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翻译的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

2015-11-25 10:29张璐
雪莲 2015年11期

张璐

【摘  要】翻译过程可分为微观过程和宏观过程两个部分,而对翻译的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的研究,可以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视角展开。对翻译的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的研究,还可以探究一下翻译理论中各种历来就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和策略。本文将结合山东大学王克友教授所著的《翻译过程与译文的衍生》一书,浅析翻译的微观与宏观过程。

【关键词】翻译的微观过程;翻译的宏观过程;历时性;共时性

翻译理论基础课程主要以王克友教授所著的《翻译过程与译文的衍生》一书为主要教材。本教材的主要线索是以认识、语言、意义和交际理论为工具探讨翻译过程以及译文的衍生问题。其中所涉及的翻译过程包括翻译的认识过程、语言过程、意义过程和程序过程。王克友教授认为,翻译界历来便存在直译与意译的纷争,正是因为人们对翻译的认识仅仅局限在语言或言语的范畴之内,而忽视了对翻译的特点、作用、价值等方面的认识。我们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对翻译的认识论的问题,然后解决语言论的问题,最终才能解决翻译论的问题。

翻译过程是译者在结合原文文本和原文读者图式的信息的基础上生成意义,并在译入语读者图式的语境下从意义中析出译文文本的过程。王克友教授认为,翻译过程存在纵向与横向双重维度。所谓纵向维度,更多考虑的是翻译过程在时间跨度内的演化;而横向维度则强调翻译过程在空间跨度内的演化。翻译的纵向追踪和横向转换构成了翻译的微观过程。翻译的宏观过程指由多次翻译行为所构成的译本的历史演变过程。对翻译的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研究分别体现了索绪尔历时与共时的研究,对翻译的宏观与微观过程构成了翻译研究的“双视域”。

对翻译的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研究,可以从共时性与历时性两个视角展开。翻译的宏观过程涉及多次翻译行为所构成的译本的历史演变过程。其中,翻译对象可能是同一个原文本,也可能是不同的原文本。如果是同一个原文本,那翻译宏观过程研究的便是在不同时期对同一文本的多次译文,此时,这些译本中会出现历时的演变。其中历时性描写适用于研究同一原著在不同时期产生的多个译本。例如,跨越百年,有33种英译本的《孙子兵法》英译历程,很适合采用历时性描写方法来研究。在不同时间出现的不同文本的翻译,也可以反映出译文的演变趋势。王克友教授认为,虽然是不同文本,但其中含有的诸如词语、题材等文本要素等语言内容部分可能是相似的,这些要素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翻译方式同样能体现出译本的变化。另一方面,同一时期产生的不同的译文便体现了一种共时化的历史演变。同一时期的不同译者,在词语使用、翻译技巧、习惯表达、语言风格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其翻译的译本必然存在各种差异。各种译本没有正确与错误之分,也无法在原文那里找到依据。此处,便涉及到了翻译共时性的主体性原则,即,译者作为翻译的主体,在保证译本的有效性与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下,他有权按照他的理解去解释文本。不同的读者,因其自身条件以及对译本的预期不同,对同一时期内的不同译本会有不同的评价。

对翻译的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的研究,还可以探究一下翻译理论中各种历来就相互对立的两种方法和策略。随着翻译涉及到的两种语言甚至文化之间的交流愈加频繁,了解日趋加深,译文也会呈现出向原文接近的趋势。从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上看,这种演变给人的感觉是翻译不断地从意译走向直译,这是从历时性来讲的,直译与意译在翻译的历时发展中相互转换。翻译理论中存在的诸如直译与意译、异化与归化、信与达等之间彼此对立的方法与策略,都会在翻译的历时演化中相互转化。正是由于翻译的微观过程与宏观过程的交汇,使得各种相对立的翻译策略与方法以及翻译主张进入了一个能彼此包容对方的理论体系。

翻译实践需要大量翻译理论的指导,作为翻译专业的学生,不仅需要具备强硬的语言功底和理解表达能力,客观掌握一定的翻译基础理论也是必要的。正如本文中所涉及的翻译的宏观过程与微观过程,为我们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翻译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问题,同时解释了翻译时直译与意译两种翻译方式的客观合理性。它教会我们在什么情况之下,适合采用直译的方式,在什么情况下,意译的方式更加适合,而不是一味地坚持自己的翻译风格,完全忽视原文乃至译文读者的特点与需要。

参考文献:

[1]李瑞林.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关系[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2]刘芳.翻译的共时性与历时性.安徽文学月刊,2008.

[3]屠国元;吴莎.《孙子兵法》英译本的历时性描写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王克友.翻译过程与译文的衍生——翻译的认识、语言、交际与意义观[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