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体现了国家和政府最高决策层对互联网推动社会转型进步的高度重视。随后,《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其中提出了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看待“互联网+”对教育教学的影响?“互联网+”背景下教学创新有什么趋势和热点?如何认识“互联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本刊特邀华南师范大学胡小勇教授为我们分享“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创新观点。
胡小勇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宾州州立大学(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访问学者。研究领域:信息化教学创新、微课与翻转课堂、中小学科研指导等。任中央电教馆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规划课题评审专家、“教育部-上外”教育信息化国际比较研究中心特聘专家、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专家、广东省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广东省智慧学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智慧学习环境下创造性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3)、教育部科技司战略研究“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和方法研究(2014)”等项目。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创新;热点;翻转课堂;MOOC;创客
记 者:胡教授您好。您认为“互联网+”背景下,教学是否会发生进一步的变革?
胡小勇:谢谢您的问题,答案是肯定的。在“互联网+”背景下,两个明显变化决定了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和创新的必然性。
第一个重要变化,是育人目标的变化。什么样的时代,就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就像几十年前,商店营业员要会打算盘。到了信息时代,就算算盘打得再虎虎生风,这种人才也无法适应便利店的工作。人才培养不能和时代错位,否则就生不逢时,学而无用。有本著作叫做《21世纪技能:为我们生存的时代而学习》。它提出了一个核心观点:21世纪的学校,应该教会学生生存于21世纪的技能。这包括学习创新技能、数字素养技能、职业生活技能。在“互联网+”背景下,社会大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交网络、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地球。数字素养技能的内涵将更丰富,更重要。这些无不对培养创新型的时代人才提出了新要求。
第二个重要变化,是和时代同行的学生也变了。2001年,美国北卡大学的马克·普连斯基(Marc Prensky)教授,提出了一个“重新划分人类分类”的新框架。他把“现存于世”的人分成了三类,分别是“数字原生代”(Digital Natives)、“数字移民”(Digital Immigrants)和“数字难民”(Digital Refugees)(来源于Marc Prensky在2001年发表的论文Digital Natives, Digital Immigrants)。这种提法在当年是语出惊人,让人耳目一新,倍感新鲜。转眼间15年过去了,今天的学生们早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土著”了。他们从小生长在数字化、信息化的世界里。手机、电脑、网络就是他们的生活,数字化就是他们从小注定的生存方式。这些新生的“数字土人”,思维模式、学习方式、兴趣习惯,与多年前的学生有了很大甚至是根本性的差异。“数字土著”是时代前进和技术进化投射在人类发展长河中的产物。如果说,电脑和多媒体变化了传统的课堂教学;那么数字终端和互联网,将成为下一波变革教学,甚至是颠覆课堂,推动教学创新的强大外力。
记 者:您说教学要进一步变革,那如何看现行教学与“互联网+教学”的关系呢?
胡小勇:是的,“互联网+”是个大趋势。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重视“互联网+”对教学的变革影响,还要重视如何正确理解“互联网+”与现行教学形态的关系。
首先,“互联网+”教学的兴起,一方面呼唤我们要重视“互联网+”的热潮,审视现有教学的不足。另外,教育工作者还要保持着一个清醒的头脑,万变不离其宗,教学是基本出发点。华为创始人任正非先生在看待“互联网颠覆论”时,提出了一个观点。他说“互联网还没有改变事物的本质,现在汽车还必须首先是汽车,豆腐必须是豆腐……”同理,教学并没有因为“互联网+”而变成了另外一种不是教学的东西。我个人认为,老师们要认清一样东西:无论已有的现行教学形态,还是“互联网+”的新型教学形态,本质还是要搞好教和学。
其次,提“互联网+”教学,并不代表“互联网+”时代的所有教学方式,都必须是“互联网+”的。“互联网+”教学形态是现行教学形态,特别是信息化教学形态进一步发展的排头兵和新浪潮。就如我们曾经提倡信息化教学,这也不代表传统常态教学就一无是处。在“互联网+”时代,用好、用透互联网是个好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排斥其他教学方式。在任何时代,我们都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多样化的教学环境下,关注各种教育教学形态的独特性。
记 者:那您如何认识“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特征呢?
胡小勇:概括来说,我认为“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变革有这六个特征:一是教学生态更加开放融合。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开放精神的体现。二是学习更加泛在化和移动化。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和各种数字终端的兴起,学习时空跨边界、超界限,成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新形态。三是愈发尊重学生群体的需求。在“互联网+”教学中,老师要进一步主动探寻学生的需求,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四是教学结构得到重塑。教学结构迈入了混合阶段,线上、线下的O2O结合成为大趋势。五是教学更加富媒体化和技术智能化。大数据、学习分析、智能学习工具得到融合应用。六是师生关系趋于平等。老师要从在课堂上教、站在讲台前讲,转变为融入学生中“导学”、借助大数据“诊学”、隐于云端后“助学”。
记 者:那您能具体讲讲“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学创新趋势吗?
胡小勇:近年来,云计算、学习分析、增强现实、平板电脑、电子书包、TPACK等,这些新技术和新理念进入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MOOC、视频公开课、开放教育资源,为教学创新带来了新的应用契机;另外,翻转课堂、社交媒体、微课、教学微视频资源的应用,更改变了知识的获取形式。可谓东风夜放花千树,各种创新的教学形式,热点涌现。
我们正在承担一项教育部战略规划项目《信息化教学有效模式与方法研究》。通过系统考察,我们梳理了全球范围内关于信息化教学创新发展的各种热点和趋势。从技术与教学互动的发展史来看,教学形态出现了从传统教学、多媒体教学、信息化教学,逐渐趋向“+互联网”教学和“互联网+”教学的发展趋势。
现在,一方面有一些信息化教学形式是从传统教学向互联网靠近,是寻求通过与互联网进一步结合,优化教学效果的“+互联网”式的教学创新。例如,网络探究教学、基于微视频资源的教学等。另一方面,还有一些教学形式就是为互联网而生的“互联网+”式的教学创新,例如,MOOC、创客学习、学习分析等。
记 者:刚才您提到了几个教学创新的热词,其中,您是如何看待翻转课堂的?
胡小勇:《2015地平线报告(高等教育版)》将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作为本年度高等教育领域将要风行的近期学习技术之一。这是继《2014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之后,《地平线报告》再一次对翻转课堂的乐观预测和大胆背书。翻转课堂,已然成为了一种流行现象,一个新的风向标,一个东升的小太阳。
翻转课堂,课堂翻转。简单说,翻转课堂是“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再拓展点来说,信息时代的翻转课堂,是用微视频、云平台等技术支撑的“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再放开一点儿,翻转课堂是对传统经典课堂结构的重心前移和流程再造。我比较喜欢“翻转课堂”这种译法,它让我们更容易想到的是教学时序的翻转,而不是误认为颠倒了课堂物理空间。我更倾向于认为,翻转课堂是介乎“+互联网”和“互联网+”之间的教学创新形式。
在开展翻转课堂时,一是要深入思考它的核心价值到底在哪儿。不能用一种赶时髦和随大流的心态去做翻转课堂,结果形似神离。二是要研究实施翻转课堂的条件是什么,并如何去创造这些条件。三是既要了解翻转课堂的“基本式”,也要研究各种有效的“变式”。例如,有云平台支撑的翻转课堂是一种上法,没有云平台的学校,也可以另辟蹊径、有效翻转。
客观现象是,一个传统课堂搞不好的老师,肯定也搞不好翻转课堂。一个想一翻就灵的老师,肯定会大失所望、翻跟头。我们认为,成功翻转课堂的四大落脚点是资源准备、课前自学、课堂深化及课后拓展。在基于大量实践的基础上,我们还提出了高效翻转课堂的五把金钥匙。第一把是“教学微视频”,开启“内容为王,个性学习”之门。第二把是“学习任务单”,开启“有效引导,主动学习”之门。第三把是“小组合作学习”,开启“集体智慧,高效互动”之门。第四把是“网络云平台”,开启“有效混合学习”之门,分享经验、交换方法、服务课堂。第五把是“学习评价”,开启“调动动机,激励启智”之门。
记 者:您也提到了MOOC,它在“互联网+”背景下会有怎样的进一步发展呢?
胡小勇:MOOC是开放教育资源运动的延伸,是一种创新的“互联网+”在线学习模式。它转变了传统教学模式,扩大了学习者规模和受益面,整合了丰富、动态的学习内容,提供了更多元扁平的教学手段,是一个非常好的新事物。
但是,MOOC同样也面临着许多问题,特别是其高达95%以上的辍学率和并不高的教学质量。我在美访学期间,发现外国学者也是在不断研究如何改进MOOC质量。我概括大致有这样几种做法:第一,是大力改进MOOC的课程设计,开发出体现在线特点的优质课程,甚至是出现各种新型的“后MOOC”课程。第二,是改进课程教法,探索一套适合在线环境的有效新教法。第三,是鼓励和完善同伴互评,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几个授课老师无法有效与数万学生互动评价的服务瓶颈。第四,是开展诸如数字徽章之类的在线学历微认证,让辍学者并不完整的学习经历可受到相应资质的认可,不会“一无所有”。第五,是优化分组学习,让大规模在线学习者分成小组,提升学习动机、学习自律性和学习驻留度。第六,是发挥MOOC云平台的大数据作用,提升学习评价助学服务的智能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记 者:您如何看待目前兴起的创客现象?
胡小勇:《2015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版)》中提出,未来三到五年内,“学生将从教育消费者向教育创造者转变”。这将是驱动K12教育的重要趋势。今年年初,李克强总理也关注到了“创客”现象,提出了支持发展“众创空间”等政策。创客教育应用、创客教学,已是一种新趋势。
创客教育,融合了体验学习、基于项目的学习、创新教育、DIY(Do It By Yourself)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深度参与,注重在创造、协作中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创客学习空间,让学习者借助互联网、开源硬件、3D打印或其他技术工具,将自己的创意转变成真实产品。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通过调用线上线上资源,人人都可以是创客。创客教育也逐步成为“互联网+”背景下的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
记 者:您如何认识学习分析技术支持的教学应用?
胡小勇: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应用,将创新学习评价与助学服务精准化的模式。互联网中的大数据,价值无限。大数据的说法最开始源于商业领域,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在教学中的运用,教育领域也积累了海量的数据。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行为生成的大数据解释与分析,从而评估学生学习,发现潜在问题和提供指导,这就是学习分析技术。
目前国内外已有不少利用大数据促进教学的学习分析项目与案例。例如,可汗学院的在线学习系统,可检测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历程轨迹,并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教学支持;上海闵行区尝试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学业质量评价,利用数据分析结果,帮助教师优化教学内容、调整教学安排,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服务。
记 者:在“互联网+”背景下,您能给一线老师提些专业发展的建议吗?
胡小勇:“互联网+”,是一个方向,一种趋势。如果老师和教学仍然守旧不变,会不会出现“用原始人的方法,教数字新人类,然后再培养出上世纪产业工人”的怪现象呢?变革和创新教学,积极应对“互联网+”带来的挑战,是老师们专业成长道路上没法回避的大事件。
我建议在“互联网+”时代,一线老师的专业发展要做好“6个+”。一加学习意识,“互联网+”只是载体,充电提升、自我更新才是关键。二加互联思维,用联通精神融合各种优质资源和碎片时间;三加大数据思维,借助学习分析来改进教学,服务课堂。四加创新意识,持续创新自己的课堂结构和教法、学法。五加分享意识,在互联网中抱团取暖,乐于分享。六加服务意识,以服务学生、服务学习为中心。别忘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特别指出的是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
老师永远不会被“取代”,不会被Replace;但是,老师必须时刻“重置”,时刻“Re-place”自己的角色,调整定位。在“互联网+”教学时代,亦是如此。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