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春艳
一、 文本解读:从“面面俱到”到“重点突破”
教师要精心选择教学内容,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让学生在语言精华处驻足鉴赏、潜心揣摩,领悟文本言语表达的准确和精妙,体会作者不同的写作视角和独特的想象空间,要借助重点词语和句子,感知文章在遣词造句时所运用的方法,获得表达的基本技能,这样才能让语文教学删繁就简,探寻柳暗花明的新境界。
苏教版四上《雾凇》一课,系由三个板块构成:雾凇景象的奇丽,雾凇形成过程的奇妙,雾凇姿态的奇异。在教学中,教师就要根据教学目标,把关注点放在第二个板块上,让学生通过课文的语言文字来感知雾凇形成过程的奇妙之处。在教学这一板块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
1. 同学们,读了这一自然段,你了解到了什么?
2. 你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雾凇是如何形成的吗?
3. 看看作者又是如何具体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第一句总写,后面具体描述)
4. 在作者的具体描述中,你关注了哪些词语和句子?通过这些词语和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
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领悟了文本语言的个中滋味,也对文本的表达方法了然于心。而要做到这些,需要我们教师对教材、对文本作深入的解读和适切的取舍。
二、 文本感悟:由“写什么”到“怎么写”
言语表达需要大量的语言积累,量变才能产生质变。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常常将时间花在学生对重点语段感悟上,事实上,对于教材所选的课文,只要学生多读几遍,含义大体上就明白了。只是由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还不够,所以导致不能准确完美地表达。所以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应从“写什么”,转向探究“怎么写”上来。
例如,苏教版三上《军神》这一课,重点围绕着刘伯承和沃克医生的对话来对人物进行描写,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读完课文后,清晰的人物性格特点,学生都能感受到。那这样的课文,教师除了把关注点放在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感知上,还应该更多的关注文章的表达方式——提示语的使用方法。以此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军神》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是刘伯承,但描写人物时,重点却写沃克医生的神态和情绪变化,其目的是以沃克医生神态、情绪的变化来衬托刘伯承的坚强意志,这一点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1. 按课文填空,想想所填词语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做完手术,沃克医生对年轻人说:“我真担心你会晕过去。”年轻人( )说:“我一直在数你的刀数。”沃克医生( ),问:“一共多少刀?”病人答:“72刀。”沃克医生( ):“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军神!”
2. 请在人物语言的前面或后面加上合适的提示语
在通往乡间的小路上,我遇到了一个大约六、七岁的小男孩,他蹲在一滩积满了雨水的水塘边,细雨不停地飘落在他身上,头发梢上不断地滴着雨水,可他好像什么也没觉得。
我( )地问:“小弟弟,你在干什么呀?”
“造桥呗。”他( )。
“造啥桥啊?”我( )地又问了一句。
“造大桥。”他边回答,边( )。
“哦,‘大桥造好啦!大家可以过桥了!”小男孩( )。
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掌握如何通过人物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的描写,通过提示语来表现人物的品质和特点。
三、 课外延伸:化“读写分离”为“读写结合”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读”就是“吸收”,“写”就是“倾吐”。其实,“读”与“写”是一个整体,读读写写,写写读读,这是一种最自然的读写状态。读中的写有方法,更有目标,夯实的是学生的习作基本功;写中读更有目的性,更能激发学生的读写积极性。阅读教学中,内容理解当然需要,言语表达更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善于在阅读教学中化“读写分离”为“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读中获得表达的方式方法,习得言语表达的技能。
日常语文教学中,教师都关注到写的训练,但有时写还只局限于文本范围内,还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迁移运用、学以致用。例如《军神》一课的教学中,添加提示语的训练,我们老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创设一些情境,如:(1) 我生病住院,妈妈既要上班,还要照顾我。(2) 这次期中测试,我考了全班第一。(3) 我和好朋友一起玩游戏……在这些情境中,不同的人物对话,如何使用提示语,如何通过人物说话时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更好地表现人物的情感。学生可以利用课堂所学的方法进行创作,写得如何,集体进行评价,写得好的地方大家学习,不够好的地方如何修改,让学生在这样的训练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通过这样的言语运用练习,让学生在不断的言语实践中,逐步掌握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技能,把课堂内外的读写有效地结合起来,逐步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积累、迁移、运用表达手法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单位:南京市金陵中学仙林分校小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