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春芹
摘 要:心理训练能够消除紧张和疲劳,在教学和训练中越来越受到重视,通过对心理训练作用的阐述,希望为体育教师和教练员提供一些理论上的帮助。
关键词:心理训练;情绪;心理障碍;消除
心理训练的作用。随着体育运动的飞速发展,心理训练的作用也日益突出。有专家认为,人的身体潜能的发掘,在于体力、技能和心理因素的有机结合,心理训练在整个体育训练中的比重应该占30%左右。一些著名的教练员认为,一个教练员是运动专家的同时必须是一个心理学家、生理学家和生物力学专家,而首先应该是心理学家。所有重大比赛的结果都说明,在双方实力均衡的条件下,心理因素是胜负的关键。当前,世界上的体育强国都把心理训练作为重要的研究课题,并投入巨大的人力和物力。
一、克服紧张情绪
在体育训练和教学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些青少年学生和运动员平时训练成绩很好,但一到考试或比赛时,就发挥不出应有的水平,甚至出现发挥失常的现象,这主要是心理素质不过硬造成的。曾经有人对参加世界大赛的优秀体操运动员做过调查,在他们出现的230次失误中,因为心理紧张或害怕而导致的失误有141次,占失误总数的61.30%。紧张可能导致生理和心理功能的降低。总体来讲,紧张可能使人失去自我控制的能力,直接影响到自身技术水平的发挥。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和运动员在考试和比赛期间的紧张程度。有学者对初中学生跳箱分腿腾越时出现的焦虑状态反应进行了控制性研究。实验班接受了心理训练,对照班不接受任何心理训练,结果表明,实验班在进行分腿腾越考试前出现的焦虑分散、心率、反应时、闪光融合频率等与对照班均存在显著差异。这充分说明接受心理训练后可以以更加良好的情绪和状态迎接考试和比赛。
二、有利于动作技能的掌握和巩固
动作技能的形成,不仅依赖于对肌肉活动的训练,而且也需要对大脑的心理机能进行训练。因此,应该把动作技能的学习过程看作是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过程。一直以来,体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一直注意探索动作技能的信息加工过程中心理演练的作用,并由此产生了具有信息加工特征的表象训练。表象训练主要是指学生或运动员有意识地、积极地利用头脑中已形成的运动表象进行训练的一种方法,其目的是通过心理活动促进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初学技术动作的学生或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中有动作障碍者进行这种训练,效果则更加明显。有人做过实验,把大学生被试者分成四组:第一组为控制组,不做任何投篮练习,只参加测验;第二组为重复组,即反复进行投篮练习;第三组为表象训练组;第四组为表象-重复组,即做第二和第三组的练习内容。研究结果表明,第四组学生的学习效果明显优于其它三组,而第三组强于第二组,第二组又优于第一组。
三、能够消除疲劳
重复而又艰苦的练习和紧张的比赛往往会导致学生或运动员身体上的心理上的双重疲劳。在一般情况下,这种体力上和智力上的疲劳可以通过休息、睡眠和摄取营养来消除,但心理训练可以加速消除疲劳以及快速恢复体力和脑力的进程。一些运动生理学的研究表明,人在体育运动中神经能量的消耗,要远远大于身体能量的消耗,前者在一个单位时间内的消耗,相当于后者的四到五倍。如果不首先解除心理负担,虽然身体在休息,但大脑神经仍然处于紧张的活动中,疲劳仍然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解除。
我国的心理学家曾经以国家跳伞队的运动员和一些初学跳伞的人为被试者,对意念与体能恢复的关系进行了专项研究。他们用心率作为因变量。结果表明,通过意念训练后,优秀运动员和初学者的心率恢复的过程都比自然恢复要快很多。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的结束部分,采用默念放松法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默念放松法的实验组和采用常规身体活动放松法的对照组在心率恢复速度上的差异非常显著,默念放松法能够加快心率的恢复。
四、有利于心理障碍的消除
(1)缺乏信心。有些学生或运动员在考试或比赛中屡次失败,他们往往会对接下来的考试和比赛失去信心。在体育教学中,一些身体素质和技术水平较差的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自卑感,严重缺乏自信心。(2)恐惧感。“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是对有恐惧感的学生和运动员表现的最形象的概括。(3)攻击行为。有些学生或运动员在训练或比赛的对抗中,不是考虑如何充分发挥自己的技术水平,而是盘算着如何去使小动作,伤害他人。(4)人际关系障碍。这主要表现在与体育老师或教练员的关系以及与同学的关系方面。有些人往往处理不好这两种关系,与集体格格不入。(5)忧虑感。主要表现是对今后和未来的担忧。包括自己的前途和成绩等。
要克服以上这些心理障碍单纯靠技术训练不会有太大作用,靠思想政治教育也效果甚微,只能采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才能克服。如认知训练和表象训练。
参考文献:
[1] 何秋平,刘夫力.课余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2,(5).
[2] 姚蕾,等.体育教学良好心理气氛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