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婧
摘 要:现在高中生存在着众多的心理问题,这是一线教师所普遍认可的。体育课堂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首要目的。但现在的体育课堂除了简单的体能训练,大多浮于表面,难以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健康的境界。体育教师也被同行戏称为“最容易”做的老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摆在体育教师面前的首要问题。面对这一问题,作为体育教师,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就是如何扩充体育课堂的内涵。
关键词:体育课堂 心理教学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1B-0086-02
新时代,人们对“健康”一词赋予了新的内涵。心理健康成为体育课堂重要内涵之一。新的课程标准强调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明确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它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为目标,融合与学生身心发展密切相关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方法,关注学生健康的意识和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传统的体育课堂中,心理健康往往被人们忽略。那么如何在体育课堂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呢?如何将体能和心理做到完美结合呢?我以自己所做的实验为例加以说明。
一、实验准备
在实验之前,我首先对任教的四个班级做了一次较为详细的调查。调查表以艾森克的人格理论为基础,参照艾森克人格问卷( Eysenck Personality Questionnaire)设计。其目的不在于详细调查学生的人格,而是简单地将学生进行“四质”划分,以分好组,并做好基础的数据收集工作。
表1:各班人格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人格
分类 A班:
45人 B班:
40人 C班:
43人 D班:
37人 主要表现
抑郁质 14 12 9 11 易怒、沉默寡言、不善交际
胆汁质 15 12 13 10 冲动多变、好动、易被激怒
黏液质 5 4 8 9 被动、平静
多血质 7 9 6 6 善交际、健谈、活跃、有一定领导能力
不确定 4 3 7 1 大多是在抑郁质和胆汁质之间,易怒、冲动
表2:各班体能测试表
测试项目 A班 B班 C班 D班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100米 72% 81% 87% 64%
800、1000米 52% 56% 54% 48%
引体向上 46% 47% 56% 32%
仰卧起坐 45% 42% 49% 23%
立定跳远 72% 67% 82% 67%
跳绳 87% 83% 78% 81%
根据调查数据,对实验班级合理划分小组,并制定小组公约,建立组间竞争机制,以完善实验的结论。
二、实验过程
1.在教学过程中,以“游戏”为主要教学内容,结合综艺节目等社会资源设计游戏内容。如仿照浙江卫视《冲关我最棒》等节目,运用鞍马、铅球、跳绳、沙坑等设计冲关节目。按不同体能难度设计分数,按个人总分和小组总分做好评价工作。
2.在游戏结束后,留足时间,让学生进行必要的交流,让每个学生在交流中成长,以达到心理引导和纠正的目的。
3.开设必要的室内理论课,邀请学校心理咨询老师进入课堂,丰富课堂内容。
4.进行必要的阶段调查,为后期的实验分析做好准备。
三、实验结果
(一)实验一个月后调查结果
表3:各班人格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人格
分类 A班:45人 B班:40人 C班:43人 D班:37人
抑郁质 8 6 8 8
胆汁质 17 12 16 14
黏液质 3 4 5 6
多血质 9 13 9 7
不确定 8 5 5 2
表4:各班体能测试表
测试项目 A班 B班 C班 D班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100米 81% 87% 92% 70%
800、1000米 53% 54% 62% 50%
引体向上 52% 52% 54% 57%
仰卧起坐 51% 53% 48% 48%
立定跳远 70% 70% 80% 70%
跳绳 83% 90% 82% 87%
实验分析:在实验中,我们根据各班情况设置活动内容。比如:B班同学整体较为活泼,在活动的设计环节,我们大多设计如铅球负重接力、平衡木等较为静态的活动,在锻炼学生体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控能力。D班因为是文科班,学生较为安静,在活动中参与的积极性等多方面与其他班级有所差别,我们在设计活动的过程中,大多设计活动量较大、活动次数较多的内容,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
整体看来,多层次、多样化的活动设计能促进学生体能锻炼的同时,对学生的个体性格和心理状态的改变有着积极意义,而体育课要求的体能素质也能有所提高。
(二)实验一学期后调查结果
表5:各班人格问卷调查结果统计表
人格
分类 A班:45人 B班:40人 C班:43人 D班:37人
抑郁质 6 7 5 6
胆汁质 15 10 12 18
黏液质 3 5 6 3
多血质 12 18 16 9
不确定 9 0 4 1
表6:各班体能测试表
测试项目 A班 B班 C班 D班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合格率
100米 88% 92% 95% 81%
800、1000米 56% 60% 62% 56%
引体向上 71% 67% 67% 72%
仰卧起坐 53% 57% 55% 56%
立定跳远 76% 73% 79% 81%
跳绳 88% 89% 85% 92%
实验结果表明:通过一学期的实验,我们可以看到学生的心理状态有所改善。在各班中都出现了较多的具有一定领导能力的多血质人格的学生。学生个体的变化较大,沉默寡言的学生数量有所减少。学生的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有所提升。学生个体的身体素质、体能素质等都有提高。
当然,我们也发现,像中长跑等对身体素质要求较高的体育项目,学生的整体能力提高幅度不大。学生通过教学整体变得较为活泼,但以谨慎、好思考为主要表现的黏液质人格的学生在减少,这对学生长远的学习生活是较为不利的。
四、实验总结
1.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心理辅导等环节的增加,并不是对体育课堂的加负,更多的是对体育课堂内容的丰富过程,是对体育课程标准的落实,是符合新时期人们对体育课堂的要求的。这样的改变应该成为体育课堂的常态。
2.合理、科学的统筹安排是体育课堂的正规化、多样化、科学化、高效化的核心要求。体育课堂不同于其他课堂,是一门以室外课为主体的科目。如本次实验的过程需要体育老师进行必要的整学期规划安排、要求教师就每一个课堂进行细节化的活动内容划分。如果没有这些细致的工作,所有的设想就不会得到落实,体育课也会沦落成为学生的“游乐场”。
3.体育课堂可以成为学生个体人格改变的“一线战场”,有着比其他学科更为有利的优势:学生易于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容易调动,学生接受心理教育的渠道更多、效果更为明显。
4.在体育课堂中加入心理教学内容不会影响体育教学。通过实验数据,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个体的体能在这样的课堂环境中并没有下降,反而有着较大的进步。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学生个体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被动训练变为主动锻炼,甚至在实验的尾声,学生们还会自己主动去改造或者设计活动。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体育训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个体的因素对体育成绩的影响还是很大的。通过课堂形式的改变彻底改变学生个体的素质是难以完成的任务。
当然,本次实验过程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比如,缺少比对班级数据,实验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学生个体心理的分析还较为浅薄,阶段性测试较少。但我认为这样的实验过程,能够让作为体育老师的我们对我们热爱的学科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各位专家不吝赐教。
参考文献:
[1]郑伟龙.浅谈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心理调节[J].中国校外体育,2009,(2).
[2]罗卫民.体育教学中学生的运动知觉训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0,(3).
内蒙古教育·基教版2015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