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引领新常态 顺势而为谋发展

2015-11-26 06:40魏岳江
中国军转民 2015年2期
关键词:常态改革经济

■ 魏岳江

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

■ 魏岳江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只有准确把握,坚持发展,顺势而谋,主动作为,才能把握先机,乘势而上,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推动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治理“城市病”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光阴荏苒,又是新的一年。

刚刚过去的2014年,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任务的第一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至关重要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准确把握新常态,统揽经济全局,坚持战略定力,调控精准发力,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推出一系列稳定增长、惠及民生、培育新动力、深化改革开放的重大举措,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中国经济运行处在合理区间,迈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走向新时代。

新的一年,一个重要的历史节点,是立全国人之雄心,拓小康社会之大道,谋经济新常态之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也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2014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下简称会议)对2015年经济工作进行部署,尤其是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出系统性阐述,提出要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说到底就是要适应引领新常态,顺势而为谋发展。只有准确把握,坚持发展,顺势而谋,主动作为,才能把握先机,乘势而上,改革创新,落到实处,推动首都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治理“城市病”攻坚战向纵深发展。

一、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深入全面认识新常态,准确理解把握基本特征

准确认识、深入认识、全面认识新常态下的新趋势、新特征、新动力,是做好今后经济工作的重要前提。惟有深化认识理解新常态,才能主动适应新常态,进而有效引领新常态。

中国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的某个新词,都包含重要的政治或政策信息,而后会在更多场合反复出现并逐步被系统化,直至正式成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和决策依据。“新常态”就是这样一个词。这次会议,“新常态”一词特别引人注目。

会议指出,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会议要求,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观念上要适应,认识上要到位,方法上要对路,工作上要得力。会议用这么大篇幅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经济新常态,是因为我国经济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动力转换的新形势、新时期,必须要统一思想认识,转变观念。

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5月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要增强信心,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适应新常态,保持战略上的平常心态。2014年7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研究经济形势和下半年经济工作。这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阐释和准确把握:发展必须是遵循经济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是遵循社会规律的包容性发展;准确把握改革发展稳定的平衡点,准确把握近期目标和长期发展的平衡点,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的结合点。同一天,在党外人士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重申,正确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增强信心,适应新常态。2014年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演讲中阐述了什么是经济新常态、新常态的新机遇、怎么适应新常态等关键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高屋建瓴,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涵盖一系列新理念、新思维、新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刘青山突然跪在他前面,说,老牛叔,我错了,不该用假信骗你。我跪下向你认错,你就相信我一次。他看到刘青山出了眼泪。刘青山还说,老牛叔,你就相信我一次!你要再这样下去,出了事,我负不起这个责哎。

因此,贯彻会议精神,首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常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化理解新常态、统一认识新常态、科学判断新常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认识上来,增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那么,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经济新常态丰富内涵、包含经济哲理?综合专家观点,对新常态是这样理解的。符合经济规律的增长是常态,不符合经济规律增长是非常态,如我国过去几年经济的超高速增长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是非常态的。新常态之“新”,意味着不同以往;新常态之“常”,意味着相对稳定;新常态,即从原来的状态向一种新的相对稳定的常态的转变,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经历的历史过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规律的客观反映,突出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适宜、结构优化、社会和谐等方面;在我国目前的情况下,7%、6%点几都是常态,10%左右是高速,7%左右是中高速。因此,新常态绝不只是增速降了几个百分点,更是增长动力的转换和发展质量的提升。

新常态有哪些基本特征,如何深刻理解把握精神实质?2014年11月9日,习近平在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上的演讲中首次系统阐述新常态三个特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新常态下,中国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新常态下,中国经济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次会议不仅首次在公报中出现“新常态”一词,而且还结合当前经济形势,首次对“新常态”一词作了九大特征的系统阐述。其中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的变化,等等。会议指出“新常态”的九大趋势性变化说明,如今我国经济正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的阶段演化。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发展方式正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正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正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

由此可见,新常态不仅仅是增长速度变化,还包括经济增长动力变化、经济结构调整、资源配置方式转换、国民福利共享等丰富内涵和特征。新常态既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新规律的描述,更是对中国经济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新要求的阐述。新常态蕴含着内外客观条件的趋势性变化,具有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全局性特征,实质是从非均衡发展转向均衡发展。在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速虽然放缓,但经济增长质量依然可观。

二、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会议全面、系统、深刻地阐述了新常态呈现的新面貌、新特征,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当前经济形势的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新常态下,我国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的关键时期,经济的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意味着中国经济走向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新路子。因此,必须换脑筋、变思维,转方式、调结构,以新思维新方式新结构适应新常态,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

——重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适应新常态,最重要的是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实现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只有顶住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快经济转型升级,中国经济才能稳步腾飞。新常态下,经济发展从过去的传统粗放转为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要求我们充分认识到新常态下发展条件的变化,把转方式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换挡回落、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要求我们在宏观调控上既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忧患心,又坚持战略思维,彻底摆脱速度观念、换挡焦虑,保持平常心。新常态下,“三农”工作是中央经济工作重中之重,要求我们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农业补贴办法,完善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完善职业培训政策,尽快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注重提高竞争力、注重农业技术创新、注重可持续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贵在调整产业结构。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目前,新常态下,产业一些潜在风险露出冰山一角,突出表现在人口、土地等红利逐步消减,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动力不足,新兴产业还未成为“主力军”;经济进入调整期,从粗放发展转向科学发展;改革进入深水区,各种利益相关方面加速博弈、角力加剧;社会进入转型期,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叠加凸显……新常态绝非一马平川。能不能有效应对这些挑战,适应引领新常态,关键在于调整产业结构的力度,在于能否摒弃那种不适应新常态的惯性思维,打破掣肘发展进步的成规惯例,将已经出台的重大经济改革举措落实到位。要注重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好结构调整,围绕金融改革、土地改革、国企改革、城镇化改革、价格改革,积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等区域经济发展,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要把宏观调控与结构调整紧密结合,与深化改革相辅相成,更加重视预调微调、精准发力,更加注重补短板、强实体,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要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逐步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的支撑作用,着力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

——旨在积极发现培育新增长点。发展转型,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只有培育新动力,才能开拓新格局。这是总结过去的一条宝贵经验,也是未来新常态的一项重大抉择。新常态下,经济韧性更好、潜力更足、回旋空间更大,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创新创业、对外开放等诸多方面都孕育着重大机遇,存在大量新的增长点。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一是更“活”市场。政府要转变职能,建立服务型政府,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包括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创造更好市场竞争环境,培育市场化的创新机制,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在保护产权、维护公平、改善金融支持、强化激励机制、集聚优秀人才等方面积极作为。二是更“实”创新。要坚持创新驱动,努力通过产业化的创新来培育和形成新的增长点,并把创新成果变成实实在在的产业活动。三是更“宽”政策。要以放宽政策为保障,激发更多人去创业创造,营造有利于大众创业、市场主体创新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

三、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回顾从2005年至2013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稳”字频繁出现,如稳健的财政政策、稳物价、稳增长、稳中求进等。会议提出,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努力保持经济稳增长。这是立足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做好今年经济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那么,新常态下,政府如何实现“稳”,又如何“求进”?

——依靠政策制度,保障“稳中求进”。政策制度是“稳中求进”的保障。离开政策制度的连续性、稳定性,“稳中求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实现“稳”的关键在于“进”,通过这种持续的“进”,来达到经济“稳”增长,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平衡。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总体思路,保持宏观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到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坚持守住底线,注重保障基本民生,关注低收入群众生活,做好就业工作,让贫困家庭的孩子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

——坚持“稳中求进”,确保均衡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关键是把握好“稳”和“进”的平衡点。稳是进的保证,进是稳的动力,“稳”和“进”可以互相促进,协调发展。也就是说,在于“稳”的同时主动求“进”,在“进”的同时也强调“稳”,牢牢守住稳增长、保就业的下限和防通胀的上限,在稳定外贸、促进小微企业发展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在保持定力中有效作为,始终不渝推改革,脚踏实地调结构,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既把速度稳住,保持中高速增长,又大力推动转型升级,跃向中高端水平。

四、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挖掘发展新动力,继续深化改革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新常态下,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动力只能从改革中来、从创新中来、从调整中来。能不能适应引领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的蓝图已经绘就,现在的关键是增强责任意识,坚定改革信心,挖掘新潜力,发展新动力,通过创新驱动深化改革,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坚定改革信心不动摇。新常态既是一个经济转型升级的过程,也是新旧增长动力转换接替、各类隐性风险逐步释放的过程。今年经济发展仍将面临不少新问题新挑战,一些潜在风险也将浮出水面∶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结构调整遇到阵痛,企业经营困难增多,部分领域风险显露;经过几十年建设和发展,首都北京发生了历史性的沧桑巨变,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许多矛盾和问题,面临诸多机遇和挑战,很多工作时不我待、刻不容缓。能不能适应引领新常态,攻坚克难,爬坡过坎,关键在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我们要夙夜在公、心无旁骛,找准定位和挡位,找准差距和不足,拿出众人拾柴的心劲儿,拿出逢山开路的闯劲儿,拿出甩开膀子的干劲儿,拿出抓铁有痕的韧劲儿,拿出勇毅笃行的稳劲儿,坚定改革信心,一心一意谋发展,凝神聚力抓改革,释放发展新活力,创造发展新成果。

——扭住改革重点不放松。没有重点,就没有突破。会议要求,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敢于过深水区,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要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激发企业和社会活力,充分释放“创业和创新红利”和“改革红利”,加快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如今,我们搞简政放权,放开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用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局面一下子有了较大转变。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坚持向改革要动力、向结构调整要助力、向民生改善要潜力、向市场要活力,把该放的权放到位,该营造的环境营造好,使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有效转化为发展新动力。

——实现创新驱动不间断。激活市场力量、实现创新驱动是未来改革的关键。新常态下,要改变过去靠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切换新的动力机制,努力实现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是保障新常态的关键问题。要围绕解决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推进改革,推出既具有年度特点、又有利于长远制度安排的改革举措,继续抓好行政审批、投资、价格、垄断行业、特许经营、政府购买服务、资本市场、民营银行准入、对外投资等领域改革,使改革举措有效转化成发展动力。要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决策体制、评价体系以及科技系统组织结构、科技人员人事管理制度等,建立与新常态经济体制相适应、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现代科技体制。要深刻认识新常态经济这种深层次潜质,放宽政策、降低创业门槛,营造更有利于创业的政策环境,掀起“草根创业”的新浪潮,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自然禀赋”得到充分发挥,增强引领新常态的“发动机”释放出更大的动力。

五、适应引领新常态,必须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发展

会议指出,要完善区域政策,促进各地区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要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推动区域协同发展,实现互利共赢、互利互惠,是适应引领新常态的重要举措、实际步骤。

——谋求区域发展,谋篇要紧扣协同的要领。新常态下,区域合作要加强顶层设计,明确功能定位,发挥各自优势加快规划体制改革,健全空间规划体系,积极推进市县“多规合一”。要掌握协同要领,从资源要素互补式合作为主转向创新发展互助式合作为主,从以GDP增长为主导转向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从松散型合作转向机制化合作,逐步形成区域合作新常态。

要加强区域发展规划和政策引导,通过改革创新打破地区封锁和利益藩篱,消除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实现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奠定坚实基础。要把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重要内容,积极稳妥,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要坚持不懈推进节能减排和保护生态环境,既要有立竿见影的措施,更要有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治标治本多管齐下,朝着蓝天净水的目标不断前进。

——促进区域发展,首都北京责无旁贷。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中央作出的又一重大国家战略,是优化国家发展区域布局的重大举措。中央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咨询委员会以来,三省市和有关部门积极落实中央要求,协同发展取得了阶段性重要进展,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协同发展三个重点领域取得率先突破。2014年由人民日报社主办的京津冀协同发展论坛,为三省市协同发展发挥了“扬声器”、“连心桥”、“催化剂”作用,使三省市的认识更加统一,关系更加紧密,继续朝着目标同向、措施一体、作用互补、利益相连的路子前行。首都北京要发挥地缘比较优势,主动“挑大梁”,当好“牵头人”,把好“方向盘”,主动加强合作,立足现代产业分工要求、立足区域优势互补原则、立足合作共赢理念,携起手来,抱起团来,一起做好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加法,谱写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双城记,书写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华章。

回顾马年,经济新常态下不断涌现新亮点、新趋势、新变化,夯实了人们对中国经济航船平稳前行的信心。展望羊年,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信心勇气十足,增长动力充沛,发展道路光明。全国上下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要求上来,统一到全面深化改革上来,适应引领新常态,以“顺势而为”谋发展实现“乘势而进”见成效,使新一轮工作更加符合中央要求和人民期待,奋力谱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新篇章,向“十三五”规划出台颁发献礼!

猜你喜欢
常态改革经济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改革之路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改革备忘
改革创新(二)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
瞧,那些改革推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