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工业成功军转民的丰碑——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
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成功地实现了核工业的二次创业,走出了举世瞩目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军转民新路。
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位于中国浙江省海盐县,紧傍风景秀丽的杭州湾,是中国大陆核电的发源地,被誉为我国的核能基地、创新基地、人才基地、示范基地、文化基地、科普基地,是我国核工业成功实现军转民、取得了二次创业成功的标杆和丰碑。
秦山核电基地目前共有7台运行机组,装机容量430万千瓦;2台机组在建,全部建成后,总装机容量将达到630万千瓦。
秦山一期核电站,1970年2月8日,根据周恩来总理批示精神以“728工程”命名,是我国第一座原型堆核电站,于1985年开工建设,1991年投产发电,不仅结束了中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而且标志着中国核工业的发展上了一个新台阶,成为我国军转民、和平利用核能的典范,使我国成为继美、英、法、苏、加拿大、瑞典之后第七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首座核电站的国家,被誉为“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国之光荣”。秦山核电厂扩建项目(方家山核电工程)为两台国产化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采用二代改进型压水堆技术。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项目核准申请。项目工程总投资为260亿元人民币,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两台机组分别于2008年12月26日和2009年7月17日开工。同时,秦山一期参与了我国重大援外工程——巴基斯坦恰西玛核电站的调试,并累计向其他核电站输送了1500多名高级技术、管理人才。
秦山二期核电站,作为我国引进大亚湾核电站后“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首座国产化商用核电站,实现了自主建设原型堆向商用堆的重大跨越。1、2号机组分别于1996年6月和1997年4月开工建设,先后于2002年4月15日和2004年5月3日投入商业运行,设备国产化率达到55%。3、4号机组分别于2006年4月和2007年1月开工,先后于2010年10月5日和2011年12月30日实现商业运行,设备国产化率超过了77%,主要设备如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汽轮机等全面实现国产化。其中3号机组建造工期为53.5个月,创造了国内同类核电站建设工期的最短纪录。
秦山核电基地航拍图
秦山三期核电站,是中加两国最大的经济合作项目,装机为2台70万千瓦重水堆核电机组。工程于1998年6月开工,两台机组分别于2002年12月31日和2003年7月24日投入商业运行,其中1号机组提前43天投入商运,2号机组提前112天投入商运,实现了核电工程管理与国际接轨。秦山三期是我国唯一的重水堆核电站,采用天然铀做燃料,铀资源利用率高,同时可以大规模生产在工农业生产、医疗卫生等领域应用广泛的钴-60同位素,满足国内80%市场需求,打破了国外垄断。重水堆正在开展的压水堆回收铀利用、钍资源利用项目,对于完善核燃料闭式循环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秦山核电基地投运机组始终保持安全运行,辐射防护、放废控制和环境监测指标保持良好。2012年7台机组共发电346.3亿千瓦时。截至2012年底,秦山核电基地已累计安全发电2637亿千瓦时。相当于为国家节约标准煤8433万吨(等于142万节火车皮的装煤量),减排二氧化碳2.59亿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效益,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实践证明,中核集团秦山核电基地成功地实现了核工业的二次创业,走出了举世瞩目的和平利用原子能的军转民新路。经过20多年来的自主创新、探索实践、持续改进和安全发展,秦山核电基地已成功实现了从原型堆到商业堆、从30万到100万、从国内走向国际的重大跨越,逐步掌握了核电领域的多项关键技术,积累了自主设计、建造、运营、管理核电站的经验,对我国核电事业安全高效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2月15日,山河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山河智能”)与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简称“长沙有色院”)在长沙山河智能第一产业园B206会议室隆重举行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宣告双方战略合作正式启动。根据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共同出资设立合资公司,山河智能占51%,长沙有色院占49%,旨在建设国内一流的矿山和冶金成套装备研发与制造企业。
本次签约仪式,由山河智能总经理陈刚主持,山河智能董事长何清华及长沙有色院总经理廖江南分别携各自高管团队及主要领导参加,并由何清华董事长与廖江南总经理亲自签字,签约仪式在友好握手和相互祝福声中圆满完成。双方均表示,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作风,精诚协作,共创美好未来。(陈晖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