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玲 尹作栋 罗 轩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无机化学课堂教学艺术
周艳玲 尹作栋 罗 轩
(广西大学,广西 南宁 530004)
无机化学教学内容集实验科学与理论教学于一身,需要学生有更多的动手、想象和记忆能力。因此要想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兴趣,教师必须提高课堂教学艺术,使得学生在接受艺术美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无机化学;备课;讲课;课堂艺术
课堂教学是集天赋与实践,知识与技巧,勤奋与责任于一体的极富艺术性的创造性工作,是当前各高校无机化学教学的主要教学形式。教学艺术源于课堂教学,是教师在一定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通过运用各种教学技能技巧,遵循美育规律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无机化学是对无机化合物的性质和它们的反应进行实验研究和理论解释的学科。其教学过程主要依赖教师较强的表达能力和语言技巧。因此,无机化学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学环节中富有艺术性,主要包括备课(创作)和讲课(艺术)两方面。
备课的艺术就在于它本身是一种创作。说它是一种创作,这决不夸张,也决不逊色于文学、戏剧的创作。作家的创作要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创作的内容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教师的创作亦如此。在传统备课中,教师要深研教材,翻阅资料,从内容的取舍到叙述形式,从模型设计到方法选用,从命题的提出到问题的破解,从讲授的神态到板书的安排······等等,都要经过深度思维组织,确立重点难点,推敲文字用词,凝炼经典语句,选用方法范例,融入个性特色,最后写成自己的教案,使备课的内容遵从大纲,体现科学,符合实际,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在当今网络发达,电脑普及,多媒体盛行的年代,备课环节,仍需要充分阅读对比名师名家的课件,优化选用适合自己的内容范例,融入自我个性特色。在此过程中,教师融合自己的特点把别人课件中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把别人的叙述变成自己的语言,用自己的思维,自己的知识、自己的语言,自己的特色,制作自己的课件。只有把书本上的知识变成自己的知识,才能写出好教案,讲出好内容,展现教师的个人讲学风格与艺术。编写出一部好的课件,呈现课堂教学的艺术美才有坚实的基础。备课创作应考虑如下内容:
(1)理清章节内容主线,联结知识群,构建讲授知识网络。例如:在沉淀生成与溶解章节中,应重点把握三方面内容,一是溶度积常数与溶解度的换算,二是溶度积常数与反应吉布斯自由能变的联系,三是综合平衡移动原理,即溶度积规则。
(2)精心设计讲授模型。讲授模型是思维模型,也是微观模型。微观模型抽象难懂,不易掌握,但一旦进入,就会茅塞顿开,理解深刻,记忆牢固。构建讲授模型需要深度的思维,高度的综合以及准确的抽象,从而凝练出若干个观点(概念)来支撑整个模型。采用什么样的思维模型进行课堂讲授,来讲清、讲透讲课内容,无论对授课老师,还是对听课的学生,都甚为重要。设计的讲授模型要清晰、简明、形象、易懂,讲课者讲授顺畅,言明意切;听课人理解透彻,记忆深刻。就无机化学课程内容而言,每一种理论学说,每类微观状态体系,都蕴含一个微观模型。设计讲授模型时要注重研究下列问题。
①微观模型宏观化。人们的思维习惯是宏观化的,对日常所见的宏观模型言到意明,不存在理解上的困难,而对于微观模型,则常常觉得抽象,难以理解。例如,量子力学原子模型是学生觉得最抽象,最难理解的。然而,通过设计宏观化的思维模型,将抽象难理解的微观模型与宏观思维链接起来,学生听课就觉得非常形象易懂。
②讲授模型的图像描述要思维明确、清晰可见。一个平静的宏观物体内进行着肉眼看不见的激烈的微观行为,这种微观行为只能在脑海中“思维看清”,并在脑海中构建出微观思维图像。例如沉淀向配合物转化微观思维图像,在AgCl(s)沉淀平衡体系中加入足量的KCN,平衡体系中发生激烈的竞争反应:
它的正向反应本质是 CN-离子要夺取 Ag+形成配离子过程,逆向反应本质则是 Cl-离子要反夺取 Ag+从而生成 AgCl沉淀;那么形成以争夺Ag+ 离子为竞争中心:双方妥协,由竞争平衡常数Kj控制来协调正、逆向反应。其Kj值远远大于1,说明竞争反应强烈地朝着生成配离子的方向进行。
(3)精心选择人文教育内容,讲授时适时切入人文教育内容是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精心选择、编排配合课程教学内容的人文教育内容,并在课堂讲授中适时切入,对激活教学气氛、诱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讲听效果有很好的作用。章节主旨人文内容力求少而精,恰到好处。人文内容的核心是为人之道,处事之理,将它渗透到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启迪学生做人的准则,处事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措施与办法,让学生在学到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处事,从而凝练出人生哲理和工作准则,同时又提升教师的讲授效果和学生的听课收益。课堂讲授中切入人文教育内容时,切入点要准,内容要精僻吸引人,蕴含的哲理要耐人寻味,讲解时要见好就收,恰到好处,切忌“过”而“滥”。教师在课堂上的讲演,不会句句打动学生的心灵,能打动学生心灵的语句不可能打动每一位学生,但教师的每一次课,凝练出的每一句人生格言,能打动一个学生的心灵、启迪一个学生的思维,激励一个学生积极上进就足矣。
讲课是一门艺术。讲课的艺术根植于教师的本职,它汇集教师的知识、口才、经验于一体的创造性工作。讲课的艺术体现在讲课的内容、讲授方式方法的灵活应用、对讲授内容的熟悉与精通、理论联系实际、人文教育渗透、演讲激情与语言幽默、教与学的互动等方面。讲课的艺术归结于课堂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气氛,其最核心的就是教师的讲授学生愿意听、乐意听、想多听 — 这是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艺术的最高境界。如何达到这样的状态很值得探讨。本节从讲好绪论课、讲授艺术探讨两方面加以讨论。
(1)讲好绪论课。绪论课是第一课。而第一课是印象课、兴趣课。因此,讲好绪论课,对展示教师的良好教学形象、提升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衔接中学化学与大学化学,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必须讲好绪论课。绪论课的内容要精心选材、用心编排,要考究讲法、注重效果,力求内容新颖、通俗易懂、知识兴趣并重。绪论课的内容可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化学在社会发展、人类进步中的贡献;二是身边的化学;三是化学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四是化学课的教与学。
(2)建立化学微观思维模型。化学微观思维模型是将化学问题(化学理论、化学定义、化学原理)设计成化学微观模型,通过对微观模型的化学思维,看清化学微观模型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发生的化学行为,理解学会用化学语言(化学符号、化学定律、化学公式)描述所发生的化学行为,从而掌握所研学的化学问题。而化学微观思维模型最根本的是化学思维。化学思维是抽象的微观思维,对微观模型中存在的化学成分及发生的看不见,又摸不着的化学行为,只能通过大脑的深度思考,在思维中“看见”微观模型中的化学成分及发生的化学行为。
(3)做到数学模型回归。数学模型回归是说任何描述微观化学行为的数学模型及其结果,只有回归到所描述的化学环境,才能真正地理解该数学模型及其结果所描述的化学问题。数学模型回归从本质上说是从宏观数学描述回归到微观的化学理解,遵循认知—实践—理解的认识过程。在教学中多数学生对上述认识过程只走了前二个环节,表现为只背数学公式及其结果,而不能用所学的数学模型解决类似的化学问题;而另一方面教师在课堂讲授中,通常是对设定的化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解答数学结果,却不延续回归理解,留下想象空间,以至变成教学盲点。
总之,无机化学老师不仅要勤奋钻研教材基础理论知识,还要广泛留意与学科相近的最新研究成果,丰富教学内容,并不断探索,追求教学艺术,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1]许东林.简论课堂教学艺术的科学运用[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83-85.
[2]范爱平.浅论多媒体时代的课堂教学艺术[J].全国高等学校电子技术研究会论文集,2008,18(增刊):75-77.
[3]陈的非.试论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艺术[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27(4):83-85.
Teaching art of inorganic chemistry
The inorganic chemistry is constituted by experimental and theoretical teaching science teaching contents. They are needed more operating ability, imagination and memory. So if the teachers want to catch the students’ attention and make them get something valuable, they must improve skilled teaching art. Encourage students to acquire knowledge under the artistic beauty of the environment.
Inorganic chemistry; preparing lessons; teaching; teaching art
G64
A
1008-1151(2015)05-0153-02
2015-04-13
新世纪教改工程一般项目A类(2013JGA100)。
周艳玲(1982-),女,湖南永州人,广西大学副教授,博士,从事无机化学教学与科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