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文创新性解读例谈

2015-11-20 21:51周亿良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5年11期
关键词:奶糖繁星教者

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和思想的不断变化,促使学校教育不断变革。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多年,课程目标和教育理念经历了多次变革。然而课程的变革脚步往往落后于时代发展的脚步,特别是互联网时代,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让社会生活日新月异。创新成为时代发展的动力,学校教育中我们要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学校教育中应充分利用所开设的现有课程和所使用的现有教材,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近年来,笔者听了若干节阅读教学公开示范课和研讨交流课,欣喜地看到语文教师也开始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文本解读的创新方面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从文体、内容、主旨以及写法等方面进行创新性解读,给人耳目一新之感。下面结合教者的课堂教学和本人的思考例谈创新性解读。

一.文体创新性解读

《繁星》是巴金先生写的一篇美文。作者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小时候在家乡看繁星、三年前在南京求学时看繁星、如今在乘船去法国寻求真理的海上看繁星。满天的繁星是永恒不变的,而作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境遇的变化、心绪的不同,看繁星时的感受自然也就不同。小时候看繁星时仿佛回到了母亲的怀里似的,表现出一种甜蜜、温馨之感和依恋。三年前看繁星,好像繁星在和自己谈话一样,表现出作者对光明的追求以及与星星亲密、投机伙伴之感。如今在海上看繁星,既有儿时如睡在母亲怀里的无比舒心、安详和陶醉之感,又有猎户座中那奔跑的巨人给予自己的勇气、信心和力量。写三次在不同的时间、地点看繁星,引发作者三次不同的联想和想象,表现作者三次不同的心境和感受。这不正是一首事物美、想象美、情感美、语言美、结构美的诗吗?教者让学生读余光中先生写的《乡愁》,要求学生模仿《乡愁》的诗节、诗行和诗句写一首短诗,诗中要写到作者看繁星的时间、地点、看繁星时产生的联想和内心感受。有学生写出了下面的一首诗:小时候/在家乡/看那满天的繁星/仿佛那是母亲的胸怀/让我依恋//三年前/在南京/看那满天的繁星/仿佛那是无数的知识宝藏/让我欣喜//如今/在海上/看那满天的繁星/仿佛那是无数的朋友/陪伴同行。难能可贵的是这位同学既掌握了本文的内容,又有自己的个性的创造,写出了自己的独特感悟。文体创新性解读既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达成了学习目标,又激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内容创新性解读

《松鼠》一文,先总说松鼠漂亮、驯良、乖巧的特点,然后具体分说三个特点,最后又补充说明松鼠的其他习性和用途。文中写道:“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在学习课文之前,教者出示了教学目标,其中情感目标为“爱护自然界的动物”。在学习最后一节时,有学生就提出了疑问:我们要爱护自然界的动物,松鼠这么可爱驯良,又远离人类活动的地方,它们生活在树林里,也不会去田里为害庄稼,为什么还要捕杀松鼠,剥它们的皮和毛,吃它们的肉呢?教者听到学生的质疑,略作了停顿,欲言又止,然后说:“刚才这位同学问得很好,作者布丰为什么要写松鼠的用途呢,很显然与保护动物这一点不协调,编者又为什么不删去这一内容呢?我想听听同学们的想法和思考。”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间顿时争论开了。有同学说,松鼠很讨人喜欢,它浑身都是宝,为人类所用,正是它讨人喜欢的地方,所以作者要说明。有同学说,本文的作者布丰生活在二百多年前,当时人们还没有保护动物的意识,或者当时的松鼠很多,杀一些也无所谓。还有同学说,作者在写本文的时候已经意识到写松鼠的用途与全文的感情基调不协调,所以放在最后略作交代,同学们阅读时完全可以忽视一点。最后一段关于松鼠用途的文字是取是舍引发了这样的一番争论,学生们提出各自不同的看法和见解,正说明他们课文读得认真又仔细,学得深入而又灵活。在这一番争论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同学们个性化的解读和创新性思考,也看到了同学们内心的人文关怀和时代情怀。

三.主旨创新性解读

《甜甜的泥土》一文,作者以小小说的形式反映了离异家庭中孩子怎么办的社会现实问题。在这篇小小说中表达了两个主题:一是表现离异家庭的孩子渴望得到母爱的强烈愿望;二是告诉人们人间的至亲至爱应该犹如宽广厚实的大地,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甜甜的泥土”作为结局,好像作者已找到了解决这个社会现实问题的途径。但学生们不买账,有学生提出:奶糖在那么低的温度下怎能融化?奶糖外有糖纸包装嘛,如果有奶糖又怎么会融入雪水?难道这点常识作者都不知道吗?很显然这不是写真实,作者可能通过这个不真实表明让离异的孩子感受到爱的无所不有、无处不在是不现实的,只能是小男孩的良好愿望。学生不为作者所左右,将小说的所写事物与事实对照,找出了破绽和疑点,进而揣摩作者安排这样的结局可能想要表达另外的一个创作意旨。甜甜的泥土怎能咽下,一丝丝甜蜜只能给孩子留下无尽的哀伤,那奶糖所象征的母爱也如那消失的奶糖一样消失得再也无处寻觅。甜甜的奶糖也只能给小男孩暂时的心灵慰藉,等待他的更多的是痛苦。作者写这篇小说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未解决问题,也许这才应是小说能做的,从而更能体现小说的价值。

四.写法创新性解读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散曲小令以带有秋色特征的景物组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营造凄清悲凉的意境,衬托天涯游子的孤寂凄凉和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作者以喜景衬哀情,反衬作者内心的悲凉。将此句理解为是作者运用以乐衬悲的表现手法,自然是合理的。如理解仅限于此,那就失去了此句作为“千古名句”的耀人光彩,失去了此句意境所承载的丰富的人文信息。有位教者在课上向学生讲了下面的一番话:“小桥流水人家”,在这幅秋郊夕照图中是极不和谐的,此景不是作者眼前的实景,应是作者脑中的想象。“枯藤老树昏鸦”,一“枯”、一“老”、一“昏”,枯朽、昏老的景物既是自然中秋色里的景象,也是作者人生的写照,“古道西风瘦马”不正说明已是年老迟暮还在外漂泊,如秋风中的落叶,无人供养的瘦马,衰老、飘零正是作者当时境遇的最好注脚。多想有个落脚之处,有“小桥”、有“流水”、有“人家”,姑且安顿这衰老之身,聊以慰藉这孤寂之心。但这些都在哪里呢?只能在虚无的想象中,也许这是少年时家乡的情景,它夜夜出现在梦霭之中。经过以上分析,“小桥流水人家”应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内心的渴望。因而不应单纯的理解为是一种表现手法。学生们和听课者都被教者披文入情、声情并茂的话语深深感染,整个教室鸦雀无声。讲完后,教者让学生齐读这首小令,学生读得悲切痛彻,令人听了心如刀割。也许这位教者的解读不能令人信服,有不合情理的的地方,但教者的个性化的解读则是一种创新,让人对这首“秋思之祖”更多了一份敬意。“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正是千千万万个读者成就了经典《哈姆莱特》,让其更加光彩耀人。

进行创新性解读,读出文本的现实意义、生活价值,让语文课堂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激活学生创新思维,激起学生对个性人生的追求,激扬学生对真理不懈探索的风帆。

周亿良,语文教师,现居江苏高邮。

猜你喜欢
奶糖繁星教者
小学数学运用信息化教学的途径
推荐书目《繁星·春水》
汤姆的奶糖
繁星之城
那满天的繁星
价钱里的学问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