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莹
【摘 要】萧红的性格是倔强的,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然而她的文学作品也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的。正如矛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关键词】萧红;萧军;倔强;寂寞;艺术特点
“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地区一群向关内流亡的以描写抗日战争,人民反抗救国为题材的,以及在三十年代发表关于抗日救国题材的作品并取得一定影响力的作家,被称为“东北作家群”。在“东北作家群”中有一位年仅三十一岁就病逝,成长过程中经历三次爱情,才华横溢的女作家——萧红,她遗留给文学史不仅仅是几部优秀的作品,而是一个令人心碎的遗憾。
一、萧红生平及经历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县人。呼兰县在黑龙江省松花江江北,江南就是哈尔滨。萧红她的写作题材不仅仅局限在小说,在散文领域也有优秀的作品,最初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散文集《商市街》,她以抗日长篇《生死场》成名,而《呼兰河传》完成于抗日战争中期但一点抗争意识都没有,这说明她废弃传统束缚文学的观念,向往自由,写自己想写的作品,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萧红的洒脱,无论是文学创作上亦或是生活上。呼兰河本身是一条不大的河,可正是因为萧红,才使得呼兰河有了生命,引起许多在外生活的作家的思乡怀亲之感。《呼兰河传》书如其名,是一本纯粹的乡土小说,是萧红在病逝前——一九四零年十二月,在她的健康还没有影响她的文学创作的时候,完成的她人生的最后一部著作。
谈萧红要从她的身世说起。萧红祖籍山东,但当时山东遭受灾荒,农民食不裹腹,纷纷来到东北,她的远祖张岱就是其中之一。萧红的童年是幸福的,在她四五岁的时候,她的母亲就和她拍了照片,有细心的论者说:“从照片的萧红形象来看,她衣冠整洁,时髦,脸蛋圆润,红活,发育健康,良好,神态安详,自然,看不出半点畏惧,受气的样子。这有力地说明,姜玉兰对女儿是十分喜爱的。”①并不像其他学者认为的,她的童年是孤苦悲惨的。萧红的祖父张维祯对萧红是极度的宠爱,那种宠爱已经到了溺爱的地步。例如,在萧红小的时候,作为一个女孩子,会爬上树,在树上拉屎,并对祖父大喊:“我下蛋了!我下蛋了!”。这种事情在萧红生活的那个年代作为一个大家闺秀,做出这种事是很难想象的。然而祖父并不会批评萧红。正因为隔辈祖父的溺爱使得萧红的父母为了防止孩子过分的恃宠而骄而不得已的严厉一些,也正是因为萧红父母的“严”,使萧红幸福的幸福的童年有一抹苦涩。在萧红七岁和九岁时,她的祖母和母亲相继去世。父亲娶了继母,但继母并不像小说故事里恶毒而是正与之相反,李重华先生所说,萧红是“幸福童年欢乐多”、“继母偏存慈母情”。正是因为萧红童年时期的甜蜜与苦涩,才造就了她性格中的追求自由,直率豪放的性格。由于萧红特殊的家庭环境,使得萧红具有倔强,任性的性格。萧红的父亲在她小学四年级时就将她与别人结亲。未婚夫是在第三师范学校读书的王恩甲。但是她终究是倔强的,她不甘于别人给她安排生活,就算是她的父亲也不行。所以她毅然决然的选择逃婚,但好景不长,由于萧红经济上的困苦,衣食无着,又借钱无门,最后只好回到哈尔滨,回到呼兰县。然而倔强的萧红并没有妥协,她再一次逃离了呼兰城,不得已找到了已经和她解除婚约的王恩甲,并和他住进了道外十六街道的东兴旅馆。②但是由于王恩甲的懦弱,使萧红与其彻底闹翻,王恩甲的不辞而别,更是使萧红的处境艰难。一九三二年七月,萧红走投无路求救于新闻媒体,因此与萧军结识。萧军被萧红的才情所吸引,两人一见钟情,七月十三日私订终身。而此时的萧红身怀王恩甲的孩子。孩子出生后,就被留在医院送给别人了。萧红和萧军之后的生活还算安定。但是他们都不满足于这样的安定,他们希望取得鲁迅的帮助和指导。他们怀着试一试的心情给鲁迅写了信。令他们意外的是,鲁迅在他收到信的当天就给萧红二人回了信。一九三四年,十一月,两萧离开青岛,前去拜见鲁迅,由此决定了他们的一生师生情。在这期间,萧红总是来拜访鲁迅先生,讨论文学的问题,鲁迅也没有觉得叨扰,而是一一进行解答。在这个时期,来拜访鲁迅先生的并不是二萧,而是只有萧红一人。这就表现了萧军与萧红的情感只能善始而不能善终萧红的人生因此也更加曲折。因为感情上的问题,萧红于一九三六年七月到日本,在这期间文学作品上的收获颇丰,但人生地不熟,心情感到寂寞孤独。回国后,他与萧军的感情裂痕并没有缝合。全面抗战爆发,在武汉,萧红认识了端木蕻良。萧军萧红的感情裂痕加之端木蕻良的猛追,最终二萧彻底分手。然而与端木蕻良的结合并不像萧红所想象的幸福。在抗战的危急时刻,端木蕻良抛下了怀孕七个月的萧红,萧红怀着悲痛的心情拖着病弱的身体,于一九四零年一月到达香港。端木蕻良委托了一位友人照顾萧红,但是此时的萧红心已死,她更加孤寂,因此她想起了甜蜜又夹杂着苦涩的童年,家乡故土,亲人邻里,想起了那个不大的呼兰城,最终完成了著名的《呼兰河传》。
精神的不理智,以及病痛缠身,早已埋下了她英年早逝的种子。最终在一九四二年一月二十二日病逝在香港。在她逝世之前还在幻想“我还有《呼兰河传》的第二部要写……”③
二、《呼兰河传》的写作艺术
萧红的性格是倔强的,不达目的势不罢休。然而她的文学作品也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小说不同的。正如矛盾所说:“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④
(一)浓郁的乡土气息
晚饭时节,吃了小葱”蘸大酱就已经很可口了,若外加上一块豆腐,那真是锦上添花,一定要多浪费两碗包米大云豆粥的。一吃就吃多了,那是很自然的,豆腐加上点辣椒油,在拌上点大酱,那是多么可口的东西。”这简单的一小段话就能深切的表现出人们的古朴浓郁的生活状态,仅仅就对人们日常的饮食的描写就如此生动细致,极大的表现了人们生活的艰苦与人们自得其乐的简单心理。萧红是一位极具个性的艺术创作者。鲁迅曾经说过:“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⑤而萧红将这种纯粹的乡土文学描写的淋漓尽致。萧红的一生是寂寞的,《呼兰河传》同样的延续着这种基调,寂寞加上凄凉,很难想象这样一位才女在写如此凄凉的作品时,到底内心是一种什么感受。她在作品《呼兰河传》的凄凉与寂寞的基调也是受到了她童年经历和他后来的奔波与跋涉以及她曲折的爱情历程的影响。
(二)小说诗化的优美意境
就《呼兰河传》本身的艺术手法来说,并不像传统小说一样以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和环境进行描写。她将小说诗化散文化,给小说赋予了新的生命活力。她的小说形散神聚,《呼兰河传》是萧红根据她儿童时的经历,以一个幼稚童真的小女孩视角描写他眼中的的世界,如诗如画,在她眼中的生活是这样的:“我家有一个大花园,这花园里蜂子、蝴蝶、蜻蜓、蚂蚱,样样都有。蝴蝶有白蝴蝶,黄蝴蝶。这种蝴蝶极小,不太好看。好看的是大红蝴蝶,满身带着金粉。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蜂子则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落到一朵花上,胖圆圆的就和一个小毛球似的不动了。花园里边明晃晃的,红的红,绿的绿,新鲜漂亮。”⑥在这里的描述里颜色缤纷,白、黄、金、粉、绿展现给读者的是一幅美丽的风景画。
(三)栩栩如生的语言风格
“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新奇,脱俗是《呼兰河传》突出的语言特点。由于她的小说诗化、散文化所以构成了如此有特色的语言艺术,作者将小说当诗和散文来写,前四章最为突出。萧红在语言创造的方面就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新奇独特有时甚至越轨,或是用词让人捉摸不透,或是句式让人匪夷所思,或是修辞手法变化多端。鲁迅曾称赞她: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添了不少明丽的新鲜⑦。萧红小说不同于其他作家作品之处也许会让人感到陌生,但萧红内心深处的凄苦与不甘就是通过这些“陌生”的语言表达出来的,也只有这样的语言才会得到读者的共鸣并留下强大的影响力。传统小说的语言功能多是使读者身临其境的的,作者要运用语言叙述一个完整的故事,描写一个感人的场景。
这是传统意义上的的情节叙述语言,事件、人物细致的被展现出来,而读者也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进入某一生活场景,关注着事件和人物的进一步发展。但是萧红笔下小说的语言却是一言多义,有时语言所指并不明确,有时一句话包含多种意思,从而把我们带进一种抒情的境界。萧红的小说乍一看语言非常简易,就像一个小女孩在写作文,不精美也不严密,但如果你细细的品味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一种清水出芙蓉的自然美,清淡,却淡得有味,极有个性,也极富表现力,在浅近平易通俗的背后往往会抓住事情的主要特征,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如描写祖父:“眼睛总是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和孩子似的。祖父是个长得很高的人,身体很健康,手里喜欢拿着个手杖……”⑧只这两句便让我们对祖父的形象有着深刻的了解。
(四)悲戚感人的情感基调
《呼兰河传》全文的基调是悲凉的。作品第四章写的是作者生活的小圈子里面的各种人物的悲欢离合。在这一章中,作者在第二三四五节反复出现“我家是荒凉的。”作者在极力渲染一种悲凉的氛围。作品里记述着:“天还未明,鸡先叫了;后边磨房里那梆子声还没有停止,天就发白了。天一发白,乌鸦群就来了。⑨”描写了农村普通农民的日常悲苦的生活,简单的几句话就体现出了作品的荒凉之感。有的论者说萧红的创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是以《生死场》为代表的,创作动机是积极乐观的。第二个阶段就是以《呼兰河传》为代表的萧红在病榻上所著的,创作思想是消极与悲戚的。正是由于萧红不同于常人的人生经历,在童年时期她是幸福甜蜜的而在长大后又深切的感受到封建落后制度的害人之处,并大力反抗所以才创作了具有战斗气息的《生死场》。《呼兰河传》是在她经历了三段失败的感情经历后,体会到人生的寂寞和孤苦以及病痛的折磨时对内心苦闷心情的宣泄与抒发。
注释:
①李重华.只有香如故—萧红大特写[M].哈尔滨出版社,1993.
②一些萧红传记均记载萧红与王恩甲住在“东兴顺旅馆”。经铁峰查阅日本攻陷哈尔滨后,于1932年进行的旅店业登记名录表,道外十六街道只有一个“东兴旅馆”并无“东兴顺旅馆”。见铁峰.萧红传[M].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
③骆宾基.萧红小传.转引自张宇宏.论萧红的创作[C].东北现代文学史料(第4辑).
④矛盾《<呼兰河传>序》中 ,给萧红小说的最公允最高的评价。
⑤鲁迅全集.致陈烟桥[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第10卷:206.
⑥萧红.呼兰河传[M].华夏出版社,2009:111.
⑦鲁迅.《生死场》序.萧红全集[M].哈尔滨出版社,1991:1.页
⑧萧红.萧红全集(上)[M].哈尔滨出版社,1991: 758.
⑨萧红.呼兰河传[M].华夏出版社,2009: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