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的三个反思

2015-11-24 07:55单莹
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 2015年5期
关键词: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

摘 要:文章针对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方向的三个问题:是否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如何不偏离教育本质、如何本土化等进行了阐述和剖析,提出了相应的防范解决途径。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育本质;教育公平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35-02

一、如何防范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在当前的教育信息化研究及推进过程中,教育信息化一直被当作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利器。然而,现实情况是:在经济较发达或发展水平较好的地区和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总量大、信息化设施先进、设备和网络后期维护升级良好、数字化学习资源优质丰富、学生信息素养好、家长对教育信息化的理解和支持度大、教师信息化应用和开发水平高,教育信息化在这样的综合环境中得到了高效实施和发展。而在农村或偏远、贫困落后的地区和学校,仅在硬件方面,就存在诸多问题,如缺少信息化设备和设施,即便政府投入购买了信息设备,却因使用经费、网络经费或后期维护更新升级经费的短缺导致无法使用或使用效果差。学生的信息素养差、家长的观念落后、教师的信息能力不足且培训提升机会少,更是为这些地区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发展雪上加霜。“村村通”、“班班通”成为口号,多媒体教室和信息设备变成领导视察和观摩示范课的形式。

如果说这是我们已经发觉的教育信息化现实层面“峰”和“谷”的差别,那么,可以想象,随着教育信息化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如果不加以防范,这种差距将越来越大,越来越难以逾越。我们有理由、有必要、更有责任防范教育信息化带来新的教育不公平。

1.建立教育信息化均衡投入的长效保障机制

在加大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信息化投入总量的基础上,着重加强对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的教育信息化政策、资金支持倾斜力度,设立专项经费,并建立信息设备、网络条件、信息化应用和使用情况的跟踪、监督、调整、持续帮扶的制度,确保教育信息化长期、有效、均衡发展。

2.建立信息化资源建设的全局统筹机制

将数字化教学资源、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的信息资源建设纳入本地区教育工作全局统筹,建立资源共建鼓励机制、资源共享激励机制、资源使用效度奖励机制、资源建设通报机制、资源更新跟踪机制等,促进优质资源免费共享或由政府买单提供给农村、偏远落后地区学校使用,保证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均衡性使用和发展。

3.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建设

加快和推进教育信息化领域相关标准的建立和实施,包括教育信息化设备标准、网络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效益标准、教师信息化水平和能力标准等。通过标准的确立和落实来强化教育信息化均衡发展。

4.加强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的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以提升农村和偏远地区教师教育信息化水平和能力为目标,通过“国培计划”、“省培项目”、专题培训、“送教下乡”、“送培训下乡”、特岗教师信息能力培训、网络培训、教师轮岗交流、城乡教师远程协作交流等多种渠道多种途径,增强他们的信息化意识,切实提高他们的信息化教学与应用能力。

二、如何保证教育信息化不背离教育的本质

当前,教育信息化由于“教育”+“信息化”两张皮,游离于教育表面,投入大、收益小,而备受质疑。反思我们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和实施过程,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的许多教育信息化应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建设是以企业为主,学校购买的形式在进行。部分地区和教育行政部门急于推行教育信息化,急于出成果出亮点,往往借企业之力,依赖企业开发教育信息化应用。这样的教育信息化,有没有真实迫切的现实需求?有没有严谨细致的规划和计划?有没有学校和教师的主动深入参与?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各级各类学校、教师是不是被一些企业专家忽悠着,被众多的教育信息化企业牵着鼻子走?如果是,这样的教育信息化不可避免过多地侧重于信息化,过多地侧重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缺乏对教育基本内涵的关注,容易偏离教育的本质和方向,使教育的基本使命无法全部完成。

1.明确教育信息化在教育环境中的定位

教育信息化是相对于传统教育模式而言的一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它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手段,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工具,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推动力,它在教育这个大环境体系中是辅助、是服务,永远围绕教育这个核心本质,为实现教育目标而服务。如果把教育比喻成一块巨石,教育信息化只是现阶段助推巨石前进的一根杠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还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第二根、第三根杠杆。

2.建立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机制

教育信息化与课程教学的深度有机融合,是教育信息化有效发展的必由之路。而要实现这一点,必须摒弃教育信息化实施中的商业化倾向,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学校为主体、教师自主开发、企业技术支撑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开发实施机制,只有这样,教育信息化的成果才是最实用的,最能反映教师的个性魅力、人文精神、文化理解和知识体系的整体构建,才能从实际和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并实现资源共享。

3.科学评估教育信息化实施效果

要确保教育信息化不偏离教育的本质,必须对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效果进行四个维度的评估:一是在课堂教学层面,是否推进了教育创新,提高了整体教育质量;二是在教育管理层面,是否改进了教育管理方式,降低了管理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率,增强了教育决策的科学性;三是对学生而言,是否加深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促进其实现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四是对教师而言,是否帮助其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效益,并促进其自身的专业化发展。

通过科学有效的评估、反馈、反思、改进,教育信息化才能始终如一地坚定以教育为核心的发展方向,持续健康有效地发展。

三、如何让教育信息化实现本土化

在现今这个“微时代”,每个人都切身感受着信息技术和网络的无孔不入,信息化无限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无限降低了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在无形无痕中冲击影响着每个人的价值观。教育信息化从一开始,就是个舶来品,其建设理念、技术体系、结构内容、运作模式等都深深地烙着“引进”的印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我们对待舶来品的一贯认知,对待教育信息化,更应该如此。教育是培养人的过程,是一个国家发展之根本,而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现代化的载体,让每个孩子,每个学生,甚至每个人学习知识、接受资讯、品德养成、思想成长的环境都由小变大,由原来的一间教室、一所学校变成世界上的每个角落。教育无小事,在这里我们提教育主权可能有点言过其词,但正确利用教育信息化,防范其颠覆我们传统的优秀文化和价值观,确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1.实现教育信息化应用习惯、思维习惯的本土化

先进的理念只有在适合的土壤上才能生根发芽。教育信息化在中国的教育国情下,必须面对不同于国外的“大班额制”,必须面对不同于国外的考试评价体系,必须面对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意识和技术能力基础相对较弱的学生群体。因此,教育信息化只有结合本地实际情况,适合学校、学生的实际需求,改造优化形成符合本土特性的教育模式,才能真正为教育服务,为学生服务,为教师服务,收到实效。

2.实现教育信息化价值传递的本土化

教育信息化承载和传递的内容、信息,以及这些内容和信息所蕴含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应该且必须体现中国特色,符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价值取向。加强教育信息化应用与开发的自主化,是实现教育信息化本土化,体现中国传统价值观的关键所在。因此,教育信息化的各种应用,应自主开发,符合本民族、本国、本地区的认知、思维、使用习惯,而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建设,也绝不是简单地引用、翻译国外的素材、课件,而是量身定做。

3.强调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文化的融合

在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中,我们还应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将教育信息化与传统文化紧密融合,不仅在应用和资源上体现传统文化特点,更应利用教育信息化,构建传统文化的传播、传承平台,实现传统文化的重构和重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教育信息化给教育带来的全新变革已经发生,只要正确把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它必然会引领教育迈向更高更新的层次。

参考文献:

[1]彭红光,林君芬.迈向云时代的教育变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2]单莹.基于教育信息化的数字化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J].成人教育,2014(3).

[3]单莹.从幕课、微课看碎片化和娱乐化学习[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11).

(编辑:杨馥红)

猜你喜欢
教育公平教育信息化
教育公平视角下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信息技术与教学难以深度融合的成因及解决途径探析
对特殊学生的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基于教育公平视角的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发展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