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 敏
严歌苓中篇小说《金陵十三钗》选取了“南京大屠杀”的题材,以十三个风尘女子杀身成仁的大无畏精神回顾了那段生灵涂炭的历史。展现了边缘与抗争、憎恨与原谅、绝望与拯救三种精神向度,对历史、人性、女性进行深入刻画和深度挖掘,通过将女性置于失声苦楚的绝望之境,彰显出作者心中“女性的伟力”,呈现出一种女性主义与理想主义的写作形态。文章中,以巨大的战争为时代背景,讲述一群小人物命运的坎坷与艰辛,同时呈现出人性的冲突与矛盾。文章直视民族的磨难历史,正视刨伤战争记忆,以及在叙事中寻求创伤“救赎”赋予了文章发人深省的深刻内涵。
《金陵十三钗》以1937年日军侵占南京后的残暴屠城为背景,讲述一群寻求避难的妓女,一所天主教堂无奈收容这些风流窑姐,却无力庇佑,最终招致祸端,无力自保的凄惨故事。庄严的教堂,威严的教父,稚嫩懵懂的少女,风月场所的窑姐,一场神圣与淫邪的纠缠为故事拉开了序幕。一边象征着庄严与神圣,一边代表着风尘与肉体,这样两种判然不同、极致对峙的人们被夹与战争的空隙中,共同抵挡墙外的疯狂杀戮,一起面对墙里的岌岌可危。文章虽没有惨烈的战争场景,却以一种敏锐不露声色直逼人性的绝境演绎,深度挖掘人性中鲜为人知的另一面。以一个看似安全的角落陈述了一个悲壮凄惨的年代,重现那段愤恨、虐杀、耻辱的历史。
严歌苓的作品,将苦难紧紧依附于女性,苦难是女性的载体,是女性永生无法逾越的命题。严歌苓笔下的女性,自觉地在苦难中承受命运,文章中塑造的人物本身具备的仁义与宽容、忠厚让生命流向永恒,呈现出女性独有的思想境界,展现了作者对女性主义的深刻探究。《金陵十三钗》的开篇,随着几十万失败军队的撤离,疯狂逃散的人群,迅速将读者带入那座死亡之城,让读者情不自禁、无处逃循。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形象、体现苦难命题的人物玉墨和豆蔻。
玉墨是作者着力刻画十三名娼妓的带头人,她满腹经纶、饱读诗书、气质优雅、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才华横溢不输于大家闺秀,然而命运却将其安排成了秦淮河船上一名妓女,她努力挣扎,试图从边缘走向主流,奋力想改变人们对她的看法,摆脱命运的牵绊,但是藐视和成见似乎形成一堵无形的高墙,始终将她与常人生硬隔开,她终究还是属于这个世界的异己。
书娟,这个在战争中邂逅了仇恨的幽灵,书娟的父亲与玉墨的一段旧情,成为她仇恨的种子,她憎恨玉墨,从玉墨出现在她眼前开始,便开始了对玉墨的审视与愤恨,她超乎寻常的淡漠与寒冰般的眼神,形成了两道锋利寒气刺骨的利剑,将玉墨的强颜欢笑与矫揉造作瞬间摧毁。书娟黑暗的脸,凄厉冰冷的眼睛,直击玉墨的灵魂,瞬间她那么慌乱、那么亏欠,书娟只需那么注视着她,就会让她幡然醒悟书香门第是无法假扮的,淑女是无法冒充的,贵贱是不可混淆的。书娟充满敌意的目光,一向的冰冷让本身卑微的玉墨频临崩溃,如此冷漠又憎恨的目光下,她无计可施,暴露无遗,用尽心思建立起来的文雅与素养刹那间坍塌,一股巨大的失败感倾泻般袭来,令她彻头彻尾成为一个失败者。一场无声的对峙,隐含着刀光剑影的拼死厮杀。然而转机常常会与危机携手而来,一场惨绝人寰战争的开始,敌人疯狂的入侵和欺凌,反而挖掘出人们内心深处的本真,让她们惊觉醒悟,促使彼此走出仇恨。当侵略者将沾满血腥、邪恶的双手伸向这些单纯干净的生命时,玉墨和她的姐妹们迎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将生命的延续留给了纯洁的少女,这群风流女子虽生于社会的黑暗面,对这样的社会充满怨恨,但她们又怀揣着真诚,时时守候着人性的善良,这是人性最难理解的神奇之处。迫使书娟最终走向忏悔台,面对心灵的拷问,得到精神的洗礼!文章通过书娟对玉墨认识的转换,令读者对仇恨产生更高层次的认知。
在这场暗无天日的侵略战争中,在这个血与泪的年代,书娟完成了一次神父做不到的精神洗礼,而是这位风尘女子为她完成的。玉墨的牺牲,让书娟对神圣与淫邪的思考,不得不转向精神层面,促使她揭开被愤恨遮蔽了的双眼,认清人性的本真。如果说生命在这一瞬间觉察出了疼痛,那必然是因为心灵于此刻抵达了某种人生的真相,随着她对玉墨的仇视云消雾散,书娟的心灵得到救赎,逐渐靠近了彼岸那片仁爱包容的光芒。跨越仇恨,迈向宽容,这是留给读者的一个精神向度!
豆蔻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一位,一介以血泪演绎风流的卖笑女子,只懂得拉琴,她不浮不躁、安安分分,即使家人将她卖入妓院,造就了她悲惨的命运,也从未为此抱怨,豆蔻是善良的,她始终心怀期望。当她遇见奄奄一息、穷途末路的王浦生时,萌生了对纯洁爱情的期许,她憧憬着至死不渝的美好爱情,对于其它的一切置之不顾,也不会察觉自己是否迈入另一个绝望深渊的门口。
王浦生睁开眼,老了似的眼皮叠起了一摞皱纹,他说:“谢谢你,豆蔻。”
豆蔻说:“不要谢我,娶我吧。”这回没人笑她。
“我跟你回家种田。”豆蔻说,小孩过家似的。
“我家没田”王浦生笑笑。
“你家有什么呀?”
“……我家什么也没有。”
“那我就天天给你弹琵琶,我弹琵琶,你拉个棍,要饭给你妈吃。”豆蔻说,心里一片甜美梦境。
“我没有妈。”
豆蔻楞了一下,双手抱住王浦生,过了一会儿人们发现她肩膀在动,豆蔻是头一次像大姑娘一样躲着哭。
豆蔻不曾为自己伤心流泪,而为王浦生难过哭泣,救治伤兵王浦生,试图握紧转瞬即逝的幸福衣带,成了豆蔻单纯执着、冒死维护的目标。在王浦生弥留之际,为了让他听到自己的琴音,她义无反顾的只身回到秦淮河去取琴弦,无暇顾及墙外的恶魔成群,一个庸俗的女子却在救赎的光照下变得坚毅。然而现实是残酷的,一个花般美好的少女就在这样的义无反顾中失掉了颜色。豆蔻最后是恨的,她在最后一次试图想去握住的东西,却遭受了最残酷的结局,她的苦难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在那样烽火连天的年代,妓女承受着社会各方面的压迫,但是她们依然心怀向往、憧憬未来。正是如此简单质朴的感情,却蕴含着无上伟大的力量。
严歌苓说:“我的写作,想的更多的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人性能走到极致。在非极致的环境中人性的某些东西可能会永远隐藏。”严歌苓的作品,苦难必会如影随形着女性,并以此作为考验女人及人性的试金石。苦难与女性这对捆绑的矛盾体,往往被置于必须一决胜负的绝境,求饶亦或承受,然而严歌苓笔下的女性,一定会舍生取义,义无反顾的撑起无限的艰辛与苦楚。《金陵十三钗》中,当十几万国军齐卸甲的时候,拯救、反抗、仇恨毅然落在了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的风尘女子肩上,用她们柔弱的肩膀为弱小者撑起一片天地,让她们义无反顾、慷慨成行。淋漓尽致的呈现了女性肩负苦难的伟大力量,她们好似一江秋水,宁静而又苍凉,再这样宁静与苍凉中搅动风云。她们能够承受世间一切乌烟瘴气,也能摧毁尘世中一切看似无坚不摧的力量。
1937年12月中旬,占领南京的日本军队在血与火中听到清冽透明的圣经歌声,一声声悲戚的声音犹如天堂的泪珠,滴进炼狱般的城市。在这天籁声中,小说寂静的结尾,宛如一部徐徐落幕的电影,无声地对侵略者控诉,对惨绝人寰的杀戮批判。在这座血腥的屠城中,上演了一个爱与救赎的故事,人性之花完美的绽放,引领人们陷入深深的思索和追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