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 冯国群 朱涛 陈飞 虞强
摘 要:信息技术对于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都对教育信息化建设予以高度重视。本文通过对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调研,分析了宜宾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09-0067-04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2012年3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四川省教育厅把教育信息化摆到“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的战略高度,并制订了《四川省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行动计划(2011-2020年)》。宜宾市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推进办公室,2014年4月整合电教馆和技装所成立了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将翠屏区和临港经开区作为教育信息化先行试点区;市教育局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12-2020年分年度实施方案》。本文在深入各区县教育局及基层学校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推进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参考建议。
一、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宜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在全市教育战线教职工的共同努力下,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初见成效,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现了初步融合,教与学的模式正在逐步转变,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格局已初步形成。通过走访各区县教育局,深入各中小学及职业院校进行随机访谈和问卷抽样调查,收集到较为详实的数据和意见。通过调研发现:宜宾教育信息化建设总体水平仍然较低,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尤其农村学校信息化水平较低,全市接入网络带宽大于10M的学校只有24.4%;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和信息化师资培训远不能满足教育教学需要。综合起来,可归结为“四重四轻”的问题:
1.重义务教育,轻职业教育
在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方面,近三年中央专项资金和省市配套资金绝大部分用于义务教育,高中及中职教育主要靠地方财政投入。近三年各类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政府投入情况如图1所示。
在市教育局的统筹下,多数区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都制定了信息化建设规划,在统筹推进义务教育类学校的“三通两平台”建设方面投入力度大、成效显著,除了部分村小外基本实现了校园宽带和电子白板的全覆盖,有利于统筹城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但对高中教育和中职教育的投入明显弱于义务教育。根据市教育信息化指导中心的数据统计,宜宾市中小学多媒体教室占比达到50%的学校为549所,占中小学总数的92.9%,而达到这一指标的中职学校只有66.7%,全市唯一的一所高职院校多媒体教室占比低于30%,还没有引入电子白板教学,明显落后于其他学校。在参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面,职校教师只占培训教师总数的3.6%。职业教育信息化成为教育信息化的薄弱环节。
2.重设施建设,轻管理维护
调查显示(见图2),仅约10 %的受访教师对校园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课程资源建设十分满意,多数认为应该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条件较好的学校有专门的网络维护科室,但在乡镇学校难以做到专人管理、专人维护,一旦出现故障不能及时维修或者维修费用昂贵,影响教学使用。有的学校平时不用,有领导来检查时才开一开、做做样子。据了解,教师因操作使用不当导致的故障率高达45%。由于管理、使用和维护能力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能很好的发挥辅助教学作用。
3.重硬件投入,轻软件建设
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学校重视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建设,对课程资源开发、教师信息化培训等投入不足,或者有这方面的意识,但没有开展实质性工作。80%以上的受访校领导,一提到教育信息化,就想到光钎带宽、服务器配置、机房数量、多媒体设施等硬件设施。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开发方面61%的受访者认为学校的人力财力有限,自行开发难度极大,政府应该加强统筹协调(见图3),实现多方参与、共建共享。教育信息化要从应用切入,而不是从硬件切入,硬件切入比较容易操作,但不是切入点,更不是着力点。
4.重技术手段,轻人员培训
当前教育信息化的首要任务,41%的受访者认为应该是师生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42%认为应该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见图4);受访教师中71.4%没有听说过慕课(MOOC)、42.8%没有听说过微课等网络课程开发模式(见图5)。全市尚有1万余名教师未参加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49.5%的受访教师对计算机不太熟练(见图6),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融合方面,受访教师普遍认为信息化培训力度不够,优质教学资源自主开发难度大。信息化建设的关键是人,加强信息化教师队伍建设,才能提高先进技术设备的使用率,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优质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二、原因分析
结合问卷调查、访谈情况,并查阅了相关文件资料,我们认为造成宜宾教育信息化总体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
教育信息化首先是人的信息化[1],是人的观念的转变和信息化素养的提高。一方面,一些区县和学校对推进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还缺乏深刻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的效益,教育信息化对提高教育质量、实施均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滞后,建设理念和建设步伐跟不上技术设备的升级换代,是教育信息化持续有效推进的最大障碍。
2.教育信息化投入薄弱
宜宾市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还十分薄弱。据初步测算,仅完成“三通两平台”建设全市还缺口资金62480万元。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设备更新和技术升级的步伐很快,有些设备设施投入使用几年后就面临淘汰。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和升级,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平台的建设,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等都需要大量的、持续的资金投入。
3.信息化建设统筹不够
个别区县围绕教育信息化做了很多繁杂的基础性工作,但没有出台教育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或实施方案,以落实上级“三通两平台”建设为主,工作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少系统考虑和整体推进策略,统筹管理比较薄弱。
三、宜宾市教育信息化推进策略
宜宾市委、市政府提出的“2365”发展战略,要实现“两个率先”,宜宾教育须主动担负起为宜宾产业转型和创新发展输送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为此,宜宾教育应该立足于教育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重要支撑,引领宜宾教育现代化,实现“到2020年宜宾要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的战略目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1.统筹规划布局,分步推进实施
教育信息化建设是系统工程[2],从物质层面来说,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是信息化的物质基础;从社会层面来说,信息化是新型组织结构和组织行为模式的建立。教育信息化是改革教育理念和模式的深刻革命[3],围绕教育教学质量提升这一终极目标,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教师信息应用技术能力培训是关键,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是必然路径。教育信息化涉及面广、头绪多,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切实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统筹规划。一是要建立专门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二是强化资金保障;三是要充分调动学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立足实际,有序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2.引导多方合作,实现共建共享
以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为根本目的,以优质资源建设引导教育改革和发展[4],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领域。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多渠道开发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立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推动市、区(县)、校三级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一是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从直接投资转向间接投资,发挥社会各界力量,动员和推动社会参与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积极性,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二是建立“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评价制度,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促进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的良性循环;三是建立公益性的“宜宾市数字图书馆”,面向市内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及全体市民免费开放,服务“数字宜宾”、“智慧宜宾”、“学习型宜宾”城市建设。
3.坚持育人为本,强化队伍建设
信息技术的使用必将导致信息量的大增,为适应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要更加重视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引导教师积极转变教师主体的教育观念,变“教”为“导”,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创新,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二是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教师的基本功来抓;三是以赛促训,大力开展“信息化教学比武”,通过观摩课、公开课、说课比赛、教学设计大赛、课件制作大赛、教学软件开发大赛等各种活动,将信息化手段的应用作为重要指标,提高教师自觉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四是加强信息化管理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设备设施的管理和维护水平,保障信息网络稳定、安全、高效运行,全面满足教育教学需要。
4.推动信教融合,鼓励开拓创新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才是教育信息化的生命力所在,也是教育改革发展对信息化的本质要求[5]。要加快推进从“初步应用整合”迈向“深度融合创新”的步伐,全面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支撑教育创新发展。一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推动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突破传统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教育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二是要将信息技术融合到教育管理中,推动OA系统在各级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应用,加强市、区(县)、校三级教育教学无纸化管理平台建设,规范管理制度,优化办事流程,提高管理成效;三是要鼓励教师、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从不同层面加强对信教融合的研究,不断寻求新的融合点,实现信教互融互促。
5.完善运行机制,推进持续发展
现代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装备的不断更新必将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出新的要求。为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完善运行机制,多方协同推进。一是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将教育信息化纳入政府教育督导内容,强化目标考核,持续推进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不断满足教育改革发展需要;二是建立教育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保障制度,形成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确保普教和职教信息化建设均衡发展、持续发展;三是加强教育信息化评价标准和评价体系建设,主要包括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评价、管理人员信息技术能力评价、“共享型优质数字资源”的评价、信息化建设水平的评价等。
参考文献:
[1]黄蔚,黄建华.李志民访谈: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核心[N].中国教育报,2014-04-16.
[2]袁孝凤.教育信息化是系统工程[J].上海教育,2011(Z2):74-75.
[3]刘利民.融合应用 扎实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在全国信息化教学现场观摩活动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1):4-6.
[4]杜占元.以优质资源引导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信息教研周刊,2011(11):7-7.
[5]杜占元.加强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N].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05-13.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