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虹宇,李 早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合肥 230601)
中国古民居的聚落形态普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气息。安徽民居以其独特的聚落形态、丰富的建筑形式而享誉中外。虽然随着时间的流逝,传统风格逐渐被现代文明所打破、割裂,但是仍然有很多保留完好的古村落,用其独特的空间形式向我们诉说着该地域的人文风情。
说到安徽古民居,人们首先想到的是皖南的古徽州建筑,其实作为南北交汇的皖中地区,其建筑风格与皖南民居有一定的差异性,但是它的聚落形式和建筑造型融合了南北的特点,并独树一帜,因而与徽州民居同样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选取皖中三河古镇和皖南宏村为案例,运用空间句法对二者的民居聚落结构进行分析,对比其空间结构的不同,从地理、历史、人文方面探讨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进而探讨其历史成因。
空间句法是假定一个聚落的空间功能与形态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并且这种联系关系可以通过模型分析得出各种组合形成的基本法则[1]。空间中的每一种要素,包含空间使用者、空间拥有者(当地居民)以及来访者都对空间的模式造成一定的影响。一个空间一旦形成,其结构与模式几乎就是固定不变的,除非空间中某种要素发生了变化,空间句法就是通过一系列法则研究空间的内在逻辑关系。
在村落形态的研究中,可以把街巷空间划分为很多个视线不被遮挡、可以互视的凸空间参与空间法则的计算。假定凸空间之间的逻辑关系不改变,然后用最少且最长的轴线穿过所有的凸空间,这就形成了空间的轴线模型。本文运用空间句法计算皖南与皖中聚落的整合度、可理解度及入口拓扑深度,从而了解聚落空间与道路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出聚落的核心空间位置以及各区域的趣味程度、可到达的便捷度高低。
三河古镇地处肥西县南端,位于合肥、巢湖以及六安三市的交口,因小南河、杭埠河、丰乐河贯穿其间而得名。三河是水路交通的要冲,商业繁荣,南北文化在这里汇合交融。聚落中街巷背水建立,因周围河水环绕形成了“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景色[2],建筑多形成于清朝晚期和民国时期,是具有典型南北文化特色的皖中水乡古镇,也是现存比较完好的皖中古镇,其形态、结构、建筑形式都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皖中村落的代表。
提起徽州,人们总会想起宏村的白墙黛瓦,湖光山色。宏村作为世界遗产的奇迹,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宏村位于安徽省黄山西北,始建于南宋,聚落形态呈牛型。其以汪姓族群聚居形成村落,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和儒家的“忠、孝、礼、义、信”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宏村具有独特的空间聚落形态和良好的水系景观环境。因此,本文选取宏村作为皖南村落的代表进行研究。
本文将影响聚落发展的因素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人文和历史环境。
(1)地理环境 现代规划学讲究因地制宜,而古人更善于因势导利,讲究天人合一,将建筑与自然环境交融在一起。
皖南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因此皖南村落多枕山面水,营造出一种既迎合地形,又具有趣味性的空间。宏村背靠雷岗山,西傍西溪,山明水秀,被称为画里的村落。在其发展过程中,汪氏族长带领族人将西溪水巧妙引入村庄,建立从南湖到月塘再绕户穿屋后最后流入河流的完整聚落水系。
若说皖南村落是因势导利,将水系引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那么对于皖中村落而言,水系就是聚落形成的原因。相对于宏村的因村而引水,三河则是因水而成镇。古镇街巷以鱼骨型结构为骨架,主要由纵向的西街、东街、中街以及横向的英王路构成骨架。其街道最开始平行于水系建立,而当聚落中建筑数量增加,无法全部沿河而建时,就形成了垂直于水系的街巷,最终形成鱼骨型的聚落平面。宏村和三河聚落的形成说明自然环境要素影响着聚落空间形态的营造,不同的自然地貌会形成不同的聚落形态。
(2)人文因素 人文因素在聚落的发展中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人文因素主要体现在风水学、文化等几个方面。古代聚落形成有三种形态:业缘型聚落、地缘性聚落以及血缘型聚落。皖南村落都属于血缘型聚落[3]。宏村由汪氏族人聚居而成,其聚落的核心为宗祠。村人具有强烈的宗族理念。风水先生在勘测地形后,认为中心处利于“延绵子孙”,因此在中心处建立月塘。占主导地位的宗族聚居于聚落中心,形成一种辐射状的结构。商业因素也影响宏村的规划。历史上宏村商业较为发达,大量商业活动聚集在村口北广场,使村口形成核心空间。另一方面,古人亦讲究自然与情趣。宏村巷道幽深,道路蜿蜒,拒绝了直白,符合古人“隐”、“逸”的思想,创造出一种半遮半掩的趣味空间[4]。
在风水学中,讲究得水为上。三河地处巢湖高地,土地肥沃,三条河流途径此地,人们选择三河聚居体现了一种趋利避害的思想。在聚落发展中,三河因地处皖中地区,对皖南与皖北的建筑风格兼收并蓄,聚落形态也南北交融,在这里不仅有南方的天井,也有北方的合院。同时,三河镇是水路交通要塞,是商品的集散地和中转站,大量商业活动在这里云集,商业的聚集极大程度上影响了它的空间构成,表现为路网结构比较通畅。综上所述,文化、血缘、商业以及风水都是影响聚落形态构成的要素。
(3)历史条件 聚落发展过程也受到了战争因素的影响。皖南地区相对比较安宁,如宏村几乎没有受到战乱影响,人们在这里就如同在世外桃源一般地生活,因此村落形态封闭而内聚。但是皖中地区曾屡次遭到外部侵扰,如三河古镇曾多次经历过农民战争,为了方便逃逸,民居大门通常开在巷道一侧,并且几乎家家相通,道路系统简易可达,形成了一种四通八达、便捷度较高的空间。综上可知,聚落的产生和发展是各种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形态受到自然、人文、社会和历史条件的影响。
为了更为准确地了解三河古镇以及宏村的空间形态,研究者采用空间句法进行了整合度、可理解度和拓扑深度等一系列分析,并将两者的分析数据进行对比。
(1)聚落整合度分析 将三河古镇以及宏村的街巷绘制出轴线,运用Depthmap软件对两者的可达性进行分析,得出整个区域空间结构以及道路关系,如图1所示。
图1 三河古镇及宏村整合度分析
在Depthmap的整合度分析中,颜色从深到浅代表可达性的从高到低,其中黑色代表可达性最高,浅灰代表可达性最低。从图像分析中可以看出,在三河的街巷道路中,可达性最高的区域集中在鱼骨型系统的正中主骨上,往两边依次降低;宏村的可达性是从中心发散,从内到外依次下降。
将三河古镇和宏村的整合度数值进行对比,如表1所示,可以分析出两者的空间结构与道路关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在三河古镇分析中,平均整合度为1.009 5,最大值为1.880 3,最小值为0.569 8,相对而言,宏村平均整合度数值是0.701 3,最高1.034 1,最低0.354 7。数据显示,三河古镇的各项数值都比宏村相同项要高很多,说明三河古镇的空间系统可达性与宏村的可达性相比有明显的优越性,三河古镇的道路系统吸引交通的潜力更高。而比较Rn 低于平均值的轴线数,三河是177 条,占总值的71.9%;宏村为169条,占总轴线数的52.6%,三河古镇的比例明显高于宏村,说明前者的线性结构的核心空间比较浅,而网状结构的核心空间比较深。
表1 整合度数值
(2)核心整合度与特色空间 整合度数值代表区域的可达性,而核心整合度则代表元素的可达性最好,这些轴线所在的街巷为研究区域的核心空间。所有的整合度值加和得到了一个I值,然后把算出的整合度数值从高到低降序排列,从最高的元素开始,依次往下相加,当加得的数值达到总值I的1/10时(200条轴线以下是10%,200条轴线以上是5%),我们就把这些数值称为核心整合度。
三河古镇和宏村的轴线数都大于200,所以我们选取了5%的元素作为空间核心轴线,根据计算,三河古镇的空间核心轴线数为7条,占总值的2.8%,宏村的空间核心轴线为11条,占总值的3.4%。
图2 区域核心空间
上图2中,黑色代表的是三河古镇和宏村的核心轴线。三河街巷系统由鱼脊上的10街26巷排列组成,其核心区域集中在脊背的中街、东街以及垂直与脊背的南、北街上,其中东街可达性最高,为1.880 3;宏村路网系统呈网状,由中心向外发散,其空间具有内聚性,村口和月沼为宏村的核心空间。
结合实地调研可知,整合度最高的空间与游客主要聚集区基本吻合。三河的中街、东街和西街商铺密集,聚集了大量的人流。宏村的月沼,不仅仅是村民活动的中心,也是游客聚集的中心,坐落在这里的乐叙堂、敬修堂等明清建筑都是吸引游客驻足游览的景点。
(3)空间的复杂度 本文通过可理解度数值研究空间的复杂程度。可理解度是局部整合度(R3)与全局整合度(Rn)的线性关系,这是用局部预测整体的一种方式。其通过回归曲线数值R2(0-1之间)来表示[5]。R2越接近1,说明局部空间和整体空间的关系越密切,可理解程度越好,而这个空间也越接近于单核空间。
三河古镇的R2值为0.614 8,如图3所示,说明其空间结构的可理解度较好。三河古镇的聚落形式属于线性聚落,比较倾向于单核心空间。核心区域为中心的中街及东街上,三河道路开敞,路网系统较为顺畅,人们在其中行走时,对空间的感知度较高,预测性较好,能够很好地对空间产生认知,进而理解整体的区域规划。而宏村的R2值为0.418 9,低于三河古镇的R2。
图3 可理解度分析
宏村属于多核心空间,最主要的核心为月沼,其次为村口和南湖,在区域内还有一些比较小的核心空间。宏村的巷道蜿蜒曲折,暗合徽州传统文化,形成了曲径通幽的趣味效果。人们在其中行走时,对空间的感知度较低,不能很好地预测整体空间,很容易迷失方向。
(4)拓扑深度值 拓扑深度是其他轴线到达这条轴线所需要经过的转折步数。研究出入口的拓扑深度,即研究这个区域内各个点到达出入口的便捷性,可知内部居民与外界交流的方便程度。
图4 拓扑深度分析
图4是三河古镇和宏村的出入口步深度示意。在图中,从深到浅排序,黑线代表转折步数最少,越浅代表转折步数越高。三河古镇被水环绕,道路与外界联系较好,图中的A、B、C、D 四条轴线与外界道路连通。通过分析可知三河的平均步深为5,最大步数为11;宏村依山面水,选取南湖、村口等三个主要出入口进行研究,得出其平均步深为6,最大步深为17。
根据计算,三河古镇和宏村的步深数都集中在2-9步,峰值出现在第五步,说明整体的便捷性都较好,而宏村便捷程度较三河略低。在理论上,7步以下为比较便捷的轴线,三河古镇7步以下的轴线为179条,占总轴线的72.8%。宏村7步以下的为183条,占总轴线的57%。数据说明了三河街巷结构简单,而在宏村内存在更多幽深复杂的街巷,这些街巷到达出入口的转折数较高,隐蔽性更强。作为线性结构的聚落出入简易程度明显好于作为网状结构的聚落。
通过上文空间句法的分析,可以清晰地对比出三河古镇和宏村聚落的差异性,而这种差异性与本文分析的由历史因素所造成的聚落形态差别的结果是一致的。由于所处的自然环境的不同,作为水路交通要道的三河古镇可达性,可理解度明显高于宏村;而饱受战乱影响的三河古镇也呈现出一种比较四通八达的聚落形态。相对比较安宁的宏村在依山傍水的环境下形成了具有“隐”、“逸”情趣的封闭结构,使得其空间R2低,可理解度相对较差。
再运用空间句法对于核心空间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影响核心轴线位置的原因与人文/商业这些因素紧密相关。宏村的核心空间集中在月沼附近,其周围道路具有良好的可达性和理解度,村落呈现出内向性特征。实地调研也知月沼附近聚集了大量的祠堂建筑,说明在皖南聚落形成中,宗族因素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聚落核心轴线的位置也与商业区域重合[6]。三河的中街、东街、北街以及宏村的村口等商业活动密集的场所都成为了村落的空间核心。
商业、人文以及战乱这些因素也影响了拓扑深度值。商业云集的三河古镇与外界保持高度联系,同时经历多次战争的三河古镇居民,将街巷布置成便于逃难的路网结构;而宏村如同世外桃源般,主要受其人文因素的影响,呈现自然的生长状态。这些因素使得三河村口的拓扑深度值明显高于宏村,三河居民与外界的交流更好。
作为中国规划史的瑰宝,精美绝伦的皖南村落自然有其研究价值,同时皖中村落在规划和艺术方面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对现存的皖中古村落(如三河古镇)的研究,能够帮助我们更全面了解安徽村落的特征,了解古代聚落形态是如何与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以及历史环境相协调,这对于保护古代聚落,并将古村落开发利用,融入新城市具有一定意义,也对现代城市如何与自然人文因素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意义。
[1]郭湘闽,刘长涛.基于空间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J].建筑学报,2013,(3):1-7.
[2]吴小宝.三河古镇传统街巷空间[D].合肥工业大学.
[3]常 蓓.安徽乡土古民居及聚落研究——以绩溪石家村和肥西三河古镇为例[J].安徽建筑,2011,(3):36-38.
[4]王浩锋.西递村落形态空间结构解析[J].华中建筑,2008,(4):65-69.
[5]张希晨,郝靖欣.皖南传统聚落巷道景观研究[J].江南大学学报,2002,(6):179-183.
[6]王浩锋.徽州传统村落的空间规划——公共建筑的聚集现象[J].建筑学报,2008,(4):81-84.