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小伙布朗》的哥特式解读

2015-11-22 13:05赵晓红
剑南文学 2015年17期
关键词:哥特式哥特霍桑

■赵晓红

《好小伙布朗》是霍桑颇为有名的一部短篇小说,作者在创作中融入了许多哥特元素,使得作品有了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本文拟从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母题入手,探讨霍桑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来书写人人心中的罪恶的。

哥特(Gothic)一词最早有三种含义:①野蛮;②城堡、带甲武士和骑士精神;③超自然性,以及恐怖、未知、神秘。18世纪的哥特式作家在他们创作的作品中就集中体现了哥特这三种基本含义。英国人沃尔波尔在1764年发表的小说《奥兰多城堡》开创了哥特小说的先河。在19世纪的美国,哥特文学得到了进一步地发展。本文拟以霍桑的短篇小说《好小伙布朗》为例,从哥特式场景、哥特式母题、哥特式人物入手,探讨霍桑是如何巧妙地运用哥特式创作手法来书写人人心中的罪恶的。

1.哥特式场景

《好小伙布朗》在一开篇,就将故事的场景设置在森林,时间是深夜。夜晚的森林不难让人感觉阴森恐怖,这样的时间、地点总会发生一些和罪恶相关的事情,一切的邪恶都来自于此。在作者的描述中,“骇人的”、“最阴沉的”、“暗”、“窄径”、“孤独”、“与世隔绝”、“孤零零”等诸多词语营造了一个神秘、阴森恐怖的画面。霍桑正是借助这种恐怖怪诞的现象的描写,挖掘人性中最隐秘的“恶”。

2.哥特式母题

布朗与妻子菲斯恩爱有加,可当他告诉妻子自己要赴林中聚会这件事时妻子却极力阻止,因为菲斯心中有着一个不可告人的秘密——她也要参加这个聚会。然而布朗还是在深夜悄悄独自一人来到林中参加聚会,此时他突然惊讶地发现村子里和教堂里的一些重要人物都在这里,当他就要被批准加入这一团体时他又一次惊讶了,原来妻子也在这里。他马上喊着:“lookuptoHeaven andresistthewickedone”结果发现突然间林中只有他一人了。布朗拖着沉重的脚步回到家,从此以后整日忧郁不安,因为他不再相信善良和虔诚。

在这部小说中,布朗正是在这样一个最黑的时间——午夜、最暗的地点——森林去与魔鬼聚会,它并不是布朗的森林之旅,而是“通往布朗灵魂最黑暗、最绝望深处的旅程”。霍桑通过布朗这样一个不安与焦虑的普通大众人物形象的塑造,揭示了人类的本质,即人皆有罪。而这种本质也正是作者内心深处久久挥之不去的伤痛。霍桑童年丧父,与母隐居,艰难度日,缺少关爱…这便是他总是关注人性阴暗一面的原因。

3.哥特式人物

霍桑笔下的布朗是由于心中的罪恶而十分恐惧,最终郁郁而死的一个典型哥特式人物。他脱离了整个人性同情之链,从而坠入痛苦的深渊。再看霍桑的其它几部作品中的人物刻画,《红字》中的牧师丁梅斯代尔伪善、矛盾、内心极度痛苦;《牧师的黑面纱》中的牧师胡珀试图以德行洗刷罪恶,渴求心灵的净化。霍桑在其作品中所关注的往往是一下社会现实问题,如人类的善与恶、理智与情感、异化与孤独、梦幻与现实,这些都在人物的设置上给予了充分的探讨,他试图以人性的逆转与复归来探索笔下人物的心路历程,因此他将哥特手法巧妙地融入其中,使得这些人物形象更具可读性。

受新英格兰清教主义传统的影响,霍桑是一个思想颇为矛盾的作家。一方面他反抗清教传统,抨击宗教狂热、宗教信条;另一方面他又受词束缚,以加尔文教派的善恶观来洞察整个社会。作品《好小伙布朗》正是巧妙地运用哥特场景、母题及人物的设置、处处渗透着加尔文教派的人性本质和原罪的观念。读罢《好小伙布朗》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故事,更多的是一种反思,反思现实社会中人类与生俱来的种种邪恶,反思人类的冷漠、阴暗,反思道德约束的重要性。这正是霍桑哥特小说与众不同之处。

猜你喜欢
哥特式哥特霍桑
锋利少女
玫瑰有刺
玫瑰有刺
霍桑是清教徒吗?——从《红字》中的“罪”谈起
软哥特主义
哥特式浪漫
暗指视域下《木匠的哥特式古屋》的失败主题分析
霍桑与权力技术的现代转型:红A字和催眠术的启示
德国 莱比锡哥特节
哥特式教堂建筑结构在塑身内衣上的设计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