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文化成都建设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构建

2015-11-23 03:31:39卉,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5年6期
关键词:成都市成都图书馆

●胡 卉,李 睿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面向文化成都建设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构建

●胡 卉1,李 睿2

(1.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北京100190;2.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成都610064)

阅读推广;文化成都;城市图书馆

从成都市情出发,阐释了图书馆阅读推广对文化成都建设的重大意义,并从图书馆阅读资源、服务内容、推广方式等方面提出阅读推广改进策略,以期提高成都市图书馆建设水平,保障成都市民阅读权利,促进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

1 文化成都建设背景

中共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确立了“交通先行”、“产业倍增”、“立城优城”、“三圈一体”、“全域开放”这五大兴市战略,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实施“立城优城”战略,要“立”好以天府新区为代表的新城,“优”化以中心城区为代表的老城,以新型城镇化为内驱动力,以打造“宜人城市”,塑造宜业、宜商、宜居的竞争优势为根本举措,全面塑造成都的竞争优势,夯实并强化成都发展的科技支撑、文化特色和生态老底,提升城市化水平和质量,建设“智慧城市”。[1]

那么,如何衡量一个城市是否“智慧”?参照欧盟标准,智慧城市应具有“智慧人群”、“智慧经济”、“智慧管理”、“智慧流动”、“智慧环境”和“智慧生活”六大特征。[2]其中,“智慧人群”作为标准之首,要求该城市民众具备较高的知识文化素养,并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技能不断地学习深化,从而不断获得新知识。因此,成都是否“智慧”,关键在于成都人民是否“智慧”,文化成都是否成形,重点在于成都市民的文化教育。公共图书馆作为市民教育最主要的阵地,要以此为契机,重新定义自身在文化成都建设目标中的角色与功能,全面开展阅读推广,营造城市阅读氛围,切实发挥市民教育阵地作用。

2 文化成都目标下成都市图书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截至2012年底,全国共有公共图书馆3076所。其中,四川省188所,成都市22所。全国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馆藏量0.58本,四川省人均0.42本,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市人均1.13本,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78.17平方米,四川每万人仅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55.44平方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成都市每万人拥有公共图书馆建筑面积87.35平方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见表)。表中其他数据均表明,成都市虽处四川,但其图书馆建设情况总体良好,在西部乃至整个内陆地区,都应起到表率和示范作用。然而,对成都市各级图书馆进行考察,其工作开展和阅读推广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表2012 年中国-四川-成都公共图书馆基本情况

2.1 区域分布不均匀,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和部分老城区

成都市是典型的环形-放射式城市,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呈环状放射式发展。市中心发展成熟,与之相应的文化教育、通信交通设施完善。文化馆、图书馆主要集中在一环以内的中心城区,且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也集中在城市中心地带和部分老城区。其中,四川省图书馆、成都市图书馆、锦江区图书馆都分布在城市最中心地带,省图新馆距离成都图书馆仅一公里,大馆分布过于集中,资源过度饱和。而以高新区为代表的成都南部、东部地区,图书馆、街道文化活动中心数量极少,文化资源建设未能跟上城市发展步伐,新城区的文化设施建设亟待进一步完善。

2.2 基层图书馆是阅读推广服务的薄弱环节

成都图书馆作为市馆,馆舍面积2.198万平方米,馆藏量201万册,每年接待读者150万人次,是成都市重要的精神文明建设阵地和公共文化服务窗口。同时,成都图书馆还是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成都市首批青少年科普教育场馆、成都市少年校外活动示范基地。[3]总的来说,成都图书馆已成为文化成都的重要地标。然而,在推进社区阅读、提供基层图书馆服务方面,成都市图书馆的建设情况并不乐观。

(1)基层图书馆普及率低。成都市区共有95个街道办事处,1598个社区居委会。街道办图书馆71所,普及率74.7%;社区图书馆454所,普及率仅28.4%。大部分社区还没有建立图书馆。成都市区常住人口1635万,各级图书馆547所,平均每2.99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已经实现了国际图联规定的每五万人应拥有一所图书馆的标准,但与深圳平均每1.5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罗湖区每0.86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的水平仍有差距,有待进一步扩大基层图书馆的覆盖范围和提高基层图书馆普及率。

(2)基层图书馆利用率低。考察成都市部分社区图书馆,就社区图书馆问题对居民展开调查。其中,70%的人没有听说过社区图书馆,而30%中知晓社区图书馆的,到馆阅读人数也不足50%。多数读者表示,社区图书馆书籍数量少,更新慢,没有他们需要的书籍;且服务环境差,图书馆大多建在社区活动室一角,仅以书架为主,阅览区域狭小,多充斥着麻将棋牌等娱乐噪音,不能让人静心阅读。

2.3 推广宣传不到位,读者“三过图书馆而不入”

首先,读者不来图书馆。相比读书,市民更喜欢麻将棋牌等娱乐放松方式,阅读已渐渐淡出生活圈子。因此,成都市图书馆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如何改善市民阅读缺失的现状,培养读者的阅读兴趣,帮助读者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吸引他们到图书馆来而非整日“埋首故麻将”。其次,读者不看图书馆的书。在计算机网络化普及的今天,读者更倾向于快速准确的网络阅读、方便个性的移动阅读,更有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的视听阅读席卷而来。尽管成都80%以上的图书馆都配备电子阅览室,普及宽带无线上网,大可满足随技术改变而变化了的读者需求。但图书馆并没有将自身提供的强大资源和多功能服务向读者宣传推广,大量文献资源被闲置成为废纸一堆,新配置的多种电子阅览设备被闲置,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2.4 缺乏有效合作,阅读推广仅靠图书馆“孤掌难鸣”

考察国内外阅读推广的优秀案例,大多是图书馆与政府机关、出版机构、书店、民间组织、行业协会、新闻媒体等社会力量通力合作,共同开展阅读推广。反观成都市阅读推广工作,更多的是图书馆孤军奋战。活动经费仅靠政府拨款支持,没有利用社会资源拓宽筹资渠道,推广活动往往因后期经费难以到位而半路夭折。所谓“孤掌难鸣”,全民阅读推广是一个社会问题,仅靠公共图书馆一己之力,阅读推广工作鲜有成效,很难实现“文化成都”的战略目标。

2.5 缺乏专业人士对阅读推广活动进行指导

传统阅读下降,“浅阅读”盛行。随着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的“浅阅读”主导读者阅读方式,整个社会正面临着国民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下降的威胁,亟需专业人员指导阅读。但目前一是缺乏开展阅读推广的专职部门,很多图书馆只是临时抽调人员组成阅读推广小组,突击开展阅读推广活动,活动结束后依旧回到原工作岗位,没有将阅读推广作为图书馆常规基础服务。二是图书馆员业务素质和能力偏低。图书馆员是阅读推广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其管理水平和工作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着图书馆效能的发挥。[4]但图书馆工资待遇和职业发展前景不容乐观,很难吸引高学历高素质高能力者前来就职,尤其是具有图书馆学教育背景的专业人才。现有的图书馆员大多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能力组织和策划优质阅读推广活动,更谈不上对阅读推广活动的指导。

2.6 缺乏阅读推广的制度保障和有效评价机制

成都市虽以构建“文化成都”为兴市战略,但并未出台相应的政策条例对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进行规范和指导,也没有建立有效的阅读推广工作评价机制。在现有的图书馆综合评价体系中,鲜有对阅读推广进行评估。全国公共图书馆评估定级仅包含书刊宣传、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兴趣辅导活动举办次数等指标,对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不作要求,且以四年为周期进行评估定级,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及时性大打折扣,不利于反映图书馆的真实运作情况。

3 面向文化成都建设的图书馆阅读推广策略构建

3.1 构建“市馆-区县馆-街道馆-社区馆”四级网络,完善基层图书馆服务体系

成都市图书馆建设,要搭建起以市图书馆为核心、区县图书馆为骨干、街道图书馆为节点、最后落脚社区图书馆的“全域成都”四级图书馆网络。为将成都打造成信息资源储量丰富、信息服务方便快捷、图书馆网络覆盖全域的信息化现代化学习型城市和文化城市。[5]在构建图书馆网络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根据人口分布,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图书馆的数量与规模。成都平均每2.99万人拥有一所图书馆,但成都市人口分布不均。因此,要根据人口分布,科学合理地设置基层图书馆的数量与规模。在人口密集区可设置社区分馆,适当扩大图书馆规模,在人口稀少区配置图书馆自助ATM机,节约基层图书馆运行成本,以求实现基层图书馆最优区划配置。

(2)图书馆员竞聘上岗,保证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基层图书馆员面向一线直接服务读者,其业务水平和服务质量高低直接决定基层图书馆是否正常运作。基层图书馆员人事管理应参照国家事业单位编制,选拔有能力、有责任且愿意服务基层的优秀人才,经过严密的考核竞聘方能上岗,以保证基层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3)图书馆上下级网络联系紧密,加强指导与交流建设紧密联系的各级图书馆网络,市馆统筹全市图书馆建设,各区县馆提供专业高效的服务成为阅读推广的中坚力量,同时为基层馆提供技术和人员支持,街道社区馆深入民众服务基层,建立起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堡垒。通过上下级网络设置,加强指导与交流,整合各级图书馆的图书、设备、技术、人员等资源,实现图书馆网络服务资源充分共享,促进成都市图书馆纵向和横向联动,共同保障市民服务。[6]

3.2 实证调研读者需求,提供读者满意的阅读资源

受学历水平、个人喜好等因素影响,不同读者具有不同阅读需求。因此,图书馆员在组织阅读推广活动之前,应开展读者调查,明确读者需求,按需供书,以实现阅读推广最优化。在不能通过调查明确读者需求时,可采取以下方式。(1)分级阅读。即为不同阅读群体提供不同的阅读推广方案,如,为少年儿童推荐童话、寓言等符合其年龄特征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的书籍;为老年人推荐健康养生、身体保健类书籍。其核心是以需求为基础,按需为读者提供阅读资源。(2)普世性阅读。目前,成都市各级图书馆阅读推广工作主要以全体读者为对象,尚未实现以读者群体为标准的分级推广模式。美国阅读推广实践家南希·珀尔指出,为读者推荐书时,应综合考虑作者知名度、作品内容和作者配合度三个因素。作者的知名度越高,活动的影响力越大,更能激起读者的参与度和积极性;作品则应包含值得探讨的议题,才能发人深思、引人探讨;若作者能够亲自参与阅读推广活动,如出席座谈会与读者面对面,则更能促进推广活动取得成功。

3.3 丰富图书馆内涵,深化和创新图书馆服务

(1)打造图书馆服务的特色品牌,提升服务质量,将读者“引进来”。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市民阅读需求,图书馆除了提供图书借阅、举办讲座等传统服务,还应开展特色服务,创建品牌活动。品牌建设要以成都市现有馆藏、人员、面积为基础,结合本地人文环境和经济特点,在藏书、服务等方面突出本地特色,开展特色服务,将更多的读者“引进来”。目前,成都图书馆的“锦城讲堂”已成为成都市文化建设最成功的品牌之一,被称为“成都本土的百家讲坛”。图书馆讲座以“弘扬人文精神、传播学术文化、提高市民文化素质、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为宗旨,以“接近老百姓、满足市民文化需求”为选题策划依据,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力,广受市民赞誉。打造以“锦城讲坛”为范本的特色品牌,是深化图书馆服务、提升图书馆文化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2)坚持以人为本,创新读者服务内涵,图书馆主动“走出去”。成都市虽已实施中心城区图书馆“一卡通”,实现成都图书馆、武侯区图书馆、青羊区图书馆、锦江区图书馆、成华区图书馆、金牛区图书馆、高新区图书馆七馆间资源共享与馆际互借,但毕竟不能服务到基层的每个社区每位读者。所以,需要图书馆主动“走出去”,在社区、学校等地设置流动书车,为市民办理读者证,提供书籍预约登记、送书上门服务。同时,成都市图书馆可借鉴深圳“城市街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的成功经验,利用ATM自助借还机去除公共图书馆服务死角,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服务。

(3)采用新技术,建设数字图书馆,推广移动阅读。纸质图书阅读率持续走低,不代表读者停止阅读。图书馆应抓住网络阅读强势来袭的契机,紧跟各种数字阅读新趋势,研究新情况,迎接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在努力推广纸质图书阅读同时,促进数字阅读健康快速发展。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开发移动阅读平台,建设数字图书馆,实现纸质书籍数字化,为读者提供网上阅读和下载借阅服务,满足读者数字化阅读需求。

3.4 采用多种宣传方式,拓宽阅读推广渠道

(1)发挥传统宣传媒介的优势。传统的阅读推广宣传方式包括张贴海报、发放宣传单、投入电视广告等,是网络未普及时期推广宣传的主要方式。传统的阅读推广方式受众范围窄,影响范围小,但宣传准确性高,能够吸引一批稳定的读者群体。新时期阅读推广应学习和传承先前成功的推广经验,发挥传统宣传媒介的优势作用。

(2)拓展网上阅读推广渠道。提高传统推广宣传媒介利用率的同时,应尽可能利用多种推广平台拓展网上阅读推广渠道。一方面,图书馆可在其网站开拓阅读推广栏目,为读者提供新书推荐、互动交流等图书馆2.0服务;另一方面,利用Web2.0的RSS(信息聚合)、手机图书馆等新技术手段开展移动阅读推广服务,更加注重主动地向读者推送服务。

3.5 加强交流与合作

(1)加强与政府的合作。政府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是履行国家文化职能的体现。加强与政府的合作,加大公共图书馆财政投入,肯定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质和服务职能,实现文化事业与行政工作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

(2)加强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创建阅读推广馆际合作联盟,促进阅读推广工作可持续发展。吸取公共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学习高校图书馆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收民间图书馆从事阅读服务的新颖观点,建立图书馆间协调机制,形成阅读推广活动的规模和联动效应,扩大阅读推广活动的影响力。

(3)加强与公司企业等社会力量的合作。成都市图书馆在与企业等社会力量合作时,可放宽准入限制,拓宽筹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成都市公益文化事业,扩大自身利用外部资源的边界。

3.6 壮大阅读推广队伍,提高工作人员素质

(1)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图书馆人才队伍。加强对在职员工的岗位培训和业务辅导,组织员工技能培训,提高图书馆员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同时,改善图书馆员待遇,引进一批高素质、高学历具有图书馆学知识、信息技术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图书馆行业发展注入新活力。(2)建立志愿者机制,鼓励社会人士参与阅读推广。吸纳大量的志愿者参与其中,建立规范的图书馆志愿者机制,形成公众踊跃参与阅读推广活动的长效机制,促进阅读推广整体推进。

3.7 完善图书馆运行制度,构建阅读推广评价体系

根据成都市城市发展规划,制定和完善图书馆运行制度,改善图书馆办馆环境,优化文献资源配置,保障图书馆活动经费稳定投入,使图书馆的发展与成都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建设文化成都的战略目标相适应。同时,构建阅读推广评价体系,摒弃原来的“数量取胜”原则,更加注重活动的质量与影响力,以活动开展的内容和效果为标准,全面客观地对各级各类图书馆的阅读推广活动进行评估。[7]

4 阅读推广活动对文化成都建设的影响展望

(1)促进成都市精神文明建设。一个城市的文化水平,往往取决于其市民的整体文化素质。而阅读作为人们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是提升个人整体素质的基本方法,其作用可见一斑。图书馆作为市民的书房和第二起居室、第三空间①“第三空间”是美国社会学家Ray Oldenburg提出的指除了“第一空间”(家庭居住空间)和“第二空间”(职场)之外,不受功利关系限制的公共空间,比如城市的咖啡店、博物馆、酒吧、图书馆等公共空间为第三空间。,其核心功能之一是促进阅读,培养读者的良好阅读习惯,帮助市民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2)保障居民文化权利。文化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公共图书馆服务而不受年龄、种族、性别等因素影响。对弱势群体而言,图书馆可能是唯一可以消弭与富裕阶层之间在知识获取上鸿沟的重要机构。因此,完善图书馆服务可以消除阅读壁垒,保障公民阅读权利。[8]

(3)推动城市图书馆的建设与发展。图书馆作为成都的文化符号,不仅体现在现代化的馆舍大楼上,更体现在其为市民打造的文化共享空间和营造的城市阅读氛围上。在城市化和互联网的时代,发展城市图书馆和促进全民阅读推广以文献共建、资源共享、服务共推、物流共通、人才共用、全球共连为服务理念,抓住图书馆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契机,完善图书馆自身建设,转变图书馆服务方式,建设成智慧型、多样型和全球型为特征的未来城市图书馆,提升成都的城市品质。[9]

[1]成都市政府门户网站.实施“五大兴市战略”专题[EB/OL].[2014-05-01].http://www.chengdu. gov.cn/special/xszl/.

[2]GiffingerR,etal.SmartCities:Ranking of European Medium-Sized Cities[EB/OL].[2014-05-01].http:// www.smart-cities.eu/.Vienna:Centre of Regional Science.http://www.smart-cities.eu/download/smart_cities_ final_report.pdf.

[3]成都图书馆[EB/OL].[2014-05-01].http://www. cdclib.org.

[4]胡卉,等.贫困地区中学图书馆建设的民营模式:基于四川泸州地区的调研[J].图书情报知识,2013(5):56-65.

[5]王世伟.城市中心图书馆发展若干问题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9(1):10-14,41.

[6]吴高,韦楠华.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所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3(2):47-51.

[7]王素芳,等.图书馆儿童阅读推广活动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11):41-52.

[8]李新祥.全民阅读推广“热”的“冷”思考[J].出版广角,2013(13):36-39.

[9]王世伟.当代图书馆面临的新问题与图书馆的全员培训[J].图书情报工作,2002(1):6-7.

G252.1

B

1005-8214(2015)06-0075-04

胡卉(1991-),女,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图书馆服务科研数据管理;李睿(1972-),女,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阅读推广、信息分析、专刊引文。

2014-09-24[责任编辑]菊秋芳

猜你喜欢
成都市成都图书馆
中共成都市第十四届委员会常委简历
先锋(2022年4期)2022-05-07 20:26:31
成都市青羊区:推行“一网通办”下的“最多跑一次”
2019年1~6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先锋(2019年8期)2019-09-09 06:35:59
2018年1—12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情况
先锋(2019年2期)2019-03-27 09:31:22
穿过成都去看你
青年歌声(2019年2期)2019-02-21 01:17:20
图书馆
小太阳画报(2018年1期)2018-05-14 17:19:25
数看成都
先锋(2018年2期)2018-05-14 01:16:16
成都
汽车与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飞跃图书馆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