可以直接将关键的小标题拿出放到手机报稿中。如果在原稿有多个小标题的情况下,着重挑选贴近民生的小标题和内容,其他可以忽略。针对手机报信息广泛的特点,要打破传统的单稿编辑模式,采用多稿综合如横向综合和纵向综合的方法编辑新闻,能在有限的篇幅内给予读者提供尽可能多的信息,增强新闻的贴近性、相关性,吸引更多的读者。有的热点稿件,往往以单篇新闻的形式出现。但编稿时需要说明事情的来龙去脉,并交代新闻背景,单篇新闻不能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这时可以利用网络搜索工具,搜索相关新闻,最大限度地完善稿件。手机报的字句还要讲究一个“惜”字,尽可能做到语言简练、没有废话、套话,言简意赅。
总之,针对手机报短而精的特点,编辑要做到开门见山,提出主题,以题概文;导语为先,引领方向,正文补充;长篇短编,短篇精编,灵活取舍;多方选稿,善于综合,归纳总结;利用搜索,丰满稿件,不留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