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事求学皆有“规”——“小”规矩里的大智慧之三

2015-11-22 17:39田芳
中国青年 2015年24期
关键词:霍光伊尹商汤

文/田芳

行事求学皆有“规”——“小”规矩里的大智慧之三

文/田芳

做人是立身之本,懂得做人的道理,就有了正确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但要做到知行合一,还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去学习、积累和践行,《弟子规》给了我们简洁明了的规范和指引。

《左传》有言:“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这里“立德”是讲做人,“立功”是讲做事,而“立言”是讲做学问。做人是立身之本,懂得做人的道理,就有了正确做事、做学问的基础,但要做到知行合一,还需要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去学习、积累和践行,《弟子规》给了我们简洁明了的规范和指引。

《弟子规》中有做事之“规”

要在生活细微处培养自制力。“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强调要珍惜时间,生活要有规律。人常会有意无意地忽略光阴流逝的速度,可每个人从出生那天起只有一件事始终没有停止,那就是奔向死亡,这说法看似残酷却是不争的事实。就像朱自清在《匆匆》中写的那样,“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边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在这有限的人生时间里,我们最重要的是要通过学习提升智慧,丰富人生,“学习”的内容绝不仅局限于教科书,我们需要多读有益书籍,汲取圣贤、智者的优秀品德和思想精华,在正能量的指引下少走弯路,用宝贵的人生时间多做有意义的事儿。“对饮食,勿捡择,食适可,勿过则。”这是对饮食的自制要求,古人非常注意观察人的用餐习惯,认为用餐习惯能反映一个人的修养,所以一直以来中国文化对孩子良好饮食习惯的培养相当重视,比如吃东西不能挑拣、不可过量,还有食不

言、不能浪费粮食等,甚至对如何使用餐具、席位的安排、用餐的长幼先后都有细节上的礼仪规范。

要具备独立的能力。“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这是一个基本生活能力,就是要物归原处。可现在很多孩子却连这一点都做不到,事无巨细皆由长辈代劳。近年来常听说有个别大学生因生活无法自理而无奈退学,数年寒窗的辛苦付之东流,可见作为家长除了照顾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千万不要等到孩子长大后让他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对我那么娇惯?”“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老年得子,宠爱有加,但他主张真爱是“以其道”,他认为不“以其道”的爱是溺爱,不是真正的爱。直到临终前,他还要儿子亲手做几个馒头端到床前,当儿子把做好的馒头端来时,他才合上双眼,与世长辞。我们培养孩子也绝不可成为“专业的高材生,生活的低能儿”。

做事要有条不紊,懂得进退。“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忙就会乱,要处理乱,就要有条不紊;同时,做事不能懦弱,更不能强出头,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要心存敬畏,并且要认真踏实地去努力。商汤有一位贤相伊尹,是历史上懂进退的楷模,他本是一位贤士,夏桀当政暴虐天下时隐居不出,因见民不聊生而出世,后来帮商汤起来革命推翻夏朝,他是建立商朝的一位贤相,也是内圣外王一流的人物。传说,商汤死后,其长孙太甲不遵守商汤的大政方针,为了教育太甲,伊尹将其安置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成汤墓葬之地桐官,他本人与诸大臣代为执政,史称共和执政。太甲守桐宫三年,学习反省,“外仁迁义”,逐渐认识了自己的过错,悔过迁善,伊尹看时机成熟便亲自去迎接他,并把王权交还他,自己仍做太甲的辅佐。这进与退在政治上看似有篡权的嫌疑,可伊尹行事磊落,朝臣、百姓对此举并无异议。这种为民、为世而并非为己的进与退背后是一种智慧,更是一种担当。反观我们当代青年的职场,职场不只是为图生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职业梦想,伊尹的处世值得我们深入去体会。《弟子规》用简短浅显的语句告诉我们时时处处要知进退,懂规矩。

《弟子规》中有做学问之“规”

学习与实践并重。“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句是强调如果只管埋头读书,不去亲近仁者,不注重道德的完善、品格的提升,结果只能是浮华不实。拥有书本知识只是一个人成为仁者的条件之一,并不是全部。我们熟知的赵括的“纸上谈兵”就是个“不力行,但学文”的典型例子。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反过来,只靠个人经验不去学习同样不可取。汉代霍光的故事最能说明这个道理。霍光追随汉武帝近三十年,汉武帝死后,他受命做汉昭帝的辅政大臣,执掌汉室最高权力二十年,建立卓越功勋,他虽有才干,结局却是被灭族。霍光的妻子是个贪图富贵的人,因汉宣帝是霍光扶立的,自己就梦想做皇帝的丈母娘,打算把自己的小女儿嫁给宣帝。汉宣帝当时有皇后,霍光的妻子就利用权势勾结御医下毒谋害皇后,好让自己的女儿上位。作为汉室重臣,霍光得知此事后并没有追究妻子责任,而是碍于夫妻情分掩盖过去。霍光死后,霍家子孙仗势欺人,骄横跋扈,最终以谋反之罪导致全家被满门抄斩。史学家班固在肯定霍光“匡国家,安社稷”的同时,指出了其问题所在:“不学亡术,于大理”,指出霍光败在居功自傲,不好学习,不明事理。可见通过学习汲取智慧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生功课。

学贵有恒。“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和毅力,不能三心二意。孟子有言“有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韧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曾国藩也常用这句话来训诫他的弟子,做人做事,如同挖井,只要是挖井,就要挖到出水为止,如果这里挖一口,没出水,又换别处去挖,挖了一半又荒废掉,就如同没有挖井一样。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做学问也好,修养也好,事业也罢,没有一样能够成功。当今社会机遇多了,有些年轻人对职位、薪酬不满意就会考虑换地方,这“跳槽”就好比频繁换地方掘井,始终不能静心踏实地去专注于某一领域,很难有所成就。当然这里不排斥摸索,前提是要对自己有比较客观准确的定位,当找到相对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时,即使遇到暂时的瓶颈也一定要坚持,要尝试去努力攻坚克难,总有突破达到成功的一天。

《弟子规》用简短的语句将良好的习惯和生存法则阐释得淋漓尽致,凝聚了古人的智慧,值得我们长期学习、深入思考。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环境、人的观念都发生了一定变化,也因此有人认为传统书籍已经过时,一度也有人觉得应该对《弟子规》的内容加以修改。事实上,我们在学习每一部文化经典时恐怕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中华文化,如果我们把它比作一棵大树,它的本质精髓就好比树干,屹立千年,但它每年也要发出新的枝芽,新芽一定是随着当年的环境而生发的,那些枝叶也一定适应于当年的气候。而我们学习文化经典,关键是要抓住本质去学习,领会古人的精神实质,再去结合时代特点加以理解和运用,抱着这样的观念去阅读学习,才能真正学有所获,也只有这样,中华文化的优质基因、血脉才能得以传承、延续。

责任编辑:韩春丽

猜你喜欢
霍光伊尹商汤
霍光:废立皇帝的大臣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伊尹摄政
如果历史是一群喵
一个厨子灭了一个王朝
西汉名臣霍光的变化
谋贤才
商汤并非靠仁慈夺得天下
燕王的信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