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兴来 刘雪峰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5)11-000-0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我国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进行梳理,了解目前关于篮球运动体能评价模式,为进一步科学训练提高篮球运动员体能提供依据,将丰富和完善篮球运动员体能研究理论。
关键词 篮球 身体素质 身体形态 身体机能
运动员体能包括身体形态、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三方面。目前,对篮球运动员体能研究中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研究较多,其中身体形态包括身高、体重等指标。而对篮球运动员身体成份身体等素质研究较少,篮球比赛需要运动员具有良好的体能储备来完成技战术的。鉴于此,本研究试图梳理关于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文献,为篮球运动员科学训练提供依据。
一、身体形态研究
宋旭[1]比较了CBA与NBA常规赛季的前6名运动员的身体形态,发现国内球员整体身高水平与体重与美国球员存在明显差异,均低于美国球员。张志[2]研究发现WCBA运动员和美国WNBA运动员相比,身体形态方面的差距主要体现年龄和体重两个方面,其中前锋队员的身高与WNBA队员差距较大。
陈本友[3]对影响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多项指标进行了回归方程分析,筛选出下肢长、上肢全长、上臂长等8项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累计贡献率较高的指标,进行体能评定。席莎[4]通过对NBA队员的身高、体重的相关分析,求出了NBA运动员的身高、体重一元线性方程y=(-121.88±1.96)s+111.5h,s=1.51,r=0.742,经我国运动员的回代检验具有相当的适应性。王秀蓉[5]运用身高、体重、肱三头肌、肩甲下角等八个部位的皮摺厚度测量了我国不同级别女子篮球运动队(国家队,甲、乙级队,体校队)运动员并进行方差分析发现级别越高的运动员局部脂肪含量越少,体脂百分比也越小。
二、身体机能研究
《篮球运动高级教程》确定的篮球运动员选材机能指标为VO2 max、血乳酸、视野五项指标。池建等确定了儿童、少年运动员选材的素质类指标为:十字跳、元宝收腹、百米、助跑摸高和1500m跑。
在机能生理生化的评定方面,有学者额对体院篮球专项学生比赛时不同位置队员的血乳酸和HR测定表能,不同位置的运动员全场篮球比赛后的血乳酸均有明显的升高,赛后血乳酸运动员组间具有显著的差别。另外,有学者应用血红蛋白(Hb)、乳酸通气域、氧脉搏、VO2 max指标观察男篮运动员经过一个月训练前后的身体机能变化,探索评定篮球训练对少年男篮运动员在无氧、有氧代谢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另有学者研究了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一年训练前后握力、无氧功率、VO2 max、Hb、血清睾酮、免疫球蛋白等机能指标的变化。郑小萍观察了11名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在大负荷训练前后Hb、RBC、BUN、BLA、T、C、CK、和LDH的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BLA可做为运动强度的监测指标,但其个体差异较大;C和BUN是监控在大强度训练具有意义的指标,同时CK指标比较敏感。
三、身体素质研究
于振峰[6]对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前8名的队员进行体能测试并制定了百分制评分标准,采用了3200m记时跑、1min屈腿仰卧起坐、三级蛙跳、半场三角跑、单脚弹跳、双脚弹跳、变距折返跑。全国青年男篮冬训体能测试所采用的指标进一步发展为全场计时跑、原地和助跑摸高、1min(30kg)卧推、1min仰卧起坐、变距折返跑、立定跳远和3200m记时跑。
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所著的《NBA体能训练》介绍了体能的测试指标包括:摸高、俯卧撑、30码折返跑、20码跑、引体向上、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和体脂百分比8项,并对每项均有评定标准进行监测[7]。
综合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学的研究,文献反映出当前研究对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特征的研究更多地关注了遗传度高的指标,而对反映篮球运动员后天体能训练水平的身体指数、围度、充实度等指标关注不够,同时体能的生理生化研究方面不足,因此从体能训练的需要出发有必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四、小结
综上所述,当前的研究探索了篮球运动员身体形态和身体素质水平的指标,为篮球运动员体能评定及科学化训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这些研究从总体上讲较分散、混杂、综合性探讨篮球运动员特别是定量评价体能的成果较少。从生理学角度,体能是指人的体力作功的能力的大小,属于运动生理学的范畴。从体能的生理学角度,可以发现在诸多与体能相关的生理活动中,一些生理生化指标和体能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值得探索研究。因此对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综合性生理生化指标评价研究还应进一步加强。
参考文献:
[1] 宋旭.CBA球员与NBA球员可测指标的比较研究[J].辽宁体育科技.2002.13(3):16-17.
[2] 张志.中外优秀女篮运动员的身高、体重、年龄的比较[J].体育学刊.2002.5(9):129- 131.
[3] 陈本友.部分优秀女子篮球运动员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1998.13(l):97-100.
[4] 席莎.对男篮不同位置运动员身高、体重的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1.17(l):43-44.
[5] 王秀蓉.不同级别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成分的比较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5.21(1):102-104.
[6] 于振峰.我国青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和基本技术评价标准及计算机评价系统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8(l):54-55.
[7] 全美篮球体能教练员协会.NBA体能训练[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6.
[8] 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