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弗瑞·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研究

2015-11-25 21:47吴丽云
艺术评鉴 2015年22期
关键词:电子音乐作品

吴丽云

摘要:杰弗瑞·斯托莱特是一位创作交互电子音乐的著名作曲家,其作品不单单具有成熟的技术性,更具有极强的艺术性,本文就对杰弗瑞·斯托莱特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进行研究。文章首先介绍了杰弗瑞·斯托莱特这名作曲家的个人简介,然后简单分析了电子音乐及交互音乐的概述及发展,总结了杰弗瑞·斯托莱特创造的特点,并结合杰弗瑞·斯托莱特的几个代表作品从技术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我国电子音乐的发展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斯托莱特  电子音乐  作品

所谓交互电子音乐就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为基础的电子音乐形式,其特点在于交互性强、融合性强,不仅将电子音乐带入了一个新的领域,同时也创造了新的艺术之门。美国的杰弗瑞·斯托莱特教授致力于交互电子音乐,通过不断创新为交互电子音乐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动力,本文就对杰弗瑞·斯托莱特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进行研究。

一、杰弗瑞·斯托莱特个人简介

杰弗瑞·斯托莱特是美国著名的音乐家,获得过很多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致力于研究交互电子音乐。1985年,杰弗瑞·斯托莱特在新墨西哥大学担任音乐理论助教;1986年,在东密歇根大学担任讲师一职;1994年,杰弗瑞·斯托莱特担任音乐学院的副教授;2005年,杰弗瑞·斯托莱特担任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的教授;2013年,杰弗瑞·斯托莱特是俄勒冈大学音乐学院的院长。他的作品主要包括如下几种:传统音乐、混合类电子音乐、多媒体电子音乐、交互音乐等。

二、电子音乐及交互音乐概述

(一)电子音乐的发展

最初的电子音乐为1948年法国的《地铁练习曲》,自此之后,电子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快,所谓电子音乐就是通过电子设备进行处理的音乐。随着电子音乐的快速发展,理论基础越来越完善,音乐创作的理念、创作的空间也更加完善,电子音乐发展的第一次高潮为“磁带”,代表作有《青年之歌》等,将音乐的产生、处理和传输更加明确下来;第二次高潮为“电子声学音乐”,其特点在于应用了很多新的技术。

(二)交互音乐概述

所谓的交互就是指人与人或物在相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心理或感官上的感受,简单来说就是人与人或人与物之间的关系。而交互音乐则是通过计算机来实现人与人之间音乐的交互,交互音乐同传统音乐最大的区别就是传递的模式,传统音乐的传递模式为单向传播,听众处于“被动”地位,而交互音乐则是双向传递,听众的参与度大大提高,尤其是在交互艺术作品中,该特点更为显著。随着交互电子音乐的发展越来越快,现场交互已经成为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

三、杰弗瑞·斯托莱特创作特点研究

(一)交互性

要理解交互音乐,首先需要理解交互的概念。所谓的交互就是指人与人或物在相互作用之后所产生的心理或感官上的感受,这一过程称之为交互。生活中的交互无处不在,音乐也是如此,这便是交互音乐,其中也包括交互式电子音乐。

交互式音乐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从对象的方面来分析,交互电子音乐的交互方式包括很多种,例如:人人、人机等,并且人机交互还包括表演者和设备的交互以及观众与设备的交互两种;2.交互电子音乐的准确性和随机性。在交互音乐中,准确性是主要的成分之一,但是随机性更强,这对演奏者来讲难度较大,但是感染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能够调动观众的期待;3.交互双方的身份,在交互电子音乐中,作曲家可以演奏,演奏者也可以创作,所以身份比较复杂。

(二)融合性

交互电子音乐并不是独立的艺术,而具有极强的融合性,包括了声音、视觉、表演等多项内容。另外在交互电子音乐的创造中,也比较重视同文化、风格的融合,充分的体现出杰弗瑞·斯托莱特对文化的热爱之情。例如在《用手完成的艺术》这一作品中,杰弗瑞·斯托莱特将音频和视频结合到一起,使观众感受到艺术的冲击,这与交互电子音乐融合性的特点是分不开的。

(三)技术性

1.软件系统的稳定性

要想保证交互电子音乐创造的安全性,软件系统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杰弗瑞·斯托莱特在这一方面处理的非常好,保证软件系统的信息处理能力、输入输出能力,通过不断完善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为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2.硬件设备的前沿性

杰弗瑞·斯托莱特的交互电子音乐创作非常重视硬件设备的前沿性,不仅有效利用当前现有的设备,同时还积极创新设备,都充分说明了杰弗瑞·斯托莱特对创新的重视程度。

四、杰弗瑞·斯托莱特电子音乐作品分析

(一)作品《光》

1.作品介绍

该作品与2008年创作出来,所体现的内容为杰弗瑞·斯托莱特在创造音乐作品时遇到的问题,被称为以数据分析为基础的表演。

2.作品分析

(1)技术分析

在该作品中采用Kyma来对声音进行调整,首先由摄像头捕捉动画,然后将动画制作成数据再传到软件中,将数据分割为多个矩形,当某个矩形亮起就会发出相应的声音,杰弗瑞·斯托莱特还增设了亮度的阈值,之后亮度达到某一标准时才能发出相应的音高。由于环境中的各种亮度都会影响到声音,所以杰弗瑞·斯托莱特结合环境的亮度情况来设计阈值,随时随地进行调整,提高了准确度。

(2)结构分析

该作品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速度比较快,并且多为双手交替照射,进而产生和弦的效果;第二部分为《光》的主体,声音包括铃声、木琴低声等;第三部分的速度慢慢下降,最终淡出,同作品的开端保持一致,起到前后呼应的效果。

(二)作品《东京速度》

1.作品背景

该作品于2001年创作出来,是通过红外线控制器和踏板共同实现的交互电子音乐作品。作品中出现较多的就是快速且密集的音符,通过该形式充分的体现出了车站中的人山人海,体现出了车站高峰阶段的场景。

2.作品分析

(1)表演技术

《东京速度》的表演属于新型的表演形式,在表演的过程中,观众和表演者都身心愉悦,这种新型主要是体现在软件和硬件的功能上,这同传统的表演存在着极大的差别,另外表演的难度也比较高。在表演时,通过演奏者在红外线区域运动的数据来进行运算,将其映射为音符,所有音符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最终的表演。

(2)隐喻分析

音乐是离不开比喻的,通过比喻不仅能够加强对事物的理解,同时也能丰富生活,比喻中包含着极大的活力,例如空间和运动,音乐同样属于一种运动,音乐有高有低、有长有短,呈不断跳跃的形式。杰弗瑞·斯托莱特热爱激情、热爱速度,更热爱人与人之间距离的缩短,在《东京速度》这一作品中,通过密集的音符比喻来来往往的人群,其效果非常形象与自然。

(3)作品结构

《东京速度》这一作品共分为五个部分,划分是以音响效果来进行的。第一部分为钢琴的音色,包括和弦、伴奏以及快速单音序列;第二部分包括伴奏及快速单音序列;第三部分包括和弦、伴奏以及快速单音序列;第四部分为反复交替,包括和弦、伴奏以及快速单音序列;第五部分为整部作品的高潮,也为反复交替进行,包括和弦、伴奏以及快速单音序列。

(三)作品《绳索的仪式》

1.作品背景

该作品于2012年创作出来,所谓的绳索就是牛仔使用的绳索,通过绳索能够将北美的文化充分的体现出来,表现出捕捉公牛的形象一幕。

2.作品分析

(1)技术分析

该作品是通过GameTrak实现的,人声由X轴的变化和移动来形成音色,而Y轴是对音高进行调整,这是同传统声学乐器最大的差异。

(2)结构分析

该作品共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声音包括人声、铃声以及敲击声等,涵盖了所有的素材;第二部分为上个部分的发展,单音转变为复音,实现了同第三部分的妥善结合;第三部分为该作品的高潮阶段,声音和声音相互呼应,实现了不同层次的对话,具有非常自然的效果。

(四)作品《彩球的剧场》

1.作品背景

该作品于2013年创作出来,杰弗瑞·斯托莱特在2012年到沈阳故宫进行参观,感受到我国关于“龙”这一观念的博大精深,在看到“神龙见首不见尾”这一句话之后便创造了《彩球的剧场》这一交互电子音乐作品。杰弗瑞·斯托莱特希望剧场能够像舞台一样,在不同的地方具有不同的作用,将这个空间作为一个整体,在整体中加入不同的音乐内容。

2.作品分析

(1)技术分析

该作品使用的硬件主要就是红、绿、蓝三个颜色的塑料球,通过彩球位置的改变来实现演奏。

(2)结构分析

该作品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的声音类似于打击乐,用到了绿色和红色两种塑料彩球;第二部分的声音包括人声以及类似于钹的声音,用到了蓝色和红色两种塑料彩球;第三部分为《彩球的剧场》的核心部位,主要的声音为长音,用到的塑料彩球为绿色;第四部分的声音同样也为长音,用到了篮球和红色两种塑料彩球,最后声音逐渐淡出。

(五)作品《用手完成的艺术》

1.作品背景

该作品于2007年创作出来,其内容是有关于人类活动的,暗示了所有暴动都存在根源,同时《用手完成的艺术》也属于祈祷文,希望能够通过这部作品使人们尽量避免发生暴力事件。

2.作品分析

(1)技术分析

《用手完成的艺术》属于多媒体音乐,对于表演者来讲,能够通过软件和控制器来实现;对于作曲家来讲,能够自由选择节奏、音符;而对于乐器的创作者来讲,能够自主的建立软件。在《用手完成的艺术》这一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为摄像,同时摄像也发挥出了指导的价值。

(2)结构分析

该作品的时长为13分钟左右,共包括以下三部分:第一部分的声音包括长音、铃声,同时还通过旋转来发出颤音;第二部分的声音包括铃声、分解音等,其速度为先慢后快、再慢,中间的位置为本作品的高潮;第三部分的声音主要为铃声,在最后结束时为慢慢淡出,与作品的开端形成呼应。

五、结语

通过上述分析能够看出,交互电子音乐具有极强的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以及文化性,自从杰弗瑞·斯托莱特在九十年代涉足交互电子音乐之后,创新就成为了交互电子音乐的核心所在,为电子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我们必须要坚持以技术为领导的基本原则,不断创新技术方法,学习以杰弗瑞·斯托莱特为代表的作曲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我国交互电子音乐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王春明.杰弗瑞·斯托莱特交互电子音乐作品研究[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2014年.

[2]冯金硕.基于光学多点触摸技术的交互式电子音乐探索与实践[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2年.

[3]李鹏云.刘健交互式电子音乐《奉献》中的创作思维与技术[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4]杨磊.浅析电子音乐表演形式以及音乐与其结合的关系[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12,(02).

[5]谢力荣,庄曜.新技术媒体环境下的音乐创作及现象分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12,(03).

[6]李鹏云,张映兰.“越界飞行”:刘健交互式电子音乐创作研究[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13,(03).

[7]任瑞.基于光学多点触摸技术的交互式电子音乐探究[J].电子测试,2014,(20).

[8]范翎.多重交互的简约呈现——多媒体电子音乐作品《小青》的创作特征解析[J].音乐传播,2014,(04).

猜你喜欢
电子音乐作品
浅谈电子音乐在电影配乐中的体现与运用
改进神经网络的电子音乐辨识研究
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的电子音乐信号辨识模型
电子音乐视觉化分析的多元理论与视角
巧用比较分析方法突破诗词鉴赏难题
走进闵惠芬艺术馆,感受二胡皇后的传奇人生
做优秀记者:如何从一般素材中“挖”重大新闻
对丁旭东音乐作品的探究和分析
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及其作品印象探究
简论20世纪的法国文学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