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谭顺兰
魂牵梦绕的地方
■ 谭顺兰
峥嵘岁月一甲子,银光人的热血在这片土地上历经60年的奔涌凝聚,托举起了企业的宏伟大业,培育了银光人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成就银光的进取精神,负重前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
山是和尚头,有沟没水流;飞禽人烟少,不见树和草;风吼野狼嚎,马蛇子满地跑……
曾经这样一个地方,却让多少人魂牵梦绕。
这个地方有一个闪亮而动听的名字——银光。
2014年,是银光集团建厂60周年。为了制作“银光人”访谈节目,抢救性地收集整理企业建厂初期的历史资料,回顾企业两次创业过程中所走过的艰辛历程,带着采访任务,我走近了一位位耄耋之年的老银光人,触摸到一颗颗为银光的建设发展而燃烧激情的创业者的心灵,感受到银光精神的力量。我时常被一种炽热的情感、豪迈的情怀包围着,更让我的心灵受到震颤的是那些居住在外地的老银光人对这片土地的牵挂和眷恋……
86岁的郭树清老人是1956年中国共产党国营805厂委员会成立之初的6名成员之一,曾负责企业的工会工作,在银光工作、生活了15年,之后调到平凉华丰机械厂、兰州钢厂等单位任党委书记。
3月27日一大早,我们驱车从白银赶往居住在兰州的老人家中。一下车,空气中还带着些许寒意,但是这寒意很快被见到老人的喜悦所驱逐。老人满面红光,眼中散发着经过岁月磨砺而愈加质朴的光芒。老人的声音依然洪亮,侃侃而谈的是在银光度过的“干打垒”、吃苦水、点油灯的岁月,尤其是一年只刮一场风,就是365天,天天刮风更让老人记忆犹新。老人感慨地说,银光厂是国家“一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之一,而且是国防企业,大家都感觉到特别光荣。他一再强调,银光人实在,真实在,“三老四严”(对待革命事业,要说老实话,做老实人,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密的组织,严明的纪律,严格的要求,严肃的态度)和 “四个一样”(对待革命工作,要做到有人检查无人检查一个样,领导在场不在场一个样,白天黑夜一个样,好天气坏天气一个样)人人都会背并照着做。不论是日常工作,还是参加劳动竞赛,只要一发动,大家就干起来,而且比着干好。“老老实实做人,扎扎实实干事”是银光人给他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我们请老人找出一些在银光拍的旧照片,老人缓缓地翻着相册,原本健谈的他,看到那些半个世纪前的留影,沉默了很久。
“离开银光后,还回去过吗?”看到老人陷入对往事的沉思,我小心翼翼地问。
“回去过,还想回银光,现在做梦都会梦到银光,对从前的事记得越清楚。银光厂那么好的地方,别看那么艰苦,但是我喜欢,职工让我特别感动。1971年,组织安排我调离银光,我心里非常难过。”老人说,在银光的日子,是他这辈子最深的记忆。
6月20日,风和日丽。当载着我们前往天水采访的车行驶在绿荫如盖的银光主干道时,很难想象,腾格里沙漠怒吼的北风,曾席卷沙石经常在这里光顾肆虐。
曾在银光厂工作过的李洪斌、金玉璧、王广文3位老领导,都相继调入天水岷山机械厂担任领导,并在那里光荣离休。李洪斌老人因患病,双手一直在抖动,一只眼睛已经基本上看不见。但听到我们到来的消息,他坚持拖着缓慢的步子走出房门,像迎接亲人一样迎接我们。他的语速很慢,但每一个字都饱含深情。
他说,在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极度困难的生活条件下,银光人始终勇往直前。1959年,工厂在仅有1台硝化机和1台结晶机,且都没有传动装置和搅拌翅的情况下,开展801产品的中型试验。当时没有水、电、汽,没有工房,大家迎难而上,建工房,接通临时电源和上水管线,盖起简易锅炉房,安装了小锅炉,制造、安装非标设备及主机配件,解决了所有的难题,取得了中型试验的试车成功。为了抢进度,干部员工每天忘我劳动,浑身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中午随便吃几口自己带的饭就投入工作,晚上加班到10点,每人两个馒头充饥。
老人在讲述中,既有对艰难岁月的追忆,也有作为一名老银光人的自豪。从老人家出来,他执意要送送我们。他一次次挥动着颤抖的手,一次次道别,就像当年离开银光一样,依依不舍。
去王广文老人家时,他和老伴早已在楼下等候着我们。1963年老人从重庆望江机械厂调到银光厂,担任人事副厂长。他感触最深的是,那时厂里的职工大都是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克服了恶劣环境带来的不适,以及饮食、住宿等生活方面的困难,情绪稳定,团结一致抓生产。更让老人赞不绝口的是银光厂有一套严明的管理制度,保证了安全稳定生产和产品质量优良,为全国化工系统树立了一个榜样,一面旗帜。
离开银光40多年了,那些风沙般纷呈的历史,那些并肩作战的日子,那些经过岁月洗礼依然清晰的容颜及名字,都镌刻在老人心中。他说,忘不了啊。
银光唤起的记忆,对于每个人是不一样的。但是那份真、那份深又是一样的。
在采访李洪斌和王广文老人的过程中,86岁高龄的金玉璧老人三番五次来到两位老人家中,急切地了解我们采访的进度,盼着我们早点去他家。
金玉璧老人精神矍铄,性格开朗。说得激动时,带着手势;谈到动情处,几度哽咽。他说,银光人在建设第一条生产线期间,经历过下马停建与上马的波折,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的考验,经历过前苏联撕毁合同、撤走专家、停止供应技术资料和图纸的严峻形势。在恢复建设的日子里,干部职工自力更生,以厂为家,加班都是主动的,不计报酬的。终于,在1964年8月20日,合格的801产品诞生在银光这片土地,填补了国家的空白。随后,201、混合产品、501等生产线相继投产成功,一次次的辉煌呈现在这片热土上,胜利的喜讯遍布银光的每个角落。
银光集团为企业离退休老人集体祝寿
提到辉煌背后的千辛万苦,他说自己早已和银光同甘共苦了。他一次次反问:“你说我能不怀念银光吗?能不想吗?”
因为思念,所以在离开多年后,还是要回到银光来看看。
银光厂原生产技术副厂长、总工程师,曾任兵器工业部副部长的庞天仪离休后,于2009年来银光回访时,我见过他。看到银光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微笑一直挂在老人的脸上。
这次,我和同事专程去北京采访他,一同追寻银光记忆。
离开银光厂已经52年了,年近九旬的庞天仪老人回忆到,当时工厂那一片都是寸草不生的荒地。大家想栽树,但没有水,栽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都难。2009年7月,他回到厂里,看到厂区和生活区绿树成荫,听说企业还是全国绿化先进单位,他感到非常欣喜。
他说,建厂时从全国四面八方调的人来银光,都是从条件还不错的地方来的,为了国家国防和现代化建设大家坚持了下来,落地生根成了银光人,这一点难能可贵!
对于企业各条生产线的发展,他如数家珍。他提到,银光厂原来是单纯的军品生产企业,经过几代人的艰苦奋斗,形成了以军为本、军民结合的发展格局,成为跨地域、跨行业经营的大型化工企业集团,这是一段非常艰辛的过程,来之不易。工厂在军民融合方面做得有特色,研发能力强,能够真正解决问题。企业还在TDI产品的基础上延伸循环经济产业链,利用氯化氢生产PVC产品,且PVC已经年产12万吨了,很可喜。
提起银光厂争取TDI项目,老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当时他任第五机械工业部设计研究院院长,争取TDI项目以及后来的项目签字,他都参与其中,并做了很多建设性的工作。
1个多小时很快过去,采访即将结束,老人欣慰地说,作为曾经的银光人,他感到很骄傲,有机会他一定会再回到银光看看。他希望企业顺应发展趋势,在每一个历史阶段,都相应地作出调整。因为只有不断转型调整,才是胜利者。
从首都返程,一路上,我都被老人对银光的深情鼓舞着。是什么让老一辈创业者对银光念念不忘?峥嵘岁月一甲子,银光人的热血在这片土地上历经60年的奔涌凝聚,托举起了企业的宏伟大业,培育了银光人牢记使命、报效祖国的奉献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勇于变革的创新精神,追求卓越、成就银光的进取精神,负重前行、攻坚克难的拼搏精神。这些经过岁月锤炼而难以磨灭的精神,必将铭记在每个银光人心中,成为代代相传的宝贵财富,成为银光集团永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作者单位:银光集团宣传部新闻中心)
银光集团生产线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