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拓创新是新四军克敌制胜的法宝

2015-11-25 09:07冯林芬
雪莲 2015年11期
关键词:新四军

冯林芬

【摘 要】新四军是一支在抗日烽火中诞生的抗日劲旅,也是一支有着绵长历史的人民武装。“光荣北伐武昌城下”,“孤军奋斗罗霄山上——“东进,东进,我们是铁的新四军!”。新四军军歌唱出了新四军的历史渊源和光辉历程,也唱出了“烈士之血主义之花,摧锋陷阵如铁之坚”的伟大铁军精神。新四军在其绵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听党指挥为旗帜,以效国为民为已任,坚定信念,百折不挠,尤其是在挺进敌后,开辟华中抗日战场的征程中,新四军所展示的不畏艰难,开拓创新的铁军精神,成为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也成为我们今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时代精神之一。

【关键词】新四军;抗日游击根据地;民族统一

一、冲破国民党“画地为牢”的限制,率先挺进苏南创立敌后抗日游击根据地

新四军建立初期,被编入国民党第三战区序列。1938年4月,新四军第1、2、3支队和第4支队分别在皖南歙县岩寺和皖西霍山地区进行集训整编。面对上海、南京、杭州、徐州等大中城市相继沦陷,铁路、公路、长江、运河等交通命脉被日寇占领并封锁,国民党第三战区将新四军第1、2支队的活动范围划定在长江以南,芜湖、高淳、溧水以北,丹阳、镇江以西,敌伪据点林立的沿江狭长地带,并限定不准越界行动。到底要不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敢不敢冲破国民党的限制?能不能独立自主地实施自己发展战略,开展敌后游击战?当时军部领导的认识不够统一。时任第一支队司令员陈毅认为:日本侵略军只占领大、中、小城市和重要交通沿线据点,并未控制广大乡镇和农村。这正是我军到敌后发动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和壮大自己、创造根据地的大好时机。陈毅这种主张和尔后中共中央相继在5月4日、14日及6月2日电示的新四军行动方案完全一致。中央电示明确指出新四军绝不能受制于国民党第三战区,而应放手向敌后发展。但当时全军认识并不一致。陈毅十分着急,在一次干部会上,他严肃而急切地说:“国民党吸取华北的经验,早已派人在华中敌后争夺人枪了,……我们再不去,恐怕连汤都渴不上了。我们是抗日武装,不积极去发展自己力量,不去敌后打击日军,拯救广大人民,将来如何去争取抗战胜利呢?”①在陈毅的坚持下,4月28日,粟裕即率领先遣队由岩寺西北潜口出发,日夜兼程,进入苏南敌后,进行战略侦察,为主力东进抗日作准备。

同华北八路军相比,华中新四军在皖南处于一面临敌、三面被国民党包围的不利境况,活动地区受到很大限制,如还是悬孤皖南,不迅速发展,一旦国共合作有变,很有可能受到内外夹击,有被吃掉的危险。不能一切服从统一战线,听从三战区的命令,而应该按照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确定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方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为此,在粟裕先遣支队到达苏南一个多月之后的1938年6月3日,陈毅亲率第一支队两个团3000余人,突破日军封锁线,进入苏南敌占区,随后第二支队也挺进苏南,第三支队留在皖南,担任长江防任,第4支队向皖中挺进。

要使广大群众把新四军当成他们保家卫国的依靠力量,关键要用英勇杀敌的实际行动和具体战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在取得韦岗战斗胜利之后,新四军在陈毅、粟裕指挥下,运用灵活机动的游击战术,先后粉碎了日军十多次“扫荡”。到1939年春夏之交,新四军第1、2支队和日伪军作战约300次,毙、伤、俘日伪军4000余人。主力部队由原来的3000多人发展到1.4万人。在茅山根据地初步建立起来以后,1939年3月,陈毅又着手谋划向苏州、无锡、常州、江阴、常熟等地作战的部署。为了应付国民党,决定将叶飞率领的第六团和地方武装结合起来,以“江抗”二纵队番号在苏南进行活动。5月4日,项英发来制止第六团东进的电令,理由:一是超出了国民党划定的地盘,会破坏统一战线;二是苏南东路乃日伪军心脏,部队到那里会被敌军消灭。陈毅立即找叶飞把电文给他看并问:“你带部队到东路,会被消灭吗?”叶飞说:“不会的,我们不仅不会被敌人消灭,而且还会发展”。陈毅沉思片刻,拍着胸脯说:“好!部队被消灭由你负责,破坏统一战线由我负责,一切照原计划进行”。②第六团开拔后陈毅复电项英说,部队已出发了,追不及了。还对身边参谋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嘛!”现在对军部也需要“先斩后奏”了。

开创苏南抗日游击根据地的实践证明,新四军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贯彻执行了“发展华中”的方针,既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又实施独立自主的原则。放手发动群众,积极发展敌后游击战争,冲破国民党“画地为牢”的限制,扩大新四军的活动领域,迅速打开苏南地区抗日斗争的新局面,为开辟华中敌后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二、坚持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创造性地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进行的。正确执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关键在于处理好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关系。在抗战前期,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因此,在民族危机到最后关头,为挽救国家危亡,求得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中国共产党取消了苏维埃运动,停止土地革命,把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抗日的新四军,主动并积极地同国民党军队友好合作,配合作战。但国民党在统一战线中从来就没有给共产党以平等地位,而是时时限制、削弱以致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部队。新四军在实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十分注意防止和及时克服“左”的或“右”的两种错误倾向。“左”的错误倾向,无视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少数红军游击战士认为,跟国民党合作,就是向国民党投降,不愿停止土地革命,拒绝下山改编。皖南事变发生后,也有部分干部战土被国民党的无耻阴谋所激怒,认为国共合作已经分裂,可以放弃统一战线政策,主张对国民党实行军事反击,打到顽固派后方去。经教育,批判了这种对时局的错误估计,迅速扭转了这种倾向。“右”的错误倾向,无视阶级矛盾仍然存在,如新四军前期主要领导人之一项英,受王明右倾投降主义的思想影响,不坚决执行中央发展敌后的方针,屈从于国民党当局的无理限制,强调在平原水网地区行动困难,不积极深入敌后,不放手发展抗日力量,不独立自主地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幻想得到国民党给予的一些装备补充,不大胆反击国民党的摩擦挑衅,以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重建军部以后,我军加强了政治思想建设,坚决服从中央和华中局的领导,使“右”的错误得到纠正。

新四军针对华中敌后地区的复杂情况,创造性地贯彻执行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正确处理联合与斗争的关系,大力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为巩固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940年春,黄桥战役前夕,陈毅三进泰州城,与李明扬、李长江及陈泰运等地方实力派谈判,使他们在黄桥战役中,保持中立,保证了黄桥战役的胜利。1943年2月,日军大举“扫荡”苏北国民党韩德勤控制区时,韩德勤部被迫退到淮阴、涟水之间的新四军根据地,并得到新四军在粮草、经费等方面的接济。大敌当前,让阶级矛盾服从民族矛盾。然而,韩德勤背信弃义。到了3月,不仅不离开让其休整的新四军根据地退回原来的防地,还率部侵入淮北根据地的中心区金锁镇、山子头一带。淮北和苏北的新四军本着先礼后兵的方针,予以迎夹痛击,在山子头地区全歼韩部,并俘获韩德勤及部下1000余人。为了团结抗日,陈毅亲自与韩德勤会见,在韩表示今后不再反共的承诺下,迅即将其释放,并发还部分人枪,同时划出睢宁、宿迁两县间的部分地区,作为韩德勤的活动区域,上演了一场捉放韩德勤,团结抗战的历史剧。

1941年下半年,在华中地区已建立起政权的地方,除了吸收工农群众代表参加抗日民主政权之外,特别注意团结争取地方名流和开明士绅,把他们吸收到抗日民主政权中来。盐阜区有一个前清举人、地方绅士庞友兰,阜宁县长曾邀请他出来担任县参议长。他回信说:“国共两党如两姑,地方士绅如子妇,两姑之间难为妇”,拒不出山。后来,陈毅同志亲自登门拜访,促膝谈心,并且把他和一些开明绅士请到军部,刘少奇和陈毅亲自同他们谈话,分析抗日形势,晓以民族大义,使他茅塞顿开,坚定地与我党我军合作,参加抗日民主政权,在1942年10月召开的盐阜区参议会上被选为副参议长,对盐阜区的抗日工作作出了一定贡献。

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的代表人物参加抗日斗争,争取国民党地方实力派在顽固派制造反共摩擦时保持中立,教育伪军弃暗投明,投诚反正,对国民党顽固势力,采取后发制人,打击首恶的方针,然后发还缴获枪支,放回被俘人员,以求共同抗日。这样的策略创举,就使得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断扩大,内涵不断丰富,抗日力量也日益增强。

三、实施军事斗争与政治建设结合,独立自主地建设华中敌后抗日民主政权

新四军在日伪封锁、分割的华中敌后战场,长期坚持游击战争,而且“驱之不去,打之不烂,愈打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始终不忘安个“家”。新四军在奋勇作战的同时,十分注重政权建设,部队打到哪里,就在哪里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组建抗日民主政府,新四军之所以在多面受敌的险恶环境中,能生存,能发展,而且屡战屡胜,就是因为有个“家”,而且把“家”的事情办得十分出色,堪称一大创举。

新四军刚开始只是组织了抗敌委员会等半政权性质的机构,主要采取帮助国民党恢复政权,摧毁伪政权的方针。而国民党政权都利用“合法”、“正统”的招牌,强调所谓“军令”、“政令”的统一,限制并破坏新四军的抗日活动。事实证明,仅仅摧毁伪政权,不改造旧政权,不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人民就没有抗日自由,新四军也难以立足和发展。

1939年11月,刘少奇进入华中敌后主持中共中央中原局工作,他根据党中央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独立自主地开展游击战争的战略方针,提出了重点发展华中,建立抗日民主根据地与反摩擦斗争。要求干部必须明确:一、要坚持敌后游击战争,就要建立根据地。打鬼子要有枪,有了枪还要有个“家”,这个“家”就是根据地;二、建立根据地就要建立政权。政权是人民的,国民党不批准,只要人民承认,我们的政权就可以存在。要争取敌后大部分政权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下;三、要建立根据地就要敢于反摩擦,不反,就没有我们的立足之地;四、建立根据地,必须大力发展人民武装,招革命的兵,买革命的马,多多益善。刘少奇的这些指导性的思想、理论卓有成效地解决了发展华中的一些重大问题,引导新四军向着大发展的方向胜利前进,由此华中敌后根据地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总是与军事斗争、军事建设结合在一起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时,在华中,一面以军令胁迫新四军将江北部队撤至江南,一面采取军事进逼手段予以挤压。安徽省主席李品仙令国民军第138、第171师越过淮南,配合地方顽军分头合围驻合肥以北的新四军四支队和驻定远东南的江北指挥部。国民党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则积极调兵向津浦路东的新四军五支队进攻。根据中原局命令,江北指挥部决定利用李、韩之间派系矛盾和行动不一致的弱点,集中兵力于津浦路西,首先反击地方顽军,尔后挥戈向东,击破韩顽进攻。此役获得了定远、半塔集自卫战胜利,粉碎了顽军的无理挑衅,打击了顽固派的反共气焰,为坚持津浦路东、路西阵地,建设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了条件,同时也对整个华中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新四军在游击作战打开局面之后,积极地发动群众,发展共产党组织,建立地方武装,独立自主地建立起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三三制”抗日民主政权,委托人民自己的县长、专员。至1942年9月,盐阜区九个县,除淮安、涟东两个县外,盐城、阜宁、阜东、盐东、滨海、建阳、射阳等七个县,均已建立起参议会,并严格按照“三三制”原则,成立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2年5月,在各县参议会的基础上,开始筹建盐阜区参议会。筹委会工作班子对照“三三制”原则,发现共产党代表多了一人,洪学智司令员主动让贤,改由民主人士李继南先生为驻会委员。

抗日民主政权在共产党领导下,团结各界群众,发展地方武装,积极配合新四军开展抗日斗争;惩办汉奸,保护人民;实行减租减息,调节各抗日阶层的利益;开展生产自救运动,生产合作运动;推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土地政策,保护工商业,提倡集市贸易,促进城乡经济发展。从而有效地克服了日伪破坏和封锁造成的经济困难,保障了部队的供给和人民的生活,为反攻作战夺取最后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也为后来人民民主政权建设提供了可贵的经验。

注释:

①钟期光等.陈毅同志在华中前线[M].解放军出版社,1990.

②叶飞回忆录[M].解放军出版社,1988:120-123.

猜你喜欢
新四军
袁国平:以为民情怀打造“铁的新四军”
新四军华中抗战
新四军统战纪念馆隆重开馆
皖南事变后新四军发展重心析要
新四军的两个英雄团
《新四军发展史》评介
《新四军简史》出版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叶挺在新四军组建前后
抗日战争中的新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