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美凤 许光明 周晋 赵碧清
摘 要:药物分析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研究和发展药品全面质量分析和控制的学科。该文针对《药物分析》理论教学的特点和现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案例教学、启发式教学、任务引领型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结合等合适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改革药物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多方面的改革探索,在提高药物分析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药物分析 理论教学 教学方法 课程考核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47-02
药物分析是药学、药剂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是整个药学科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强烈的药品全面质量控制的观念,使学生掌握药物分析的方法和技能,从而能够胜任药品研究、生产、供应、临床使用及监督管理过程中的分析检验工作,并具备创新研究和解决药品质量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要学好这一课程,并非易事,该文就药物分析教学特点和现状分析,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考核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学目标。
1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特点和现状
药物分析课程内容多而繁琐,涉及面广,是一门综合性的应用学科。要求学生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较高的化学基础知识,且与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课程紧密联系,学生普遍反映该课程枯燥且难度大[1]。药物分析理论教学偏重书本知识的讲授,以教师讲授为主,课堂气氛比较呆板、沉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课程最终成绩一般是期末理论考试成绩占70%,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占30%,使学生偏重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考核不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药物分析课程开设在大四的第一学期,绝大部分同学虽能认识到这一专业课的重要性;但部分同学忙于考研,忙于找实习工作单位,或提前到单位实习的等诸多因素都影响着教学效率。
2 药物分析理论教学探讨
2.1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药物分析》第七版教材内容可分以下几个模块,绪论和药品质量标准内容及药典概况(基础知识);药物分析中鉴别、检查和含量测定常用的分析方法(药物分析方法);具体药物的鉴别、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等(具体应用);药物制剂、中药及其制剂分析和现代药物分析技术。教学内容不同,教学手法侧重点有所不同。
2.1.1 绪论部分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树立药品质量观念,激发学习兴趣
绪论作为开篇之首,其教学对药物分析的学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内容不多,但要想讲好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在课前做精心的准备。首先,教师可从国际和国内著名药害事件开始,例举国际上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国内发生的“齐二药”(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事件等,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药品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再以常见药物阿司匹林为例讲述药物疗效与其质量密切相关,如阿司匹林不同剂型中杂质游离水杨酸和含量检测要求的比较(见表1)。那为什么要检测水杨酸的限量,为什么剂型不同,限量要求有差异,怎样进行检测?要解决这一系列的问题,就引出了药物分析的内容,就是对药品研究、生产、储存、供应及临床应用等过程进行全面的质量监控,强调学习药物分析对药品质量进行严格控制的必要性。其次,通过介绍药物分析的发展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古代的神农尝百草根据药材的外貌特征、色味等感官反应和治疗效果等对药材进行分类鉴别和质量控制,到现在人们对用药安全性和有效性要求的日益提高,药物质量分析控制系统形成;现代分析技术自动化,智能化高灵敏度方向发展,药物质量分析控制水平全面提高。
2.1.2 总论部分,以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为主,多元化教学模式结合
总论包括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药物的鉴别试验、杂质检查、药物的含量测定方法与验证、体内药物分析。这一部分的内容非常重要,主要涉及仪器分析及基础课程的应用,对整个药物分析内容的学习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而仪器分析一般在大二开设,药物分析课程在大四的上学期开设,为避免仪器分析和药物分析知识脱节,加深学生对仪器分析在药物研究与生产过程中实际运用的理解,教学时以任务引领型教学模式为主,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结合的教学手段,从而将仪器分析的内容融入到药物分析的教学中,应用具体药物实例来介绍各种仪器分析方法的使用[2-3]。
比如,在药物杂质检查、含量测定的方法介绍中,涉及紫外分光光度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多种仪器分析方法,这些方法在药物分析中各自特点,适用对象和应用情况不同,可以让学生查阅资料撰写小论文《某分析方法在药物杂质检查中的应用》;或针对日常中常见的药品质量问题,紧密联系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让学生设计检查方法并进行开放实验。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注重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强调仪器分析法在现代药物分析中广泛应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容量分析法,各方法有各自的优势,适用对象的不同。如阿司匹林原料药(含量≥99.5%)的测定一般采用准确度高的容量分析法,而不采用仪器分析法。
2.1.3 各论部分,启发式教学为主,突出重点,掌握规律
各论部分是具体药物的质量控制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规律,即各类药物的结构特点与分析方法之间关系,可采用问答式启发性教学,边问边答。不同类型的药物,不管是按化学结构分类还是按药物作用分类,都是围繞药物结构一理化性质一鉴别一杂质检查一含量测定这样一条主线来阐述的,掌握这一条主线,所涉及的知识点会更加系统化、更有条理,也会加深学生的理解记忆[4]。如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以典型药物阿司匹林为例,重点介绍其分析方法。阿司匹林其化学结构为乙酰水杨酸,有羧基具有酸性,有酯的结构能水解,有红外、紫外特征光谱等性质;进一步可用三氯化铁反应、水解反应、光谱法和色谱法鉴别;药物的杂质检查,首先得明确其制备工艺,清楚杂质的来源及种类,再根据结构特点选合适的方法检查。阿司匹林中的游离水杨酸主要来自生产过程中的乙酰化不完全,精制、贮存过程中的水解,制剂中水杨酸的限度不同,主要因为不同制剂过程产生的水杨酸不同,现都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
同类药物分析先总结基本规律,再根据结构差异区别对待。如结构中含芳伯氨基或潜在的芳伯氨基的药物,大都可利用重氮化—偶合反应来鉴别,亚硝酸钠滴定法进行含量测定,如盐酸普鲁卡因、苯佐卡因等;但盐酸丁卡因、布比卡因因芳酰胺两侧取代基影响,无芳伯氨特征反应。同时注意,同一药物,剂型不同,采用的分析方法不同。阿司匹林以中性乙醇为溶剂,氢氧化钠溶液滴定;其片剂和肠溶片曾用两步滴定法测定,2010年版药典阿司匹林制剂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只是各剂型的前处理方法有所不同。且同一方法用于同一药物不同剂型时,测定条件可能也不同。如盐酸氯丙嗪的片剂、注射剂都可选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但测定波长的选择有差异。片剂通过过滤消除辅料的干扰,在最大吸收波长254nm处测定含量;注射剂中含有Vc(λmax=243nm)作抗氧剂,在254nm处测定有干扰,只能选择另一最大吸收波长306 nm 处测定,提高选择性。
此外,在讲授各类药物的后半部分时,可选定某些特定章节或某一知识点,让学生分组讨论,自己准备多媒体课件,再选出代表授课,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改过去以“教师”为主体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
2.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在现代教学中,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教学辅助工具应用越来越广泛。根据《药物分析》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知识,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和资源,适当添加图片、声音、视频,引出药物分析相关的知识点或某种药物分析的原理,增强学生对某类药物的印象,加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如在“抗生素类药物中高分子杂质的检查”这一节中播放抗生素应用、过敏反应及抗生素滥用导致的细菌耐药性方面的影视资料,可加深学生对此部分内容的印象,易于理解相关内容;另外,要靈活运用多媒体课件,控制视频资料时间;动画应在恰当的时间点、适量加入,不能过分的依赖多媒体;在讲重点难点的问题时,一定要结合板书重点强调,让学生加深印象。这样,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提高学生兴趣,活跃教学课堂,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效果。
2.3 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本科药物分析的教学仍多以应试教育模式存在,教师怕学生考试不过关,多以配套的习题集为主要出题模板,采用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形式;学生在考前一段时间突击,考完全部忘记[5]。因此,要改革药物分析课程的考核,应突出对学生创新能力、应用能力的考核,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以培养高素质的人才。考核时需注意以下两方面:一方面考试内容上改革,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运用自己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尝试出没有标准答案仅有参考答案的试题,给学生自由答题的空间,以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是考核形式上改革,成绩构成应多元化,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总成绩比例可设为期末60%,平时40%。平时考核由上课考勤及问题的回答10%+实验课20%+课件制作、讲解及综述10%组成。科学合理的考试内容和形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总之,本科院校为了保证和不断提高药物分析课程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学生树立药品全面质量控制观念,精心安排教学内容,力争做到因材施教,有效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改革考核方式,不断地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让学生从“被动学”转变为“主动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才能真正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培综合素质高、满足药品质量全面控制对药物分析专业人才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蔡小军,向铮,郑晓咏.《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初步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3(24):159-160.
[2] 熊燕,李政道,包晓玉.“任务引领型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改革中的实践[J].广州化工,2014,42(3):152-154.
[3] 姚彤炜,曾苏,余露山,等.培养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多元化教学模式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尝试[J].药学实践杂志,2007,25(4):254-256.
[4] 刘文英.药物分析课程教学改革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J].药学教育2005,2l(1):39-41.
[5] 谭穗懿,田元新,谢宝平,等.药物分析课程考试设计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4(1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