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思雨
近年来,语文教师都开始注意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但并未受到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在此,笔者就从实际教学案例出发,对教学语言运用与学生数学概念建立的关系和交流互动对小学生数学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来做简单探讨。
一、问题的提出
为什么说小学数学教学也要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呢?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案例一:
教师:每个文具盒内装有5支铅笔,7个文具盒内装有多少支铅笔呢?
学生甲:35!
教师:正确!
案例二:
教师:请同学们细心看图,然后回答:大树在学校的什么方向?
学生甲:北!
教师:那么,小花园呢?
学生甲:南!
教师:全对了,你太棒了!
案例三:
学生们正在学习乘除混合运算应用题。
教师:前面我们已经共同分析了几个例题,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计算下面这道题目吧。
(过了一会儿)
学生甲:老师,我不知道怎么算。
教师:你哪里不明白呢?
学生甲:我……我也不知道。
教师:哦,那你计算到哪里出现困难的呢?
学生甲:……我不会计算……不知道困难在哪里……就是不懂……
教师茫然不知所措。
类似教学案例在我们的教学当中屡见不鲜。深入剖析,可以发现,这些案例反映出了小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的不足。与语文不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更倾向于数学语言的运用,教学目标和实现途径也有所不同。
二、教学语言的不严谨导致学生数学概念的似是而非
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师语言表达的清晰度有密切联系,教师清晰而严谨的教学语言,会给学生起到正面的示范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每位教师更应关注教学语言的清晰和严谨。
教学语言不同于日常对话,是教师依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选择性使用的语言。数学教学语言则大量地使用了数学语言,如“比……多” “比……少” “原价” “现价”等。另外,数学的学科性质使得数学教学语言应该以满足教学需要为前提,具有较强的严谨性和逻辑性。
严谨性是数学语言的灵魂。但是,语言的严谨性往往容易被小学数学教师所忽略。从短期内来看,小学数学教学语言不太严谨并不会影响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和考试成绩,但却为学生正确、清晰的数学概念、数学体系的建立埋下了定时炸弹,可能会误导学生,使之难以形成完整的数学概念体系。如以下的教学片断:
教师:根据黑板上的例子,哪位同学能够说说什么是质数?
学生乙: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就是质数。
教师:好!非常好!请同学们们记住: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就叫作质数。
猛一听,学生的回答似乎没有问题,而且其他学生也会表示认同。但是,这里却反映出了师生对数学语言严谨性的忽视,第二天的教学就将隐藏的问题暴露了出来。
(第二天)
教师:同学们还记得昨天所学的知识吗?
全班学生:记得!
教师:那我问你们,17是质数吗?
学生丙:是。
教师:3是质数吗?
学生丁:是。
教师:9是质数吗?
学生戊:是。
教师:为什么9是质数?是因为它是奇数吗?
学生戊:不是,按照昨天所学的概念,“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就叫作质数”,9能被1和自己整除,自然就是质数了。
也许有人认为学生戊过于死板,或者认为他故意捣乱,教师只不过在阐述质数的概念时少了“只能”两个字罢了。但笔者并不这样认为。为了说明这一问题,请看下面 对“质数”下的四个定义:
1.能被1和自己除尽的数称之为质数。
2.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数称之为质数。
3.大于1,且只有1和它自己两个约数的数称之为质数。
4.只有两个正约数的整数称之为质数。
比较而言,第一个定义明显有很大的漏洞,即使加上一个“只”字,仍不严谨。按照第二个定义,“1”也应该属于质数,但事实上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也就是说,第二个定义仍不完善。第三个定义和第四个定义就比较完美了。
由此可见,如果教师的教学语言非常严谨,学生在建构新知识时就不容易产生误解。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习惯,试想如果教师连数学概念和定义的叙述都不严谨,培养学生严谨思考的习惯从何谈起呢?
事实上,类似于上面的例子在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当中经常发生,这使得学生建立起了一些似是而非的数学概念,久而久之,自然会影响到教学效果。
三、交流互动是培养数学语言运用能力的重要途径
笔者认为,教师严谨的数学教学语言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并逐步学会用数学语言与他人交流沟通。也就是说,只有经过特定的培养过程,学生才能说出数学语言,才能与他人做学术交流和互动。
案例二也是教学当中常见的情况。从表面上看,学生给出的答案是正确的。但是,学生只说“北”,我们并不能确定学生所说的是“学校在大树的北面”还是“大树在学校的北面”。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用清晰而完整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极有可能导致师生交流互动出现一个“美丽的误会”。
【作者单位:赣榆特殊教育学校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